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同仇敌忾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同仇敌忾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同仇敌忾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同仇敌忾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同仇敌忾意思是什么?

同仇敌忾意思是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tóngchóudíkài。

各词解释如下:

同仇:共同对敌;

敌:对抗,抵拒;

忾:愤怒。

其中同仇出处为《诗经·秦风·无衣》;敌忾出处为《左传·文公四年》。

同仇敌忾则出自于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

例句:

1、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化,无论就其对激发国人爱国热情、凝聚国人同仇敌忾所起的巨大作用来说,还是就其对后来的重大影响来说,都是卓着的。

2、知道对方公司如此不讲理后,同仁无不同仇敌忾,发誓一定要用业绩打垮对方。

3、虽然这些群落之间摩擦不断,争斗频仍,但语言和文化使他们始终是一个民族,他们也总是同仇敌忾。

扩展资料

1、同仇敌忾近义词:

戮力同心?[lùlìtóngxīn]

【解释】: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出自】: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墨子·尚贤》: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译文】:和他齐心协力,进而治理好天下。

【示例】:情况既已至此,大家只有勠力同心,才能渡过难关。

2、同仇敌忾反义词:

同室操戈?[tóngshìcāogē]

【解释】: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泛指内部斗争。

【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译文】:康成你来我家是想拿我的矛来攻打我的吗?

【示例】:你们同室操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仇敌忾

意思: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读音:tóngchóudíkài

出自:先秦·佚名《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例句:?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誓将一切侵略者消灭干净。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戮力同心?[lùlìtóngxīn]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戮力:合力。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

翻译: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

例句:只要公司同仁戮力同心,必然可以再创更为亮丽的佳绩。

反义词:

同室操戈?[tóngshìcāogē]一家人动起刀枪来。比喻内部争斗。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出处:东汉·范晔《后汉书·郑玄传》载:何休叹息曰:‘康成(郑玄字)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翻译:何休见到而感叹说:康成进入我的家,拿着我的矛,以进攻我吗?

例句:这场战斗只是一场同室操戈的混战,参战者并非人人全副武装,也不是个个都明确作战目标。

【注音】copytóngchóudíkài

★【释义】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的痛恨敌人。

【全释义】指全体一致的痛恨打击别人。

【用法百】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共同作战;多用度作褒义。

【结构】并列式

【近义词】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反义词】自相残杀

同仇敌忾表示什么?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亚卿(副执政)宁俞出使鲁国,鲁君设宴招待。席间,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表示恩赐和奖赏的宴乐。宁俞听了很不以为然,所以在宴席上他并无半句答谢之辞。

鲁君很是奇怪,宴毕,即命人私下探询宁俞:刚才席间不辞不答是何道理?宁俞微笑说:“当年诸侯为周天子尽力,征服四夷(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天子为了表示酬谢,设酒宴,赐彤弓(朱红色的弓),赋《湛露》,这是可以理解的。”

宁俞继续说:“可是,今天我们卫国来与鲁国通好,鲁君特地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人奏起《湛露》、《彤弓》来,我又不便唐突,所以只好不开口了。”宁俞的讽喻和规劝使来人大为感服,即告辞回复鲁君。

鲁君听到宁俞所说的意思,也自觉惭愧,下次再不敢这样颠倒周礼了。而宁俞所说的“敌王所忾”,却被作为成语“同仇敌忾”的一个语源而广为流传。

到了公元前506年,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因父亲被杀逃亡在吴国,他带了吴国军队攻破楚国的都城,楚昭王出奔随国。伍子胥到处搜求昭王,以报杀父之仇。

其实,伍奢是被昭王的父亲楚平王杀死的,当时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掘开楚平王的墓,刨出尸首,用钢鞭打得稀烂,然后再找平王的儿子楚昭王讨还血债。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捎信给伍子胥说,物极必反,你适可而止吧!子胥不听,复书包胥,大意说,为报父仇就顾不得楚国了。包胥得信,叹口气说:“子胥要灭楚,我岂能坐视不救!”

申包胥知道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秦楚两国有甥舅之亲,所以决定到秦国求救。他昼夜西奔,足踵流血,好不容易奔到秦国。

申包胥求见秦哀公说:“吴若灭楚,便要进一步攻秦,请赶快派兵解救楚国。”秦哀公说:“我们秦国处于西部边陲,兵少将寡,自保不暇,怎能救楚?”包胥又动以甥舅之情,秦君仍不肯点头。

秦哀公让申包胥在馆驿中安心住下,待自己和群臣商议后再作决定。但一连好几天,哀公沉湎于酒色,竟把这事抛在一边。

申包胥便不脱衣冠,立于秦庭之中,日夜号哭,计七天七夜,不吃不喝。

秦哀公听到申包胥如此哀号,大为感动。他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并为他唱《无衣》歌:“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申包胥听这歌词明明在说有衣同穿,有仇同报,还提到整修武器,准备打仗。他知道秦哀公已同意发兵,便顿首称谢,并恢复饮食。

申包胥终于请得秦兵,挽救了楚国。《无衣》诗本是秦军中十分流行的一首从军歌,自从申包胥哭秦廷后,“与子同仇”更为时人乐道。后人也就把“同仇”与“敌忾”合为成语,以表达共同一致对敌斗争的决心。

同仇敌忾是何意·出自于哪?

“同仇敌忾”这个典故,最早见于《诗经》,意思是指共同一致地对敌人抱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由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专著,所以这个典故本身并没有故事。它是春秋时秦军中非常流行的一首从军歌,歌名叫《无衣》。公元前623年,卫国的亚卿宁俞出使鲁国时说过“敌王所忾,而献其功”。这句话是“同仇敌忾”的典源,但把“同仇”与“敌忾”合为成语则是在公元前506年。

当时,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率吴国的军队攻破楚国的都城后,掘开楚平王的墓,刨出尸首,用钢鞭把楚平王的尸首打得稀烂,这就是“伍员鞭尸”的典故。伍子胥还不解恨,又要找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讨还血债。

伍子胥有个好友叫申包胥,他给伍子胥捎信说:“物极必反,你适可而止吧!”伍子胥不听,回信说,为报杀父之仇,就顾不得楚国了。申包胥长叹说:“子胥要灭楚,我岂能坐视不救!”

申包胥知道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秦、楚两国有甥舅之亲,所以决定到秦国求救。

申包胥到秦国后,对秦哀公说:“吴若灭楚,便会进一步攻秦,请赶快派兵解救楚国。”秦哀公任凭申包胥怎么说,就是不表态。

秦哀公让申包胥先住下再慢慢计议。谁知这申包胥就站在宫廷之中,日夜号哭,他不脱衣,不睡觉,不吃不喝,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大为感动,就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并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申包胥知道这是当时秦军中的流行歌曲,是一首从军歌,其歌词大意是说:有衣同穿,有仇同报,整修武器,准备打仗。他知道秦哀公唱这首歌的意思是同意发兵,便三叩九拜,恢复了饮食。

申包胥终于请得秦兵,挽救了楚国。自从申包胥号哭秦廷后,“与子同仇”便被当时的人们称道。后人用“同仇敌忾”表达共同一致对敌斗争的决心。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同仇敌忾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