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乐善好施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乐善好施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乐善好施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乐善好施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乐善好施能服于人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什么意思

你好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多帮助别人的人,就能让人信服,世间最善的是水,如若能如水一般,那么你的德行就能容纳包容万物。

资料拓展

乐善好施能服与人

典故:周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被很多人竞相传传颂的吴国大将,风流倜傥,运筹帷幄,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可是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前,周瑜并不得志。在去吴国之前他只不过是军阀袁术手下的一个不被重视的属吏,被袁术任命当过一四小小的居巢长,最大的任命也不过是一个小县令罢了。

有一年,周瑜所在的地方发生了饥荒,收成非常的不好。收成不好也就算了,更糟糕的是连年征战,也损失了不少的粮食。这样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周瑜所管辖的地方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不少人,军队也饿的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周瑜为粮食发愁的时候,他听别人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周瑜心想比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问他借。

周瑜想到了就马上去做,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说完以后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是鲁肃家存两仓粮食,各三千外,鲁肃痛快的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呗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前呼后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天行健(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

这句话是阐述强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后,真的叹服华夏精英周文王被关在牢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豪气冲天喊出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万古回荡的豪言壮语。

秉承父辈的宏志,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后来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牧野之战”誓言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那就不是怪事了!明白了前一句话的含义,对后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容易理解了。

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与前一句紧密联系,用大地的宽广厚实来比喻人的胸怀气魄。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这句话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对应,告诫君子不但要有与众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由此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展示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乐善好施,能服于人拿人手短,zd吃人嘴软。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任何人都会图好处,所以广施恩惠大家就都会赞扬你,仁版人君子更会还恩来帮助你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世上最柔软是水,最刚硬也是水,海纳百权川,有容乃大,水可容纳任何东西而不会抱怨,厚德载物说的是忍的品性,

是欢乐愉快的对待发生的事情,才能让别人开心幸福的意思。“上善若水”意思是zhidao: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版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权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乐善好施”和“好善乐施”哪个是固定成语

乐善好施[lèshànhàoshī]

释义

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copy有困难的人。

出处

《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例句

老王一生~,得到过他帮助的人不计其数。

近义词

矜贫救厄百乐于助人助人为乐矜贫恤独救灾恤患舍生取义

反义词

伤天害理巧取豪夺敲诈勒索度群魔乱舞无恶不作玩火自焚一毛不拔打家劫舍勒索敲诈下井投石丧尽天良敲骨吸髓

乐善好施

lèshànhàoshī

【注释】

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出处】

《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copy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举例】

宋湜懿文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虽去沅远甚,然~,士类归之,百亦可尚也。(《宋史·陈彭年传论》)

【近义词】

助人为乐、舍生取义

【反义词】

下井投石、打家劫舍

【用法】

联合式;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心地善良的人

【英文翻译】度

samaritanism

古文孙晷乐善好施翻译

原文出自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全文如下:

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翻译如下:

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时,就会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他却一点都不接受。

亲朋故友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人,常常来找人要东西,人们大都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的时候和他们一个被子睡觉,吃饭的时候和他们用一个碗吃饭,有时还会脱下自己的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

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等到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既感动友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扩展资料

1、孙晷,字文度,吴郡富春人,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是东吴宗室,是东吴将领孙秀的曾孙。自幼孝悌,受到他人称赞。去世时三十八岁。

2、孙晷除了有乐善好施的品德,还十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同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记载:

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外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初不令主人知之。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扶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

译文:父母日常的饮食,即使是兄弟们亲自送来,他也从不离开半步一直侍奉在父母左右。富春这里供车子行走的道路很少,动不动就要跨过大江河流,他的父亲不习惯水路,每出行乘坐舆,孙晷亲自扶侍,到达以后,就藏在门外树或能遮挡身体的地方,不让主人知道。

他的兄长曾经生了很长时间的病,孙晷亲自照顾,尝药送水,精心料理,甚至跋山涉水,为兄长祈福,十分诚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晷

原文:

孙晷(guǐ),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晷为儿童时,神明清审,志气贞立。及长,恭孝表约,学识有理义。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

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

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有人偷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翻译:

孙典,字程度,吴富春人。日晷是一个孩子,有着清晰的外表和雄心壮志,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长大后,崇尚孝道,诚实节俭,学问公道。孙店家境富足,但常穿衣服,吃素。他自己在田里耕种。他学习刻苦,自得其乐。

他的父母担心他(担心他工作太努力),希望他能放松,但他起得很早,睡得很晚,丝毫没有懈怠。他父母的日常饮食,即使是他哥哥亲自带来的,也从不让他一个人。富春地区道路通车较少,需要随时穿越河流,父亲不习惯喝水。

每次他以舆论的方式旅行,孙殿都会亲自帮助他。到了以后,他就藏在门外的一棵树上,或者藏在一个可以藏尸体的地方,以免让主人知道。哥哥病了很久了。孙典亲自照顾他。他尝了药,递了水。他小心地管理着它们。

他远行山川,祈求真诚。当你听到别人的优点时,你会感到高兴,好像你得到了什么;当你听到别人的缺点时,你会感到悲伤,好像你失去了什么。看到其他人饥寒交迫,他施舍以支持他们。村民们的礼物根本不被接受。

在亲朋好友中,有一些穷人和老人经常来乞讨。大多数人都厌倦了慢慢等他们。孙店看到他们非常高兴和尊敬。他们在寒冷的天气里一起躺下,和锅一起吃,有时脱下衣服,给被子盖上。那时,收成不好,粮食也很贵。

有人从家里偷了未成熟的米。孙殿见了,就躲开了。百姓走了以后,他必须出来,很快自己把米割了给他。邻居们都很感动和羞愧,再也没有人敢打扰他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空何做扬州刺史,表奏孙晷为主簿,司徒蔡谟征召他为属下,(孙晷)都不应召。尚书经国明,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上表举荐他,官府直接征召。他正好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朝野上下嗟叹痛惜,没来得及为孙晷举行盛殓,有一位老人穿着破衣草鞋,不通报姓名,直接进来抚着灵柩大哭,哀声悲苦左右之人无不感动。

哭完出门径直离去,他容貌清朗,眼孔方正,守门人告诉办丧事的人,)—办丧事的人感到奇怪就去追他。他径直而去也不回头。同郡的顾和等一百多人为其精神面貌异于常人而慨叹不已,但不能推知是怎么一回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晷

原文: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译文: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计要东西,人们大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这是选段,较完整的原文和译文附下: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吴伏波将军秀之曾孙也。晷为儿童,未尝被呵怒。顾荣见而称之,谓其外祖薛兼曰:“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也。”及长,恭孝清约,学识有理义,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愍其如此,欲加优饶,而夙兴夜寐,无暂懈也。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外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初不令主人知之。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扶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而闻人之善,欣若有得;闻人之恶,惨若有失。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会稽虞喜隐居海嵎,有高世之风。晷钦其德,聘喜弟预女为妻。喜戒女弃华尚素,与晷同志。时人号为梁鸿夫妇。济阳江淳少有高操,闻晷学行过人,自东阳往候之,始面,便终日谭宴,结欢而别。

司空何充为扬州,檄晷为主簿,司徒蔡谟辟为掾属,并不就。尚书经国明,州土之望,表荐晷,公车径征。会卒,时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晷未及大敛,有一老父缊袍草屦,不通姓名,径入抚柩而哭,哀声慷慨,感于左右。哭止便出,容貌甚清,眼瞳又方,门者告之丧主,怪而追焉。直去不顾。同郡顾和等百余人叹其神貌有异,而莫之测也。

译:孙晷字文度是吴国富春人,吴国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子。孙晷是孩童的时候,从没有被呵斥过。顾荣见到后称赞他,对他的外祖父薛兼说:“这个孩子神色清明,有志气,不是普通的儿童。”等他长大后,为人恭敬孝顺,熟知理法和礼义。每次独自处在幽暗的地方,行容举止从不有所改变。即使家里家产丰富,而孙晷常常穿着麻布衣服只吃青菜,亲自种田,从不间断读书,愉快地独自生活。父母欣慰他这样,想让他放松,而他早晨起来晚上睡觉,没有暂时的松懈。父母的衣食起居,虽然哥哥们经常给予,但孙晷却不离开父母左右。富春的道路较少,经常需经过山河,父亲难以经受风波,每次出行孙晷都亲自服侍,所到之处,就在门外树下篱笆间悄悄休息,不想让那家主人知道。哥哥曾经常年患病,孙晷亲自服侍,用药的味道,一定要先知道,跋山涉水去求医,恳切地祈祷。听说别人的优点,高兴地像是自己有所得;听说别人的缺点,难过地像是自己有所失。见到别人饥饿寒冷,就周济他,乡人的馈赠,从来不接受。亲戚朋友中有贫穷而年纪大的人,常四处求告,人们大都厌恶他们,而孙晷迎见他们,更加愉快恭敬,冷了则与他们同盖一条被子,饿了与他们同吃一锅饭。有时解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怜恤他们。遇到饥年粮食价格高,有人偷割他的稻子,他见到后避开,等那人走了,然后把自己的稻子割了送去。乡邻感激愧疚,没有再敢侵犯他。

会稽虞喜隐居在海边,有高于世人的风范。孙晷钦佩他的品格,娶他弟弟的女儿为妻。她抛弃荣华向往朴素,与孙晷有同样的志向。当时的人称他们为梁鸿夫妇。济阳江淳年少而有高尚的品行,听说孙晷的学识品德超越常人,就亲自去找他,终于见了面,就整日欢宴,结交后告别。

司空何充在扬州作官,让孙晷做主簿。司徒征召他作自己的下属,他并未接受。尚书应民众愿望推荐孙晷。死时三十八岁,朝野听说十分悲痛。孙晷没有来得及举行大殓,有一个老人穿着破衣服和草鞋,不通报姓名,直接进入抚着灵柩大哭,十分悲痛,感动了左右。停止哭泣就走出去,他容貌很清朗,眼睛又方正有神,门人告诉办丧事的人,感到很奇怪就去追。那人直接离开不再回头。同郡顾与其他一百多人感叹他神貌不同常人,猜不出他的身份。

孔子关于乐善好施的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乐善好施是什么意思

乐善好施(lèshànhàoshī)

解释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和施舍,指乐于行善抄,喜欢施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用法联合式;谓语、定百语;用于赞扬心地善良的人

示例欧阳山《三家巷》:“陈君既然~,我自然也当仁不让。”

宋湜懿文度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虽去沅远甚,然~,士类归之,亦可尚也。~《宋史·陈彭年传论》

使人乐善好问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神全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

近义词答助人为乐、舍生取义

反义词下井投石、打家劫舍

成语乐善好施

发音lèshànhàoshī

解释乐:好,喜欢。喜欢做来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出处《史记·乐书二》:“闻源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示例《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宋湜懿文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虽去沅远甚,然~,士类归之zd,亦可尚也。★《宋史·陈彭年传论》

"乐善好施“是什么意思。

乐善好施

台长告诉大家一个笑话,有一位居士,乐善好施,他捐了2千块钱,他知道不着相,要无相布施,不留姓名。

不留名的布施层次比留名布施的层次要高。结果报纸上登出来了,他看见朋友来了,就把报纸给他朋友看,并且说那位捐款的无名氏就是他自己。这实际上还是在着相布施。所以,我们学佛做人要不着相。就是不要去为自己所做的一些善事和功德而沾沾自喜,这样会导致功德的减少。当你做了很多善事的时候,你不说,人家更加感激你。就像人间一样,你要是帮助了某个人,到处去讲,是我帮了他,你的功德就会减少很多,人家最后就是一句话,是你帮的,不过其他人也能够帮我的。

你想想看,这不是善事有漏,功德有漏吗?一个人帮助人要用心,帮了人家不要讲,人家会在心里更加感激你。如果到处去讲,你就有漏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念经做功德,隔一会跟别人去吵架,那就像火烧功德林一样,你的功德会随着你的着相而慢慢地消失。

听众朋友们,上次跟大家讲到根基。根基很重要。一个人学佛要有根基,一个人做人的人品也叫根基。如果这个人有好的善根,这个人很容易学善。如果这个人的恶业深重,这个人到人间之后,当他稍微长大一点,就会受到恶业的报应。这就是为什么根基对一个人很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种因得果。如果你在前世种下了好的因,这辈子你就会得到好的果。如果你前世没有种下善因,那么今世就不会有善果。

今天台长继续给大家讲一讲根基。我们说,如果一个人根基很深,这个人就应该懂得十二因缘。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根基好的人,懂得因缘,就是要断他的见思惑。什么叫见思惑?因为人的思维上有迷惑,这个人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样,不清楚。因为人不能够迷惑,我们在人间什么事情都要清清楚楚,当你对什么事情都不了解,实际上你已经是迷惑了。

见思惑就是要破除自己的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和错误。实际上,思想上的迷惑和错误无非就是贪嗔痴慢疑等五种烦恼。

台长给大家初次讲,大家可能觉得佛法太深奥,不能够理解。台长告诉大家,

贪就是人的贪性,

嗔就是人的恨心,

痴就是指人因为不懂不明白而做出很多傻傻的事情。

慢是指傲慢,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疑是指怀疑。当人傲慢的时候,人也会有烦恼,当你怀疑别人的时候,你也有烦恼。当你贪心的时候,烦恼也很多。当你很恨某个人的时候,你的嗔恨心也很重。有一句话叫“痴心妄想”,就是说如果某一件事情你明明做不到,你还拼命地去追求,这个就是痴慢。

所以我们在人间要克服自己,不要什么事情都是我见,见到的都是我认为是的。边见是边上听见的或者看到的,邪见是指明明不正的东西,你用邪思邪念来见到它。见取见,就是你见到了,马上就知道是真的了。还有戒取见,很多东西不是正的,你靠的是戒律来取得见,这个见也不是正的。做人时动不动就说,我认为,我觉得等等。都是见思惑。实际上,人世间的事情,都是假我,不是真我。一个人如果过分地执着于自我,他就会很可怜。

我很痛苦,我很难过,我怎么会这样呢?明明我是对的,他为什么这样欺负我?等等,如果一个人永远离不开这个“我”字,他就永远修不好心,永远不会超脱,因为人的痛苦就是因为有个“我”啊。

如果你脑子里经常想着大家,你就会很幸福,你就会经常帮助大家。如果你脑子里有个“我”字,你就会执着于我相,所以大家要把我放开。

根基讲起来,就是要懂得不要去见思惑,不要去以为这件事情你说的都是对的,而且任何事情不能够迷惑,要清楚。这件事情是好事情,我可以做;这件事情是不好的事情,我不能够做。大家要记住,如果学的是大乘佛法,根基很重要,因为学大乘佛法的人要大发菩提心,要多发菩提心,而且要遍修六度万行,也就是说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是来救度众生的,不单单是要把自己修好,还要去救度众生。

而且要修六度,要修万行。成千上万的行为都要修得像菩萨一样,要帮助人家。所以我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佛救度众生的时候,一面要好好修心佛道,一面要度化众生。

听众朋友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虽然只有八个字,也许你一辈子都难以做到。但是也可以做到,希望是永远做到。当你有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实际上,你已经是在行菩萨道了。我们要行无缘慈,起同体悲,就是说,不要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他是你的妻子,他是你的父母亲,你才帮助他,你才慈悲他。我们看见所有人,都要有慈悲心,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这就叫无缘慈。

无缘慈就是无缘无故地去帮助人家,这就是菩萨。同体悲讲的是人伤我痛,比如说,报纸上报道,某个国家打仗了,有多少人因为战争受到残害,肢体不全,很多人死掉了,像这样的事情,你看到了难过不难过?如果你难过了,就是同体悲,如果你觉得这是人家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这就说明你这个人没有同体慈悲。

什么叫人伤我痛啊?人家受伤了,我心里很难过,就叫人伤我痛。

所以我们在人间要学会行无缘慈,起同体悲,不要住在色声香味触法,而要行布施啊。如果你布施时是有目的的,你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当中行布施。有目的的布施就不行。很多人劝人家买这个,买那个,如果真的是为了人家好,那就是无缘,没有缘故的,是真的在帮助人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多人在帮助人家的时候,意念已经很差了,他为了赚人家的钱,为了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而行布施,那就是住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了。

否则难以做到六度万行真布施。六度就是六种修道的道场,修心方法有无数种,佛说:法无定法。六度万行也就是般若智慧,就是有智慧的布施。这就是要你度脱一切众生。什么叫度脱一切众生?就是说把所有的众生都要救度,你发慈愿,做慈行,必有慈果。

你救度一切众生,这个果报就是菩萨界。当你的境界到达菩萨界的时候,你基本上可以心想事成了。

听众朋友们,大家要记住,不见能度之我,你所度之人即众生,并与证之无余涅槃之寿相。大家知道吗,在救人当中,不能看到自我,要忘掉自我,才能够救度众生。所度之人即众生,你在度人的时候,你要度的所有众生,你不要去看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做什么样的工作,你要用一种涅槃之心相,就是说,当你度人时你已经把他人和你的一切东西都忘空了。

你不会去想,这个人我可以去度,那个人我不可以去度。当你不知道他是否有孽障的时候,也不要去管要度的人是男女老少,实际上他们都是菩萨在世。所以,学佛的人经常把老人家称为老菩萨,把小孩子称为小菩萨,把人家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把人家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这才叫无缘大慈,这才叫不见能度之我。

当你在度人的时候,不去想自己,就不会执着,就不会有所求,这样的功德才叫无私的功德。

我们知道,在学佛度众生的时候,要不着相。什么叫不着相呢?就是不要以为我做了一点善事了,就天天沉迷在我所做的一点善事之中。你今天救度了众生,你今天帮助了人家,但是你不要天天沉迷在今天的救度众生之中,沉迷在今天帮助人家的喜悦之中,不要天天等着人家来感谢你,来拜你。这就是着相。台长告诉大家一个笑话,有一位居士,乐善好施,他捐了2千块钱,他知道不着相,要无相布施,不留姓名。

不留名的布施层次比留名布施的层次要高。结果报纸上登出来了,他看见朋友来了,就把报纸给他朋友看,并且说那位捐款的无名氏就是他自己。这实际上还是在着相布施。所以,我们学佛做人要不着相。就是不要去为自己所做的一些善事和功德而沾沾自喜,这样会导致功德的减少。当你做了很多善事的时候,你不说,人家更加感激你。就像人间一样,你要是帮助了某个人,到处去讲,是我帮了他,你的功德就会减少很多,人家最后就是一句话,是你帮的,不过其他人也能够帮我的。

你想想看,这不是善事有漏,功德有漏吗?一个人帮助人要用心,帮了人家不要讲,人家会在心里更加感激你。如果到处去讲,你就有漏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念经做功德,隔一会跟别人去吵架,那就像火烧功德林一样,你的功德会随着你的着相而慢慢地消失。

大家要记住,我们做功德也是有根基的。很多孩子从小就懂得做功德、做善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接受他的父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当父母亲乐善好施,帮助别人的时候,孩子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父母亲去放生的时候,孩子会问爸爸妈妈:“把这些鱼放掉了,他们还会死吗?”

爸爸妈妈告诉说,“当这些鱼被放掉了,他们就不会被活活杀死,被别人烧着煮着吃了。”就这么一句话,可以令孩子根基圆满啊。

根基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是你前世带来的,后天的需要我们来弥补。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人,从小就要带着孩子放生,告诉他们不可以把动物杀死的。要告诉孩子,人要有慈悲心,要懂得原谅人家。实际上,你这样教育孩子后,你得到的就是孩子以后会对你更加孝顺。有些父母亲很愚痴,从小就对孩子说,他不好,你打他,你骂他,你就在心里恨他。

等到孩子大了,和父母发生矛盾了,就动手打人,这个时候再来问是谁教的,已经为时已晚。这个后天的根基就是报应,就是你们父母所为。所以要懂得根基是很重要的。好了,听众朋友们,今天台长的白话佛法节目只能够到这里结束了,感谢收听。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乐善好施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