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德才兼备的意思及解释
德才兼备,德是什么意思
德的意思是品德。德才兼备的意思是品德和百才能都好。
一、德的释义
1、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
2、心意;志向。
3、恩惠;好处。
4、德国的简称。
二、汉字字源
“德”的本度义是道德、信念,引申为好的品行和恩惠。
三、组知词
品德、德馨、积德、医德、私德等。
四、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一、品德[pǐndé]
品质道德道。
二、德馨[déxīn]
馨:散布很远专的香气。品德高尚。
三、积德[jīdé]
迷信的人指为了求福属而做好事,泛指做好事。
四、医德[yīdé]
医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五、私德[sīdé]
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德才兼备什么意思
德才兼备含义:既有德,又有才;品德和才能都好。
1、具体解释:
德:是指道德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
才:是指技术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德才兼备的人才,就是中(好、行)。
2、近义词: 德高望重、又红又专、才高意广。
3、反义词: 德薄能鲜、德薄才疏、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4、成语辨析:德才兼备和“品学兼优”;都含有“品德和才学都好”的意思。但德才兼备的“才”一般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多适用于踏上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品学兼优”的“学”指的是“学业”;侧重在“优”;指非常好;多用于小学学生;也可用于大学生。
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大多是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
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更是始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不能重德轻才,也不能重才轻德。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提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任用人公信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才兼备
百度汉语-德才兼备
德才兼备:品德和才学都好,一般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多适用于踏上工作岗位的成年人。
德:是指道德素质。素质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
才:是指技术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导向。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提高干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扩展资料:
词语辨析
近义词: 德高望重、又红又专、才高意广
反义词: 德薄能鲜、德薄才疏、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语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才,不能写作“材”。
成语辨析:德才兼备和“品学兼优”;都含有“品德和才学都好”的意思。但德才兼备的“才”一般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多适用于踏上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品学兼优”的“学”指的是“学业”;侧重在“优”;指非常好;多用于小学学生;也可用于大学生。
成语谜面:又红又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才兼备
德才兼备就是说这个人既有才能,又有一个良好的品德。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国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导向。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提高干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为党的干部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70年后,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处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译文:江东有个以前的朋友叫鲁子敬,这个人既有才能,又有一个良好的品德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德高望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égāowàngzhòng,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多称颂年纪高而且大多是有名望的人
《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译文:元颢于是暗示礼官下仪,说已经德隆望重,既然统领文武百官,内外百官都应恭敬。
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富弼26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
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大片领土。国难当头,富弼受命前往契丹宫中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成功地劝说契丹放弃割地要求,维护了北宋王朝的利益。
六年后,黄河决口,河北70万灾民背井离乡,涌向京东。当时的贬官富弼在青州听说后,连忙张贴榜文募(mù)集粮食,运往各灾区散发,帮灾民渡过难关。事后,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绩。
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司马光称颂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德才兼备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
用法:一般用于成年人,不用于少年儿童,主谓zhidao式,作定语,含褒义。
拼音:dé?cái?jiān?bèi
反义词:德薄才疏、德薄能鲜
出处:元朝齐飞《元史·丰臧梦解传》:“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
译文:于是推举梦解才能和品德都很好,应该提升清要,用来展示他的知识。
例句:李扬是个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学生们版都很喜欢他。
扩展资料:
相近成语:德高望重
解释: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德:品德;望:声望。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称颂老人。
拼音:dé?gāo?wàng?zhòng
反义词:无名鼠辈
出处:宋朝司马光《辞人对小殿札子》:“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权高望重。”
译文:他曾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仰慕的名臣。
例句:龚师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张,自然力量不小。(民国张鸿《续孽海花》第四十回)
“德才兼备”的意思是:指一个好的人才,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又要拥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在学习中,学习的能力和成绩固然很重要,但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同样要重视。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为党的干部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70年后,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扩展资料:
德才兼备的人,都是有层次的。德有大德(道德)和小德(好事),阴德(不理解,不明白的事)和阳德(社会上公认为做了好事)之分。五脏平和修心德,社会平和修公德,宇宙平和修道德。这基本上能说明德的层次。
才也是有层次的,才分为知识层,聪明层,智慧层。知识层和聪明层与心德和公德在一个范畴内。德才兼备的人通常是心地善良,守规矩(合自然规律),知识精专与全面,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智慧型也有大智与小智之分,通常小智上升到大智有个过程,智慧型应与道德归属一类。这样的人是有使命感的,这类人的德不是去看一事一物做得怎样,因为通常人看事物只能看到表面,长远和深层的很难看到深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德才兼备
为何选用德才兼备之人?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的前提是“亲”,这里的“亲”就是亲近,当然重要的就是人格魅力的影响。人的本能会愿意追随那些有人格魅力的人。所以人格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影响人、团结人。人格的魅力,应该说是一个优秀员工重要的内在因素。然而,一般人往往看重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他们的人格。其实,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不仅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某一具体的技术问题,而且还要善于团结、帮助别人,具有忠诚的品质、乐于奉献的精神,与其他员工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一直以来,德才兼备的人最为人们所喜爱、尊敬、推崇,这样的人对下既能办事又能处理好关系;对上是忠心耿耿、不谋私利,叫人放心。下属服你,上级信你,非德才兼备是很难做到的。而能识到这样的人才确是万幸,能用到这样的人才也是管理者之福。
唐太宗坚持的就是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贞观元年,他对杜正伦说:“朕命令举行能之人,非朕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行为百姓也。”贞观十三年,他又指出:“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可见唐太宗的纳才一向严守唯贤唯德的原则。“贞观之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求贤政治,把贤德之人都纳入朝廷,并委以重用,既可以励精图治,又可以树立良好的风气,而废除不良的陈规陋习。
可见,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领导者事业有成的法宝。管理者在选择人才时,千万要懂得选德才兼备的人才,切勿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
管理者若想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看是否具有创造能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主要在于不断地创新,科技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商场的竞争更是瞬息万变的,停留在现状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新观念是克敌制胜之道,新观念和新思潮才能促成进一步的发展。
判断是否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现代企业管理人员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敢于走出办公室,谈吐自如地与人交往。这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是这种交流实际上是个人能力和才华的最直接的展示。口才是展示一个人的最有效的工具。许多优秀的大学生甚至在生人面前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更别说与人交往了。这是领导者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
是否具有敬业乐观的精神。从前常有这样的一句话,用来形容某一位英雄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仔细分析这样的人,的确了不起。革命表示他对事业的执着,是一种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乐观主义,表示他永远对目标充满希望,对眼前的困难不屑一顾,总是充满信心地微笑着迎接工作中的挑战。想想看,在现在这个“商场如战场”的时代,是否也需要这种精神呢?答案是肯定的。
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项很神秘的能力,种种迹象证明,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成功的机会也更大。有一些人天生就可以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这些人就不具有这种先天的资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一个圆滑的墙头草所能得到的,必须以信任诚恳作为纽带,别人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是否具有美好的品德。中国人的教育始祖孔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把人才的素质概括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并且把德提高到首要的地位。人们往往都有这种想法,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即使他的能力再强,也只能成为祸害。可见,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思想品德包括一个人的责任感、正义感等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评价一个人时,德是必须考虑的。请相信,一个没有品德的人,是绝对不会在他的企业面临危难之际与其他员工们共患难的。
看是否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通常一个善于与人交际,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热情帮助别人,做事坚决有恒心并时刻保持乐观精神的人,很快就能适应各种突变的环境。
德才兼备的具体含义
德才兼备的意思为: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德才兼备的出处:
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百才德兼备。”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才,不能写作“材”。
扩展资料:
德才兼度备的近义词:才高意广
才高意广的出处:
《论语·先进》:“知子贡问:‘师与商也敦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道朱熹注:“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大抵才高意广,如孔北海之徒。”
才高意广的例句:
妖由人兴,象由心造。才高意广?,翻以好异陨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德才兼备的反义词:才疏内志大、才疏意容广。
才疏意广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指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的心却很大。
才疏意广的例句:
他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有作为,只可惜才疏意广,这个愿望成为泡影。
参考资料:德才兼备-百度百科
德才兼备,指一个好的人才,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又要拥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在学习中,学习的能力和成绩固然很重要,但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同样要重视。
出自于元代无名氏的《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来
德,是指道德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源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
才,是指技术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业专业的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扩展资料: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知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其中家校协同的教育力量才能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家校协同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孩子!家风决定人生轨迹及行为习惯。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只有孩子成长在一个家风良好的家庭中,才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件事比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父道母,德才兼备的优秀孩子的父母更艰巨,更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才兼备
德:是指道德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
才:是指技术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大多是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
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更是始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不能重德轻才,也不能重才轻德。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提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任用人公信度”。
扩展资料:
词语辨析
近义词: 德高望重、又红又专、才高意广
反义词: 德薄能鲜、德薄才疏、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语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才,不能写作“材”。
成语辨析:德才兼备和“品学兼优”;都含有“品德和才学都好”的意思。但德才兼备的“才”一般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多适用于踏上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品学兼优”的“学”指的是“学业”;侧重在“优”;指非常好;多用于小学学生;也可用于大学生。
成语谜面:又红又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才兼备
德才兼备的释义: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来作的才干和能力。
德才兼备
[décáijiānbèi]
【解释】: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出自】:宋·许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源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拓展资料
造句
(1)老师希望我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他德才兼备,年轻有为,很受领导们的器重。
(3)选拔干部,要严格掌握德才兼备的标准。
(4)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大胆提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zd
(5)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不要埋没人才。
“德才兼备,以德为百先”,一方面是说要有德、有才,一方面是说要以德为先。
关于才,著名企业家马云说过:人才是什么?就是我交代一件事情,做好了,再交代一件事情,又做好了。“才”说的是能力。关于德,古人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又说,“以德服人”,“德”度说的是人的思想,修为。如果说“才”比较问具体,比较实的话,“德”比较抽象,比较虚。德才兼备,就是既要务实又要“务虚”。
再说“以德为先”。有人说,小胜靠才,大胜靠德。其实,德与才是相互联系的,由大德生大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答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心中没有小我,高风亮节,为了国家,为了大众殚精竭虑,是“德生才”的典范。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提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德可以对才有所裨益,责任心、正义感、爱国心这些优秀的品德都可以让人加倍努力,提高能力,可以“生才”;而有才无德,则可能“才”越答高,为害越大。
表示德才兼备的字有哪些
圣、仁、勋、劭百、贤、潜。
圣,用来指代人格高尚或拥有无上智慧的人,如圣贤、圣人;也可用来指代封建时代地位崇高的帝王,如圣上;还可用来指代学问、技术度高超的人,如圣手、棋圣。
此外,圣还有对所崇拜的事物地点的尊称之意,如圣洁、圣地。
拼音--shèng。
《广韵》、《集韵》苦骨切,音问窟。
《说文》汝颍闲谓致力於地曰圣。
《扬子·方言》圣圣,致力无馀功貌。
《字汇》古坏切,音怪,非。
又《同文举要》入又部,训居也,循也。答今作在,合在圣为一字,因俗怪字作而误。
释义: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人。~哲。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神圣。圣洁。圣地。圣经。
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圣专上。圣旨。圣明。
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属:圣手。棋圣。
相关词语:棋圣、圣胤、碁圣、圣节、圣灵、圣泉、圣去、书圣、圣灯、圣火。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1、德才兼备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读音:décáijiānbèi
出处: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译文:在江东有我的一位老朋友,他就是鲁子敬,这个人的品德和才学都好。
近义词: 德高望重、又红又专、才高意广
反义词: 德薄能鲜、德薄才疏、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语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例句:
老师希望我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德才兼备,年轻有为,很受领导们的器重。
选拔干部,要严格掌握德才兼备的标准。
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大胆提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
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不要埋没人才。
2、知行合一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读音:zhīxínghéyī
出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例句: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
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
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扩展资料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国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导向。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提高干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与“格物”意义相似。常说“穷极物理”。《朱子语类》:“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当然,一般见到这几句话,如果不是放在中国古代哲学上考察的话,就是一种讲学习的套话,常见于一些学校的校训。如同济大学校训“同舟共济,格物穷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