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唐才子传的意思及解释
《唐才子传 王维传》译文
翻译: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就能撰写诗文。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娴熟音律。岐王非常看重他。王维将要参加科举考试,岐王对他说:“你的诗清秀拔俗,可抄录几篇,配上琵琶新乐,能谱写一支曲子,我们一起到九公主府第。”
王维按照岐王的话去做。这一天,几个伶人簇拥王维独奏新谱的曲子,九公主问是什么曲名,王维回答说:“这是《郁轮袍》。”王维于是拿出诗卷。
九公主说:“这些都是我经常诵读的(诗作)。我以为是古人之作,竟然是你的佳作啊!”于是请王维到上座说:“京城能得到这个读书人作解元,实在荣幸啊!”
九公主因此全力推荐王维。开元十九年王维考取状元,提拔做右拾遗,不久升迁给事中。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
他服药假装不能说话,但安禄山爱惜他的才华,他仍被逼迫至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任原来的职务,并被拘禁在普施寺。叛军在凝碧池设宴,全部召见梨园乐工合奏各种器乐。
王维痛悼赋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在皇帝驻留的地方传诵。
叛乱平定以后,凡是在叛军中任伪职的,朝廷都定了罪,只因皇上知道了王维在凝碧池吟诗所表露出的心迹,他才得以幸免。王维后来又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的诗被列入妙品上上等,他的画的构思也是这样。至于(王维)山水(画)中的平旷深远的意境、云彩的情势、山石的颜色,都是他卓越的天赋才能达到的,并不是(别人)能学来的。
他自己曾作诗道:“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世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如此啊。有一个客人把《按乐图》给王维看,王维说:“这是《霓裳》第三叠最初的节拍。”
客人一对照原来的曲子,果真是这样。晚年,王维诚心信奉佛教,长期吃蔬菜,穿朴素衣服,死了妻子也不再娶,孤独地过了三十年。王维的别墅在蓝田县南面的辋川,亭馆相对。
王维曾经描写那里的景物和奇特的风光,每天与丘为、裴迪、崔兴宗等文人学士游历览胜,写诗,弹琴饮酒,自得其乐。后来上表,请求把自己的住宅变为佛寺。
临终前,写信辞别亲友,停下笔就坐化了。代宗寻求王维的文章,他的弟弟王缙将他的诗文编纂成集共十卷,献给皇上,他的诗文至今流传于世。
原文: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
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
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
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
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
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
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后表请舍宅以为寺。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代宗访维文章,弟缙集赋诗等十卷上之,今传于世。
扩展资料:
王维的文学成就: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就能撰写诗文。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娴熟音律。岐王非常看重他。王维将要参加科举考试,岐王对他说:“你的诗清秀拔俗,可抄录几篇,配上琵琶新乐,能谱写一支曲子,我们一起到九公主府第。”王维按照岐王的话去做。这一天,几个伶人簇拥王维独奏新谱的曲子,九公主问是什么曲名,王维回答说:“这是《郁轮袍》。”王维于是拿出诗卷。九公主说:“这些都是我经常诵读的(诗作)。我以为是古人之作,竟然是你的佳作啊!”于是请王维到上座说:“京城能得到这个读书人作解元,实在荣幸啊!”九公主因此全力推荐王维。开元十九年王维考取状元,提拔做右拾遗,不久升迁给事中。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他服药假装不能说话,但安禄山爱惜他的才华,他仍被逼迫至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任原来的职务,并被拘禁在普施寺。叛军在凝碧池设宴,全部召见梨园乐工合奏各种器乐。王维痛悼赋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在皇帝驻留的地方传诵。叛乱平定以后,凡是在叛军中任伪职的,朝廷都定了罪,只因皇上知道了王维在凝碧池吟诗所表露出的心迹,他才得以幸免。王维后来又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诗被列入妙品上上等,他的画的构思也是这样。至于(王维)山水(画)中的平旷深远的意境、云彩的情势、山石的颜色,都是他卓越的天赋才能达到的,并不是(别人)能学来的。他自己曾作诗道:“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世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如此啊。有一个客人把《按乐图》给王维看,王维说:“这是《霓裳》第三叠最初的节拍。”客人一对照原来的曲子,果真是这样。晚年,王维诚心信奉佛教,长期吃蔬菜,穿朴素衣服,死了妻子也不再娶,孤独地过了三十年。王维的别墅在蓝田县南面的辋川,亭馆相对。王维曾经描写那里的景物和奇特的风光,每天与丘为、裴迪、崔兴宗等文人学士游历览胜,写诗,弹琴饮酒,自得其乐。后来上表,请求把自己的住宅变为佛寺。临终前,写信辞别亲友,停下笔就坐化了。代宗寻求王维的文章,他的弟弟王缙将他的诗文编纂成集共十卷,献给皇上,他的诗文至今流传于世。
1.《王维传》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属(zhǔ)辞〕撰写诗文。工草隶,闲〔闲〕通“娴”,熟悉。音律。岐王〔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喜欢与文士交往。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郁轮袍》〕琵琶曲名,相传是王维所作。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习讽〕熟悉的、经常诵读的(诗作)。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解头〕即解元,科举乡试第一名。荣哉!”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扈从〕随从护驾。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喑病〕哑,口不能言。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合乐〕诸乐合奏。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行在〕皇帝驻留的地方。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笃志〕诚心。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后表〔表〕上表。请舍宅以为寺。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代宗访维文章,弟缙〔弟缙〕王维的弟弟王缙。集赋诗等十卷上之,今传于世。
【译文】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就能撰写诗文。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娴熟音律。岐王非常看重他。王维将要参加科举考试,岐王对他说:“你的诗清秀拔俗,可抄录几篇,配上琵琶新乐,能谱写一支曲子,我们一起到九公主府第。”王维按照岐王的话去做。这一天,几个伶人簇拥王维独奏新谱的曲子,九公主问是什么曲名,王维回答说:“这是《郁轮袍》。”王维于是拿出诗卷。九公主说:“这些都是我经常诵读的(诗作)。我以为是古人之作,竟然是你的佳作啊!”于是请王维到上座说:“京城能得到这个读书人作解元,实在荣幸啊!”九公主因此全力推荐王维。开元十九年王维考取状元,提拔做右拾遗,不久升迁给事中。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他服药假装不能说话,但安禄山爱惜他的才华,他仍被逼迫至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任原来的职务,并被拘禁在普施寺。叛军在凝碧池设宴,全部召见梨园乐工合奏各种器乐。王维痛悼赋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在皇帝驻留的地方传诵。叛乱平定以后,凡是在叛军中任伪职的,朝廷都定了罪,只因皇上知道了王维在凝碧池吟诗所表露出的心迹,他才得以幸免。王维后来又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诗被列入妙品上上等,他的画的构思也是这样。至于(王维)山水(画)中的平旷深远的意境、云彩的情势、山石的颜色,都是他卓越的天赋才能达到的,并不是(别人)能学来的。他自己曾作诗道:“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世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如此啊。有一个客人把《按乐图》给王维看,王维说:“这是《霓裳》第三叠最初的节拍。”客人一对照原来的曲子,果真是这样。晚年,王维诚心信奉佛教,长期吃蔬菜,穿朴素衣服,死了妻子也不再娶,孤独地过了三十年。王维的别墅在蓝田县南面的辋川,亭馆相对。王维曾经描写那里的景物和奇特的风光,每天与丘为、裴迪、崔兴宗等文人学士游历览胜,写诗,弹琴饮酒,自得其乐。后来上表,请求把自己的住宅变为佛寺。临终前,写信辞别亲友,停下笔就坐化了。代宗寻求王维的文章,他的弟弟王缙将他的诗文编纂成集共十卷,献给皇上,他的诗文至今流传于世。
2.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山东〕关于李白的籍贯,有很多说法,这是一说。人。母梦长庚星〔长庚星〕又称为太白金星。而诞,因以命之。〔因以命之〕因此就以此给李白起名字。命,命名。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天才赡逸〕他的天赋充盈,超越一般人。赡,充满。逸,超出、超越。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任侠〕以侠义自任。任,承担、承受。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任城〕现在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所业〕所写的(诗文)。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清平调》〕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于沉香亭,曾召李白作《清平调》三首,谱入乐府。其二云:“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中引用汉代赵飞燕故事,高力士以为李白以“飞燕”比杨玉环,写其夺宠。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沮〕阻止。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永王璘〕唐玄宗第十六子。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僚佐〕属官,属吏。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晚节〕晚年。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暠〕音gāo。九世孙也。
王维,字摩诘,是太原祁县人。父名处廉,官位终於汾州司马,家迁到蒲,於是成为河东人。 王维在开元九年考中进士。奉养其母崔氏以孝见称。和弟王缙都有俊才,在博学多艺上也齐名。兄弟友好,为士人们推崇。历任右拾遣、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因哀痛毁伤得骨瘦如柴,几乎不能胜任服丧。丧满除服,拜授吏部郎中。天宝末年,任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两都,玄宗避难出逃,王维来不及扈从,被叛贼俘获。王维吃药使自己下痢,诈称哑了。安禄山平素怜爱他,派人把他接到洛阳,拘禁在普施寺,强迫他接受伪官。安禄山在凝碧宫宴会他的徒众,乐工都是梨园弟子、教坊 工人。王维听了很悲伤,暗中作诗说:“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裏。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后,陷没在叛贼中的官分三等定罪。王维因为《凝碧诗》传闻到皇帝驻跸之地,肃宗称赏他,恰好王缙请求削免自己 的刑部侍郎官职来赎兄罪,於是特别赦免他,责授他任太子中允。乾元年间,迁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又拜任给事中,转任尚书右丞。 王维以诗名著称於开元、天宝年间,兄弟在两都做官,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恭迎他,宁王、薛王待他如同师友,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书画更是极其神妙,笔迹措思,和造化相参,而创立画意经营圆绘,就有所不足, 至於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於天机,不是一般绘画的所能企及了。有人得到《奏乐图》,不知道奏的是什麽,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召集乐工来演奏,一点也不差,都佩服他的精思。 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血,到晚年长斋,不穿华美的衣服。得到宋之间蓝田别墅,在辋口,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歌咏整天。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辋川集》。 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以玄谈为乐。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专心惮诵。妻去世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屏除尘世之累。乾元二年七月去世。临终之际,因为王缙在 凤翔。忽然索笔作辞别王缙的书信,又给平生亲友作告别书几幅,大都是勉励朋友信佛修心的意思,扔下笔便去世了。 代宗时王缙任宰相,代宗好文,常对王缙说:“卿兄在天宝年间诗名冠於当世,朕曾在诸王座上听到过奏他的乐章。现在有多少文集,卿可以献进来。”王缙说:“臣兄在开元年间有诗百千余篇,天宝乱事后,十不存一。最近在中外亲故间相互搜集汇编,总共得到四百多篇。”次日把它献上,皇上优诏褒赏。王缙另有传。
全文及翻译
原文: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公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求。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籍,僚吏疾之。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译文:
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王勃六岁时就擅长辞章。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沛王又把他招人府中作修撰。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开玩笑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
高宗知道了很生气,将他赶出沛王府。王勃罢官以后,客居剑南,登山望远,很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业,写诗表达情思。又曾经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就把这个官奴杀了。事被发觉该处死,正赶上大赦就只除名。
父亲王福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腾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
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到了炎方,船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
王勃诗文华丽,请他作文的人很多,家里堆满了帛。靠写作来弄衣穿,靠笔耕来饮食。但也不用苦心思索。而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须改动,人们称之为“腹稿”。
他曾说做儿子的不能不懂点医,当时长安有个叫曹元的有秘方,王勃把他的本领统统学到手。又因为虢州多产药草,王勃请求去虢州做参军。他倚仗有才欺凌人家,同事们都很讨厌他。他留下集子三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如今在世上流传。
扩展资料
《唐才子传》是记载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的汇编集。撰者为元代文学家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
王勃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神童之一,他六岁能文,九岁读《汉书》并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便考中及第,授职朝散郎。王勃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是千古佳作,他的诗歌则以五律和五绝为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经典名作之一。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历来被人们广泛引用为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此诗是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却又不同于以往送别诗中的缠绵,此诗体现更多的是王勃高远的志向,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是:长安的城垣宫阙,有着古代的三秦之地拱卫,透过时间的烟云,遥望蜀州岷江的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只是因为你我都是在宦海沉浮的人。四海之内,只要还有你这个知己,即便远在天涯,也象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除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外,王勃还有很多值得一读的诗作,如王勃作客巴蜀期间所作的一首《山中》。这首诗不仅充分体现了王勃在巴蜀期间所见到的美丽风光,更因倾注了诗人作客他乡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而尤显深沉悲凉。
原文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是: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典故
1、三叹王勃的故事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
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2、王勃死因之谜的故事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
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
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
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3、王勃死后闹鬼的故事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这两句。
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了。
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才子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兄王?、王?的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珠树啊。”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文》。高宗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陷害)之兆头。”(即认为王勃的文章使诸王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
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有个官奴叫曹达的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披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当时王勃父亲王福?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址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址探望父亲。渡南海,他堕水而亡,时年二十八。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四人,(认为他们)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的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亲王福?因这件事而降职为交址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修建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了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遂成: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译文]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岁。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写这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的禀报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辛文房《唐才子传》)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辛文房《唐才子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兄王?、王?的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珠树啊。”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文》。高宗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陷害)之兆头。”(即认为王勃的文章使诸王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
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有个官奴叫曹达的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披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当时王勃父亲王福?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址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址探望父亲。渡南海,他堕水而亡,时年二十八。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四人,(认为他们)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的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亲王福?因这件事而降职为交址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修建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了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遂成: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译文]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岁。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写这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的禀报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知,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道,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是左迁交专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属,溺死,时年二十九。(辛文房《唐才子传》)
唐才子传 孟浩然传翻译(有原文)
原文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译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zhidao、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版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权疮而死。
【古代诗人名人录】孟浩然传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作俑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唐才子传杜甫传翻译
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部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
杜甫和宰相房瑁是平民时的朋友,房官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叉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为生。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天,他想杀掉杜甫,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旁边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都流传到今天。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zd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对应译文: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对应译文:恰逢版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对应译文: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
坟在岳阳权。有集六十卷,今传。
对应译文: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都流传到今天。
唐才子传 杨炯原文及翻译
炯,华阴人。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永隆二年,皇太子舍奠,表豪俊,充崇文馆学士。后为婺州盈川令。卒。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初,张说以《箴》赠盈川之行,戒其苛刻,至官,果以酷称。炯博学善文,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风靡焉。炯尝谓:“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曰:“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耻王后,愧卢前,谦也。”
杨炯,华阴人。显庆六年参加童子科举,被授职校书郎。后来做婺州盈川令。杨炯恃才傲物,常常讥笑那些朝廷官员造作夸饰,掩盖真相,说他们是“麒麟楦”。有人诘问他,他说:“你看街上那些弄假麒麟的,总是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然后披在驴身上,大造声势,好像真的麒麟一样。等到撕掉那张皮,不还是.一驴吗?”听到这些话的人,心里很不平,所以遭到当时人的嫉恨。扬炯学问广博,善于作文,他曾经说:“我排在卢照邻之前感到很惭愧,而排在王勃之后感到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张说评价说:“杨炯撰文,文思如同悬河注水,取之不竭,羞于位列王勃之后,确实如此;而把位列卢照邻之前看做羞愧的事情,可以看出杨炯的谦虚。”
《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文言文翻译 - 百度
唐才子传王绩的翻译
王绩,字无功,是绛州龙门人。是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弟。年龄十五岁是到长安,拜谒宰相杨素,整个在座的人都佩服他英俊敏锐,把他看作神仙一般的童子。
隋朝大业末年,被推举为孝廉高第,授以秘书正字官衔。不喜欢在朝廷任职,以疾病的理由辞官,又被授以扬州六合县县丞的职位。因为隋朝皇帝嗜酒,耽搁朝政,当时天下也非常混乱,于是假借中风的理由,乘着轻舟连夜偷偷走掉。自己还感叹说:“天网恢恢,我哪里能安定下来!”所以就回到了故乡。
到唐武德中年,皇帝下诏征用以前的朝官,在门下省等待任命,王绩的弟弟王静告诉王绩说:“等待任命,你觉得开心吗”王绩回答说:“等待任命薪水微薄,境况很萧瑟,只是好酒三升,还是很值得留恋的。”江国公听说之后说:“三升好酒,不足以留住王先生。”于是特此命令每天给他一斗酒。当时的人因此称呼王绩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年,以疾病的理由辞官回乡。河渚附近有个仲长子名叫光的,也是一个隐士,没有家室子女。王绩喜欢他的真挚真纯,所以在相近的地方建了座茅屋,每日与他相对饮酒。王绩有几个奴婢,大多种黄米,春秋两季酿黄米酒。养凫雁、种莳药草自用。把《周易》、《庄子》、《老子》放在自己的床头,没有特别的目的。自己取了名号,叫“东皋子”。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最终在家中去世。他的性格简单而高傲,喜好饮酒,一次可以喝尽五斗,自己写了《五斗先生传》。弹琴、写诗、作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撰写了一卷《酒经》、一卷《酒谱》。李淳风评价说:“他就是酒家的南董。”还有诗赋等其他作品流传于世。
后人评论说:唐朝兴胜殆尽到了没落的时候,安定日渐减少而动乱日渐增多,即使清贫的普通百姓,也很少能得到安定的生活。在那个时候,在边远之地垂钓打猎的人们,不用翻山越岭或逃离海外,这是因为道德而选择归隐的人。从王绩以下,幽人有时出没,都是远腾长往之士,行为危险语言逊色,犯了很大的错误后挂冠引退,常常可以看到。跳上了仕途,算得上荣华富贵。即使有的多次被聘用升职,加赐宝物,恰好很快的融入了众多人才之中。然而仍然会有不能逃脱白刃、死于非命的人。说那隐去踪迹却名声显赫,风格高尚不于尘世相交,难道不是因为有绝妙的书法和奇美的文章吗?!文章才是真正使人不朽的伟大的事啊。
文言文翻译:
王绩,字无功,是绛州龙门人。是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弟。年龄十五岁是到长安,拜谒宰相杨素,整个在座的人都佩服他英俊敏锐,把他看作神仙一般的童子。
隋朝大业末年,被推举为孝廉高第,授以秘书正字官衔。不喜欢在朝廷任职,以疾病的理由辞官,又被授以扬州六合县县丞的职位。因为隋朝皇帝嗜酒,耽搁朝政,当时天下也非常混乱,于是假借中风的理由,乘着轻舟连夜偷偷走掉。自己还感叹说:“天网恢恢,我哪里能安定下来!”所以就回到了故乡。
到唐武德中年,皇帝下诏征用以前的朝官,在门下省等待任命,王绩的弟弟王静告诉王绩说:“等待任命,你觉得开心吗”王绩回答说:“等待任命薪水微薄,境况很萧瑟,只是好酒三升,还是很值得留恋的。”江国公听说之后说:“三升好酒,不足以留住王先生。”于是特此命令每天给他一斗酒。当时的人因此称呼王绩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年,以疾病的理由辞官回乡。河渚附近有个仲长子名叫光的,也是一个隐士,没有家室子女。王绩喜欢他的真挚真纯,所以在相近的地方建了座茅屋,每日与他相对饮酒。王绩有几个奴婢,大多种黄米,春秋两季酿黄米酒。养凫雁、种莳药草自用。把《周易》、《庄子》、《老子》放在自己的床头,没有特别的目的。自己取了名号,叫“东皋子”。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最终在家中去世。他的性格简单而高傲,喜好饮酒,一次可以喝尽五斗,自己写了《五斗先生传》。弹琴、写诗、作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撰写了一卷《酒经》、一卷《酒谱》。李淳风评价说:“他就是酒家的南董。”还有诗赋等其他作品流传于世。
后人评论说:唐朝兴胜殆尽到了没落的时候,安定日渐减少而动乱日渐增多,即使清贫的普通百姓,也很少能得到安定的生活。在那个时候,在边远之地垂钓打猎的人们,不用翻山越岭或逃离海外,这是因为道德而选择归隐的人。从王绩以下,幽人有时出没,都是远腾长往之士,行为危险语言逊色,犯了很大的错误后挂冠引退,常常可以看到。跳上了仕途,算得上荣华富贵。即使有的多次被聘用升职,加赐宝物,恰好很快的融入了众多人才之中。然而仍然会有不能逃脱白刃、死于非命的人。说那隐去踪迹却名声显赫,风格高尚不于尘世相交,难道不是因为有绝妙的书法和奇美的文章吗?!文章才是真正使人不朽的伟大的事啊。
王绩(约589—644),[1]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