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隔岸观火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隔岸观火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隔岸观火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隔岸观火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隔岸观火

【故事】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成语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géànguānhuǒ)

解释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出处唐·干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以前的文艺,如~,没有什么切身关系。”

近义词冷眼旁观、见死不救

反义词见义勇为、身临其境

灯谜周郎坐看烧赤壁

géànguānhuǒ

成语:隔岸观火

—汉典Zdic.net—

--------------------------------------------------------------------------------

【解释】: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来看热闹。—汉典Zdic.net—

【出处】: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源

【示例】:他原是在~呀。◎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

【近义词】:冷眼旁观、见zd死不救

【反义词】:见义勇为、身临其境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

出处

唐·干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隔岸观火【故事】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隔岸观火的原因是什么?

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虎相斗,小者死,大者伤。

《易·坤·象》:“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解:二龙相斗于野,龙不在天,不在水,两无依托,两败俱伤,于第三者有利。

《孙子·军争》:“以治待乱,以静待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鹬,一种水鸟。由于鹤也是一种水鸟,人们为了念起来方便,常改作鹤蚌相争,其义相同。两虎相斗,小者死,大者伤《战国策·秦策》:“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戾,音吏,暴虐凶残之意。

又《史记·张仪列传》:“(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等待)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史记》引用此典故,是讲秦惠王对韩、魏两国交战的态度,最初他想从中调解,遇人讲了以上两虎相斗的寓言,便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计谋,让韩魏两国两败俱伤,都已削弱,魏国受损,韩国失败,秦国再发兵攻打魏国,取得大胜。计名出典:赤壁大战,刘备隔岸观火隔岸观火,是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坐收渔人之利等计的同义语。只因在《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名噪古今,因此,成了本计计名。

诸葛亮帮助周瑜,谋划对曹操的水军进行火攻,庞统又给曹操献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黄盖用了苦肉计诈降曹操,得近曹军水寨,发起火攻。

而刘备呢?在49回中,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这便是隔岸观火之典的出处。

要说刘备、诸葛亮用“坐山观虎斗”计,还不是隔岸观火看周瑜打败曹操,而是此后周瑜攻南郡,与曹仁两败俱伤,刘备、诸葛亮才真是坐收了渔人之利。

赤壁大战后,刘备兵屯油江口,离南郡很近。周瑜带兵来见刘备,诸葛亮暗献了应答之计。周瑜问刘备:莫非有取南郡之意?刘备说:如周郎欲取南郡,我拟助一臂之力,若周郎攻取不下,我准备取之。周瑜在想,我军新胜,取南郡易如反掌,不妨做个人情,便说:好,如果我打不下来,你就去打吧!诸葛亮说:有鲁肃在场作证。后来,周瑜打南郡,第一次被曹仁用计击败。于是周瑜改攻彝陵。曹仁用计,放弃彝陵,使周瑜部将甘宁占了城池。然后,曹仁由南郡的兵和彝陵守兵(曹洪为主将)将彝陵围困。周瑜大惊,发兵去救,打败了曹洪军。回来的路上,又遇曹仁带军来接应,厮杀一阵。周瑜陈兵南郡之下,准备攻城。曹仁用曹操留下之密计,用了假撤离计,周瑜兵破城门,兵落陷阱,周瑜本人身中毒箭。后周瑜又用中毒假死计,骗得曹仁劫寨,此次真的打跑了曹仁。但当周瑜再去收熟透了的空城南郡时,诸葛亮已令赵子龙占了南郡。这便是诸葛亮一气周瑜的故事,实在是标标准准的坐山观虎斗,待其两败俱伤,而坐收渔人之利的典型。以往仿佛无人引用此例。外敌坐等,内乱自生: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三国演义》第32回,袁绍病亡前,立幼子袁尚继位,曹操率军攻打袁氏兄弟,袁氏合力死守。此时谋士郭嘉献计:“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曹操同意了撤军。果然长子袁谭与幼子袁尚争夺继承权大动干戈,袁谭打不赢,便向曹操求救。曹操发兵杀死袁谭,打败袁熙、袁尚,占领了河北。袁氏兄弟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夏侯淳劝曹操乘胜追击。曹操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果然,没过几天,公孙康杀了二袁,送来了首级。诸将不解。曹操说:“袁绍在世时,久欲吞并公孙康,但又怕我曹军攻打,欲借二袁之力拒我,如我不攻,公孙就会防二袁对他下手以夺得辽东作新的根据地。所以公孙康就会先下手杀了二袁来献礼,给我人情,使我不攻他。”

这两次使用坐山观虎斗,使曹操坐享其成。

没想到王熙凤也会使用本计。《红楼梦》第69回:“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她先发脱二姐(尤二姐),用‘借刀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等秋桐杀了尤二姐,自己再杀秋桐。”毛泽东评论英美法“坐山观虎斗”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责蒋介石消极对日抗战,“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他自己则‘坐山观虎斗’。”1939年谈欧洲战场局势,毛泽东指责英法“对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一贯地执行了一种反动的政策,即所谓‘不干涉’政策。……英法采用‘不干涉’的立场,纵容德日意侵略,自己站在一边看,其目的在于使战争的双方互相消耗,然后自己出台干涉……乃是‘坐山观虎斗’的政策。”(《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69、570页)1939年,毛泽东又说:“英、美、法的计划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让苏、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它们出来收拾时局……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同上书,第584、585页)最后上场的球员,先坐在场边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要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为摆脱被动局面,美国制定了其符合自身利益的战略和策略。

1943年1月罗斯福在与儿子谈话中把美国的意图表述得十分清楚。他说:“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两点:中国人是在杀日本人而俄国人在杀德国人。在我们自己的海陆军还没有充分的配备与能力来帮助他们以前,我们必须使他们能够继续目前的这种任务。所以我必须设法送给使他们千百倍于他们以往从我们这儿得到的物资……你可以把它(战争)比做一场英国式的足球赛,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先坐在一旁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某一种程度上,英国也可以说是第一队的队员……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去作最后的一招,以决定全局的胜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战争中被打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则稳坐钓鱼台,好长时间不闻不问,从中大捞好处。只是到了战争后期,它看准了没有它参加,德国也顶不住了,于是,派出大军远征欧陆,战后成了战胜国,又摘取了政治经济上的硕果。便宜给它占尽了,一个后来者挤进了世界列强的行列。

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它有两大洋的保护,不参战也没人能把你拖进战争。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任何交战一方获得全胜,对美国来说都是不利的,美国宁愿让欧洲分裂为两个势不两立的集团。无论是德国占先,还是英法俄得志,对美国统治集团都不是吉祥之兆。“如果协约国方面胜利,终将成为我们的祸患”,因为这将使德国不仅成为欧洲甚至还可能成为旧大陆大部分地区独一无二的霸主,对美国形成巨大威胁。

因此,美国决定采取隔岸观火的策略,在“中立”的名义下,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这样不但可以牟取巨额利润,而且交战双方谁也无法彻底战胜对方。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两败俱伤之际,便是美国坐收渔人之利的时候。

在大战初期,美国乘机抢占外国市场,出口大增,国内工业飞速发展。美国还乘两大集团在欧洲厮杀之际,积极向拉丁美洲扩张,并对一些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巩固了自己的后院。在战争胜负难分的初期,威尔逊总统不断进行和平呼吁,还派出自己的私人顾问豪斯访问欧洲倡议召开和会,其目的是防止德国取得优势,保持欧洲两个相互竞争、势均力敌的集团,以便美国从中渔利。随着战局的变化,美国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

从大战的第二年起,英国开始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德、美之间的联系逐渐削弱,而英法等协约国与美国的联系在不断加强。美国与协约国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同时,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也推动美国采取反德立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担心俄国和德国单独媾和,如果协约国被打败,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数百亿美元贷款就会泡汤。另外,战争已接近尾声,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参战必然会取胜,战后还可以参加分赃。因此,威尔逊政府于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商战观火:我睁大眼睛看你盲目扩张商业上的对手,例如美国有两家航空公司,一家叫作“人民快运”,另一家叫“德克萨斯”。

“人民快运”艰苦努力,发展壮大,“德克萨斯”则稳定不急,因为他看到“人民快运”在取得成功后产生了自大情绪,便坐等其内部发生矛盾。“人民快运”不久果然盲目扩张,收买边疆航空公司经营失败,债台高筑,于是“德克萨斯”的老板便微笑着开始了收买“人民快运”产权的谈判。

隔岸观火的原因是什么?

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虎相斗,小者死,大者伤。

《易·坤·象》:“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解:二龙相斗于野,龙不在天,不在水,两无依托,两败俱伤,于第三者有利。

《孙子·军争》:“以治待乱,以静待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鹬,一种水鸟。由于鹤也是一种水鸟,人们为了念起来方便,常改作鹤蚌相争,其义相同。两虎相斗,小者死,大者伤《战国策·秦策》:“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戾,音吏,暴虐凶残之意。

又《史记·张仪列传》:“(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等待)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史记》引用此典故,是讲秦惠王对韩、魏两国交战的态度,最初他想从中调解,遇人讲了以上两虎相斗的寓言,便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计谋,让韩魏两国两败俱伤,都已削弱,魏国受损,韩国失败,秦国再发兵攻打魏国,取得大胜。计名出典:赤壁大战,刘备隔岸观火隔岸观火,是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坐收渔人之利等计的同义语。只因在《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名噪古今,因此,成了本计计名。

诸葛亮帮助周瑜,谋划对曹操的水军进行火攻,庞统又给曹操献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黄盖用了苦肉计诈降曹操,得近曹军水寨,发起火攻。

而刘备呢?在49回中,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这便是隔岸观火之典的出处。

要说刘备、诸葛亮用“坐山观虎斗”计,还不是隔岸观火看周瑜打败曹操,而是此后周瑜攻南郡,与曹仁两败俱伤,刘备、诸葛亮才真是坐收了渔人之利。

赤壁大战后,刘备兵屯油江口,离南郡很近。周瑜带兵来见刘备,诸葛亮暗献了应答之计。周瑜问刘备:莫非有取南郡之意?刘备说:如周郎欲取南郡,我拟助一臂之力,若周郎攻取不下,我准备取之。周瑜在想,我军新胜,取南郡易如反掌,不妨做个人情,便说:好,如果我打不下来,你就去打吧!诸葛亮说:有鲁肃在场作证。后来,周瑜打南郡,第一次被曹仁用计击败。于是周瑜改攻彝陵。曹仁用计,放弃彝陵,使周瑜部将甘宁占了城池。然后,曹仁由南郡的兵和彝陵守兵(曹洪为主将)将彝陵围困。周瑜大惊,发兵去救,打败了曹洪军。回来的路上,又遇曹仁带军来接应,厮杀一阵。周瑜陈兵南郡之下,准备攻城。曹仁用曹操留下之密计,用了假撤离计,周瑜兵破城门,兵落陷阱,周瑜本人身中毒箭。后周瑜又用中毒假死计,骗得曹仁劫寨,此次真的打跑了曹仁。但当周瑜再去收熟透了的空城南郡时,诸葛亮已令赵子龙占了南郡。这便是诸葛亮一气周瑜的故事,实在是标标准准的坐山观虎斗,待其两败俱伤,而坐收渔人之利的典型。以往仿佛无人引用此例。外敌坐等,内乱自生: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三国演义》第32回,袁绍病亡前,立幼子袁尚继位,曹操率军攻打袁氏兄弟,袁氏合力死守。此时谋士郭嘉献计:“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曹操同意了撤军。果然长子袁谭与幼子袁尚争夺继承权大动干戈,袁谭打不赢,便向曹操求救。曹操发兵杀死袁谭,打败袁熙、袁尚,占领了河北。袁氏兄弟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夏侯淳劝曹操乘胜追击。曹操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果然,没过几天,公孙康杀了二袁,送来了首级。诸将不解。曹操说:“袁绍在世时,久欲吞并公孙康,但又怕我曹军攻打,欲借二袁之力拒我,如我不攻,公孙就会防二袁对他下手以夺得辽东作新的根据地。所以公孙康就会先下手杀了二袁来献礼,给我人情,使我不攻他。”

这两次使用坐山观虎斗,使曹操坐享其成。

没想到王熙凤也会使用本计。《红楼梦》第69回:“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她先发脱二姐(尤二姐),用‘借刀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等秋桐杀了尤二姐,自己再杀秋桐。”毛泽东评论英美法“坐山观虎斗”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责蒋介石消极对日抗战,“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他自己则‘坐山观虎斗’。”1939年谈欧洲战场局势,毛泽东指责英法“对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一贯地执行了一种反动的政策,即所谓‘不干涉’政策。……英法采用‘不干涉’的立场,纵容德日意侵略,自己站在一边看,其目的在于使战争的双方互相消耗,然后自己出台干涉……乃是‘坐山观虎斗’的政策。”(《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69、570页)1939年,毛泽东又说:“英、美、法的计划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让苏、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它们出来收拾时局……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同上书,第584、585页)最后上场的球员,先坐在场边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要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为摆脱被动局面,美国制定了其符合自身利益的战略和策略。

1943年1月罗斯福在与儿子谈话中把美国的意图表述得十分清楚。他说:“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两点:中国人是在杀日本人而俄国人在杀德国人。在我们自己的海陆军还没有充分的配备与能力来帮助他们以前,我们必须使他们能够继续目前的这种任务。所以我必须设法送给使他们千百倍于他们以往从我们这儿得到的物资……你可以把它(战争)比做一场英国式的足球赛,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先坐在一旁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某一种程度上,英国也可以说是第一队的队员……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去作最后的一招,以决定全局的胜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战争中被打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则稳坐钓鱼台,好长时间不闻不问,从中大捞好处。只是到了战争后期,它看准了没有它参加,德国也顶不住了,于是,派出大军远征欧陆,战后成了战胜国,又摘取了政治经济上的硕果。便宜给它占尽了,一个后来者挤进了世界列强的行列。

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它有两大洋的保护,不参战也没人能把你拖进战争。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任何交战一方获得全胜,对美国来说都是不利的,美国宁愿让欧洲分裂为两个势不两立的集团。无论是德国占先,还是英法俄得志,对美国统治集团都不是吉祥之兆。“如果协约国方面胜利,终将成为我们的祸患”,因为这将使德国不仅成为欧洲甚至还可能成为旧大陆大部分地区独一无二的霸主,对美国形成巨大威胁。

因此,美国决定采取隔岸观火的策略,在“中立”的名义下,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这样不但可以牟取巨额利润,而且交战双方谁也无法彻底战胜对方。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两败俱伤之际,便是美国坐收渔人之利的时候。

在大战初期,美国乘机抢占外国市场,出口大增,国内工业飞速发展。美国还乘两大集团在欧洲厮杀之际,积极向拉丁美洲扩张,并对一些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巩固了自己的后院。在战争胜负难分的初期,威尔逊总统不断进行和平呼吁,还派出自己的私人顾问豪斯访问欧洲倡议召开和会,其目的是防止德国取得优势,保持欧洲两个相互竞争、势均力敌的集团,以便美国从中渔利。随着战局的变化,美国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

从大战的第二年起,英国开始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德、美之间的联系逐渐削弱,而英法等协约国与美国的联系在不断加强。美国与协约国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同时,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也推动美国采取反德立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担心俄国和德国单独媾和,如果协约国被打败,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数百亿美元贷款就会泡汤。另外,战争已接近尾声,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参战必然会取胜,战后还可以参加分赃。因此,威尔逊政府于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商战观火:我睁大眼睛看你盲目扩张商业上的对手,例如美国有两家航空公司,一家叫作“人民快运”,另一家叫“德克萨斯”。

“人民快运”艰苦努力,发展壮大,“德克萨斯”则稳定不急,因为他看到“人民快运”在取得成功后产生了自大情绪,便坐等其内部发生矛盾。“人民快运”不久果然盲目扩张,收买边疆航空公司经营失败,债台高筑,于是“德克萨斯”的老板便微笑着开始了收买“人民快运”产权的谈判。

隔岸观火的主人公是谁

隔岸观火的主人公是曹操、袁氏兄弟、公孙康。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曹操击败了藏着袁氏兄弟的乌桓,不得已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本欲捉拿袁氏兄弟,但是曹操却说公孙康会将两人人头献上。

公孙康本来收留二袁,想要共同抵御曹操。但是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的时候,就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真的如曹操所料设计杀了袁氏兄弟。

扩展资料:

“隔岸观火”指的是站在对岸看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隔岸观火”,语出《投谒齐已》,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一起被渔翁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互相残杀,自相削弱。

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隔岸观火

出处

唐·干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隔岸观火【故事】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隔岸观火,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的典故是怎样?与谁有关

1、隔岸观火有关人员:范雎,白起。

隔岸观火的典故: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

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

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

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

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2、暗度陈仓有关人员:项羽、刘邦;

暗度陈仓典故: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义帝“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项羽闻知刘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决定率兵反击。张良早已料到这一点,于是寄书蒙蔽项羽,声称:“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同时,张良还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是“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啊。”

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项羽果然中计,竟然无意西顾,转而北击三齐诸地的毫无生气的腐朽力量。张良的信从侧面加强了“明修栈道”的效果,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从而放松了对关中的防范,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

不久,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的确,项羽杀了韩王成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3、背水一战有关人员:韩信;

背水一战典故: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

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

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扩展资料

“隔岸观火”解释:

“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

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解释: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背水一战”解释:

背水一战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èishuǐyīzhàn,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隔岸观火》选自《投谒齐已》。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隔岸观火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

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

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

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

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陈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中国典籍《史记·高祖

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

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近义词:暗送秋波。常易误作“暗渡陈仓”。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隔岸观火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暗度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后遂以“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背水一战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隔岸观火:与白起等人有关

暗度陈仓、背水一战:都与韩信有关。

1、隔岸观火白起、苏代、范睢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2、暗度陈仓韩信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3、背水一战韩信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隔岸观火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