形容成语四书集注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四书集注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四书集注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四书集注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四书集注》作者是谁?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从他父辈起,居住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他一生只作过9年官,大部分时间在福建讲学。晚年由于反对当权派韩伦胄,被诬为“伪学”领袖,受到贬斥。南宋末理宗尊崇道学,朱熹恢复名誉。元明清历代皆尊程朱理学,理学成为官学,成为后期儒学的主流学派。朱熹学问渊博,著述很多,重要的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通鉴纲目》、《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后人把他的遗文编辑为《朱文公集》,把他的语录编为《朱子语类》。清康熙皇帝命李光地编出《朱子全书》,是《文集》和《语类》的选集。《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未有特殊的地位。语孟学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其后社会重四书过于五经,科举考试以四书为主要科目。在《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的序中,朱熹说明他重视四书的用意,说由于汉唐以来儒家经学只注意“记诵词章”,道、释异端“虚无寂灭之教”流传,以至儒学道统到孟子之后不得其传;二程、朱熹提出四书,正是要“接乎孟子之传”。朱熹认为《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学者必由此入门,才能达于圣学。他作《大学格物补传》,强调“即物而穷其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用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他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阐明先圣之道,提挚纲维,开示蕴奥,没有一本书如《中庸》这样明白而详尽。至于《论语》、《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话,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朱熹推崇孟子,认为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从此孔孟并称。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指出了道学家追求的境界。

四书集注是本什么书?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从他父辈起,居住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他一生只作过9年官,大部分时间在福建讲学。晚年由于反对当权派韩伦胄,被诬为“伪学”领袖,受到贬斥。南宋末理宗尊崇道学,朱熹恢复名誉。元明清历代皆尊程朱理学,理学成为官学,成为后期儒学的主流学派。朱熹学问渊博,著述很多,重要的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通鉴纲目》、《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后人把他的遗文编辑为《朱文公集》,把他的语录编为《朱子语类》。清康熙皇帝命李光地编出《朱子全书》,是《文集》和《语类》的选集。

《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未有特殊的地位。语孟学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其后社会重四书过于五经,科举考试以四书为主要科目。在《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的序中,朱熹说明他重视四书的用意,说由于汉唐以来儒家经学只注意“记诵词章”,道、释异端“虚无寂灭之教”流传,以至儒学道统到孟子之后不得其传;二程、朱熹提出四书,正是要“接乎孟子之传”。朱熹认为《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学者必由此入门,才能达于圣学。他作《大学格物补传》,强调“即物而穷其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用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他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阐明先圣之道,提挚纲维,开示蕴奥,没有一本书如《中庸》这样明白而详尽。至于《论语》、《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话,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朱熹推崇孟子,认为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从此孔孟并称。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指出了道学家追求的境界。

朱熹《四书集注》中所引的游氏,胡氏,谢氏,杨氏等分别指的是谁?

游酢、胡安国、谢良佐、杨时。

1、游酢(1053~1123),建州建阳(建阳麻沙镇长坪村)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他自幼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

2、胡安国(1074年-1138年),又名胡迪,字康候,号青山,谥号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赵昌言榜进士第三人。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

3、谢良佐(公元1050年~公元1103年)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蔡州上蔡(今河南)人,北宋官员、学者。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

4、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龙湖村人)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

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扩展资料

成书经过

将这四部书合为一书,始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

《大学》被朱熹视为修身治人的规模和为学的纲目。他说:“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对于《中庸》,朱熹认为它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并引用程颐的话,说“这本书一开始说的是一个道理,中途便散为万事万物的道理,到了末尾又合为一个道理。

把它放开,和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将它收回来看,它又是那么神秘。”由此不难看出,朱熹把《大学》视为理学的纲领,而把《中庸》视为理学的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章句集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良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安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酢

朱熹(1130-1200)

按理推及:游、杨、谢zhidao为“程门四先生”(另有吕大临)

游酢(1053-1123)《论语回孟子杂解》

谢良佐(1050-1103)《论语说》

杨时(1053-1135)《论语讲义》《论语义序》

胡寅(1098-1156)《论语详说》

胡安答国(1073-1138),早年曾拜二程弟子杨时为师

胡宏(1102-1161)为胡国安之子,传15岁著《论语学》

这都是四书中的人物,估计在四书中也是这么称呼的,不一定有名字。

《四书集注》发挥了儒家学说,论述了道、理、性、命、心、诚、格物、致知、仁义礼智等哲学范畴,并加以阐释发挥,提出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书中还特别重视认识方法、修养方法和道德实践等。

如对"天命之谓性"的解释为:"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这是说,一切事物的属性都是最高的天理所赋予的。同样,对《中庸》所提出的"诚"这一概念,朱熹也将其解释为天理的属性,"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达到诚,则为"人事之当然"(同上)。

这就把"诚"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在解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这一命题时,《孟子集注》解释为:"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这一解释,轻而易举地把原先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阐发为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了。

关于"格物致知",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挥挥洒洒写了143字的"传文",以补原书之"缺",集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理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在注解中,他又对"格物致知"作了解释:"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尽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在这里,朱熹把认识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格物穷理",或"格物明理";第二阶段就是"致知",推极心中固有的知识,从而达到无所不知。就认识论来看,朱熹所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由于他要穷知的并非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而是"天理",这就把认识论纳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中了。

《四书集注》还着重阐发了"仁政"思想。如对"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解释为:"民富,则君不致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也。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朱熹所论民与君之关系。

完全继承孔孟之仁政思想,与他做官时的为政之道也是相符的。反对横征暴敛、竭泽而渔,正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可见,朱熹是地主阶级中较有远见的一分子。

《四书集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朱熹一生著述丰厚,流传于世者也颇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四书集注》,故《四书集注》为历代学者所重视。注释儒家之书者不下成百上千家,独《四书集注》能长期流传,历久不衰。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四书集注》还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把《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列入学官,作为法定的教科书。理宗于宝庆三年(1227年)下诏盛赞《四书集注》"有补治道"。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四书集注好不好

是一本书。《四书集注》又名《四书章句集注

》,曾成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教科书。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个copy部分。朱熹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大学》通常被认为是曾参所作;而《中庸》则被认为是子思所作(该著被认为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因怕其年久失百传,故而书授于孟子)。由此可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代表了从孔子经过曾参、子思而传于孟子的儒学道统。朱熹认为,孟子之后继此道统之“绝”的是二程。他在该集注中所作的注释是对二程等理学家的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挥。朱熹认为《四书》比《五经》要简单明了,更便于初学者,也更容易见效,是登儒学高堂的阶梯。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还阐述了其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等重要思想。《四书集注》是一部集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和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为一身的重要的思想典籍。虽然其中有不少思想现在看来很不合时宜,但作为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的经典著作,其中也度有不少的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故很值得一读。

《四书集注》讲的是哪些内容?

《四书集注》是朱熹zhidao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该书既注重文字诠释,更着重于义理的阐发,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

书中发挥了儒家传统观点,论述了道、理、性、命、心、版诚、格物致知权、仁义礼智等哲学范畴及其关系,体现了以理为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以及强调认识方法、修养方法、道德实践的特点。

《四书集注》的作者是谁?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婺源县(原属徽州zhidao地区)人。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四后诣赠"太师",封"徽国公"。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它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晚年个人失意,国家也日趋崩溃,他在寂寞和回痛苦之中,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消愁。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在福建建阳的考亭筑室课徒,四方答慕名而来者很多,由此创立了在理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朱熹死后,送葬弟子竟至千人。生平著述极丰,如《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朱子语类》、《文公家礼》、《朱晦庵集》等。

四书集注》又名《四书章句集注》,曾成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抄举教科书。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个部分。朱熹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大学》通常被认袭为是曾参所作;而《中庸》则被认为是子思所作(该著被认为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因怕其年久失传,故而书百授于孟子)。由此可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代表了度从孔子经过曾参、子思而传于孟子的儒学道统。朱熹认为,孟子之后继此道统之“绝”的是二程。他在该集注中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四书集注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