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以意逆志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以意逆志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以意逆志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以意逆志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孟子的:以意逆志:是什么意思?

成语出处: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成语解释: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首先包含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和辞的关系问题,二是文辞和情志的关系问题。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段话的出现有着较为复杂的话语背景。据称是孟子弟子的咸丘蒙问了孟子两个问题,一、道德最高的人,君不能以他为臣,父不能以他为子。舜做了王,尧带领诸侯北面而朝见他,他的父亲瞽瞍也北面而朝见他,舜见了父亲,有些局促不安,孔子说,这时,天下岌岌可危了。不知这事是否真实?孟子认为尧朝舜的事件是齐东野语,不足信。咸丘蒙又发难,拿出了《诗经?北山》中的句子(这可是真实的),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舜做了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瞽瞍为什么不是臣子?我想孟子此时肯定有些恼火,于是有了“是诗也,非是之谓也”的话。他的意思是说,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绝对真实的事件,比如说《大雅?云汉》,不是讲周朝没有一个人留存下来了,而是“文”(夸张?)的手法。不要因为“文”而影响了对于真实事件的认识(不以文害辞)。孟子同时说,《小雅?北山》的意思是说诗人为王事尽力,别人作得少,自己作得多,因而不得事养父母,主旨不在于“普天之下”云云,不要因为这句话而影响了对于诗人情志(孝道)的认识(不以辞害志)。

基于以上观念,孟子提出了解说诗的“以意逆志”说。李泽厚和刘纲纪认为: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受,通过想象、体验、理解的活动,把握诗人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假设对孟子的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其中就涉及了三个文艺学指称的对象和一个完整的文学鉴赏过程:读者,作品,作者。但是,先秦蒙昧时期的思想家不可能具备如此严密的逻辑思路,有限的艺术文本和粗糙审美经验也不可能铸造出如此完满的艺术鉴赏构想。就《孟子》论诗来看,他的“以意逆志”,更多地是根据自己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实时情景,采取穿凿附会的方式,来主观地解说《诗经》的。朱自清说:“他们却据‘思无邪’一义先给‘作诗人之志’定下了模型,再在这模型里‘以意逆志’,以诗证史,人情自然顾不到,结果便远出常人想象之外了。”这就是汉儒的作法。所以,孟子的“以意逆志”的影响直接地体现在了《诗序》中,并由此而扩大到对于更多的文学作品的理解,因为评价标尺的规定,最终形成了作者的文学创作的共识,中国的纯文学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苦的行路,一条“一脉微息”的行路。这个情况到了魏晋之后才有所改善,并且,其中和其后的种种征战用“惨烈”一词形容,是丝毫不过分的。

这是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百一个重大发展,(还有一个是知人论世)

上篇中,孟子针度对的错误理解,指出要全面确切地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问,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具体意义是说读诗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的词答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而应当内"一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这就要'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容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了.

如何理解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以意逆志

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咸丘蒙不从全诗的整体含义出发,而断章取义地提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认为舜既然已经做了皇帝,而他父亲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岂不是和《诗经》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矛盾了吗?孟子批评他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北山》是写诗人对劳逸不均的不满情绪的,如果像咸丘蒙那样,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诗经·云汉》中的“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岂不是要理解为“周无遗民”了吗?为此,孟子告诉他:“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以意逆志”的“逆”是“求”的意思,“志”是指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对“意”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意”是指读诗人的意,如汉代赵岐注《孟子》中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朱熹《四书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他们都强调读诗人必须全面地领会诗篇之含义,有了正确的认识方可得作者之志。另一种认为“意”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的意,如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诗缘起》中说:“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指咸丘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诗论之,不得养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辞也。‘莫非王事,我独贤劳’,其意也。其辞有害,其意无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养亲而已。”吴淇的解释符合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比较科学的。按他这样理解,则“以意逆志”确是一个客观地分析诗歌的好方法。不过,孟子的本意可能还是以己意去逆诗人之志。这可以从他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看出来。在《梁惠王》《公孙丑》等篇中他对《诗经》中《公刘》、《绵》、《灵台》、《鸱鸮》、《閟宫》等篇的解释中,都明显地表现了以己意去求诗人之志的特点。实际上,读者对诗的理解总是带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己意如果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就像孟子对《北山》的理解一样,那就可以和诗篇客观的意一致。己意如果建立在偏见和主观猜测的基础上,那就会歪曲诗的本意,就像孟子对《公刘》等篇的解释一样。因此,要正确理解“以意逆志”中“意”的含义,应当把历史上两种不同的理解中的科学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简单说来:知人论世,是说要先了解作者后再批评其作品。

以意逆志,是说凭自己的理解去认识作者的意图。是片面的,有可能歪曲作者原意的。

知人之后才能论世,才不能发生以自己的理解去歪曲作者的原意的事情。即,知人论世,方可不覆以意逆志之故辙。

以意逆志的意思

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百,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度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问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答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来,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解释: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源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知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道歌鉴赏方法。

什么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

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

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读者,是以追求诗人之志为旨归,因此,读者应平心静气,对作品反复涵咏,仔细体味,用真挚的情感来读诗,以求得诗人之用心所在。

扩展资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所代表的文学接受理论从表面上看是相冲突的,“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对意义的生成作用,“知人论世”注重的是作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这里,有着一个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志”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论世”是为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这就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现代的文本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当他们接触到文本的时候,作者已经处于“缺席”状态,不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只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即可,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百.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度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版,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权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

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

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读者,是以追求诗人之志为旨归,因此,读者应平心静气,对作品反复涵咏,仔细体味,用真挚的情感来读诗,以求得诗人之用心所在。

扩展资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所代表的文学接受理论从表面上看是相冲突的,“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对意义的生成作用,“知人论世”注重的是作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这里,有着一个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志”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论世”是为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这就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现代的文本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当他们接触到文本的时候,作者已经处于“缺席”状态,不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只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即可,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意逆志”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上》。

原文:故说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知人论世”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下》。

原文: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扩展资料

“知人论世”的主张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

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意逆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百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度含贬义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知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道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知人论世,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回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答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以意逆志”是什么意思?

读音:yǐyìnìzhì

释义: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造句:提倡“以意逆志”和“望文生义”的阅读方法正是对传统阅读方法的矫治,从学生实际来看,它也是可行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读音:yǐjǐduórén

释义:意思是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然则圣人何以不可欺也?源曰: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

译文:然而圣人为什么不易被人蒙骗呢?答:圣人能以自己推断他人,能从自己的心理揣摩出他人的心理,能从自己的感情感中受到别人的情感,能从已知的一类事物推知其他类的事物,自古到今都这是样的。

造句:判断事情一定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己度人是不对的。

参考资料来源:zd百度百科——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是说如何理解《诗》的原意,孟子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孟子)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第四章)(学生咸丘蒙问:“舜登位不把尧当作臣子对待,这道理我已经得到你的指教了。《诗小雅北山》篇说,‘普天之下,无处不是王的土地;从内陆到海边,所有的人都是王的臣。’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为什么不把他的父亲当作臣对待呢?”

孟子说:“这篇诗呀,不是说的这件事。《北山》这诗是说为王事操劳,不能在家奉养父母;说,这些事都是王事,为什么让我独自辛劳。所以,说诗的人不因为字词而伤害对文辞的理解,不因为文辞而伤害对全诗诗意的理解。以自己的心意推求作诗者表达的思想,才能得到诗的真实意义。如果只看文辞,《大雅云汉》诗中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存活下来的’,真信了这话,周朝人就早死绝了。”)孟子这段话前后有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讨论《小雅北山》一诗,有人只看到诗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四句,断章取义,提问说:既然舜是天子,为什么不以其父瞽瞍为臣民呢?这只就诗中的几句文辞而错误地领会诗义。孟子回答说:这篇诗,是作者发抒怨气:“所做的都是国家的事,为什么叫我独自劳累呢?”孟子通观全诗,对整个诗义做出正确解释。第二个例子是讨论《大雅云汉》一诗“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孟子指出对这类诗句不可对词语理解得太死、太实,也就是不能把艺术的夸张描写当作真实的事来理解;这实际上是要求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都必须注意其语言艺术的夸张、隐喻、象征等特点,不可只看个别字词的表面意思。

关于以意逆志的理论,不拘泥于个别词句的表面意义,不断章取义而通观全诗,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以己之意去推求作者之志,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解释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在这样的推求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是鉴赏者或批评者之“意”,是主观性很强的一种精神活动。当推求者的意和原诗作者的意相一致时,可能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如孟子对《北山》、《云汉》的解释;反之,就会以个人的主观之“意”而曲解诗意,如前引孟子对一些诗的解释。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以意逆志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