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诸恶莫作的意思及解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什么意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抄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袭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百式。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度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问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答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解释】有人曾经做过坏事,后来自己忏悔改过,各种坏事都不再做,一百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获得吉祥喜庆,这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度
中文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解释:有人曾经做过坏事,后来自己忏问悔改过,各种坏事都答不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获得吉祥喜庆
评语:个人肯多作回自我检讨,万事都可变成自己的借鉴
出处原文: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答久久必获吉庆,
所谓转祸为福也。
——太上感应篇
诸恶莫作是什么?
佛法中有十恶,是指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邪见(即愚痴);离则十来善。这就是基本标准。
关于杀,在佛法的戒律中,特指的是故意去夺取有生息者的生命,甚至特别是指杀人。自杀也属于杀生。杀生的自方式既包括自己亲手杀、教他人杀,也包括通过赞叹或鼓励而使对方死亡,以及堕胎等。
具足了五个条件即构成杀生:1.生命百;2.知道是生命;3.存有杀心;4.付出努力;5.由此而死。所以很明显,当你的思维构成杀生的条件,即是错误的开端。特别注意这里第2-4项,说明无意之为和有意之作的区别,其他的恶业度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才说“诸恶莫作”。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理解
净空法师的开示:
佛教百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真正保证能让我们这一生幸福,不遭到横难。纵度然过去生中,或者今生曾经造过恶因,我现在恶缘断掉了,缘没有,因就不会结果知,所以“诸恶莫作”就非常非常要紧了,这不是一句口道号,要认真去做。
佛教大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专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二句是戒学,自净其意是定慧,这是一属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基本方针。
佛法学习
请听净空法师讲zd的《认识佛教》《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土大经解演义》
体方法师讲的专《属解脱之道》《阿含经》《心经》《金刚经》
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
阿弥陀佛
自净其意就是禅宗明心见性里的明心,只要能够让你明心,那自然就能够见性成佛。
自净其意,就是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具体的内容,原始copy经典《阿含经》里讲过我们的内心有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共十个结缚(百科里有详细解释)。自净其意就是断除这十zd个结,只要是能够断除这十个结的方法,教义,典籍,那都是遵从佛的教诲的。
当然通过作恶来断除结缚是不可取的(譬如某些人杀人杀到心无挂碍的境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什么意思
这是唐朝白居易当年担任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时的故事。他听说市外有高僧,在树上搭建鸟巢修行,人称“鸟巢禅师”,于是前往请教。请教了不少问复题,很具智慧。这是其中之一:
白问:请问大师,什么是佛教?
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给别人带来不利的事情不要去做,一切能帮助别人的事情都欢喜的去做。要想别人好,先自己做好,这就是佛教了!)
白:三岁小孩都晓得。(白居易显然觉得这个回答太浅显了)
师:八十老儿做不到!(但是尽管浅显,八十岁的老人也未必能够做到,那又是制为什么呢?)
白居易是很聪慧的人(后来自号香山居士),马上悟到了不少。马上又问:大师,你住那么高,又是个鸟巢,不危险吗?
师摇头答:一点也不危险,比起你来安全多了!
白居易显然听不懂,拱手问:师出此言,何以教我?
师答:你居住高位,朝廷有人压制你,帮派之争;同僚妒忌你,设法排zd挤陷害你;属下的人艳羡你,一心想搞掉你好爬上来;天子耳根软,易听信谗言;外地虎视眈眈中原大地;难道你比我安全?
——于是,鸟巢禅师真正折服了白居易,白大人恭恭敬敬向禅师合十顶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如履薄冰,话不能乱讲,事情不能乱做,要懂得用自己的智慧来衡量自己所做的行为,不是你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现在是末法时期很多人披着佛法的外衣出来做事,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学的很不错,在社会上学佛学了很多年,而效果如何呢?所以,真正的菩萨化身或使者都是用佛法来救人,都是以慈悲为怀。而且身上一定有护法神。其实,有些经非常好,但是随着天时的变化,学习经文的方法也在变化。这绝对是真的事情。只要是正的东西就会受到推广和接受,只要是正的东西菩萨都会保佑。记住,修行一定要懂得正见、正信、正思维、正念、正定,从中一定能得般若智慧。
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有一句话:“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做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很多行善之人,即在一生中行大善的人,做很多善良事情的人,在临命终时也会有百千恶道鬼神变做你的父母或者亲属来拉你。其实,就是你过去世中的父母或亲眷属,也会来诱惑引接你,令你落到恶道。何况本身造恶业的人。
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很可怕很难过,为什么?因为,他能看到的东西你们活人看不到。他看到那么多鬼神都在向他讨债很痛苦,好难过,也只能听任摆布。“引接亡人”就是说你前几世的父母,或你的亲眷属变成恶鬼把你接到恶道。事实上是百千恶道鬼神变的来接你。做好人善人的结局都这样,想想看何况做坏事、恶事的人。所以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金刚经》上讲:“修一切善,离一切相”。
离一切相,离开你最喜欢的东西,并不是从表面离开,而是从心里离开。表面上你可以关心,而内心要学会放下。譬如:一个孩子你很喜欢,而在心里要放开他。孩子大了能够独立去工作,去生活。然而在行为上还是要关心他,帮助他。但是在心里等到他离开你的时候,你就要放掉他。怕的是心里著相,而不是物质著相,这点很重要。
生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上不来就走了,走时什么名利都带不走,万般都带不走,只有孽随身。而且,在世所造的一切孽将不差丝毫的全部带走。所以人不能做孽,绝对不能。一定要修一切善,要有大悲心。譬如:在马路对面看到一个盲人拿着拐棍走过来,你的心里马上就要想到,哎呀,虽然离得远我能不能过去帮帮这个盲人。如果,真的动了这么一念你都种了善因。如果你远远看到路边有一个人在乞讨,心里想,如果我过去就会给他布施。但是这个意念是要你们肯定,而不是假设。所以,要求你们从心里来修,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人修心,修行就是修里面的东西,而不是外表的。很多庙宇都希望前来拜佛菩萨的人穿着干净整齐。其实,是希望你们从外表到内心都是很干净。但是,有几人从里到外是干净的?脑子能够放空诚心礼佛?拜菩萨时,只要你用心,一心一意诵经,菩萨都会感应。
在末法时期,所有的目标和过去现在的修为修法全是一致的,只是救人的方法在变化。譬如:在过去交通不发达时,从北京到上海只能步行或坐马车等,而现在交通发达了,可以坐汽车或飞机等,目的地是一样的,只是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而已。修法一定要跟着天时转变,有修为的法师,有修为的师父,有修为的老师,菩萨都会给他们灵感,让他们知道现在的修为法。如净空法师所说的“人间佛教”,和星云法师提倡的“人间修为”。
做人一定要纯洁,不要有杂念。如果自己想与某人谈思想,如果思想里存在很多杂念,是绝对无法沟通的。在这个世界上不要以为别人是傻瓜,想法子去骗骗人家,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最傻的。现在的人个个都很聪明,有些人很有修为。随着世间的轮回,新出生的孩子都很聪明,其实,这些孩子前世都是有修的。
现在给大家讲讲“忏悔”二字。为什么要让大家忏悔?为什么忏悔后有消除孽障的效果?以前在电台里常讲,如果要想消除孽障,首先是念经激活让其变成灵性,然后念“小房子”超度。现在观世音菩萨给了我新的方法,念《礼佛大忏悔文》18遍,直接消除小孽障。但是,如果平时没有做功课,只念《礼佛大忏悔文》是没有效果的,一定要以《大悲咒》和《心经》做基础。
在持诵《礼佛大忏悔文》前必须要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帮助我×××忏悔消除过去生活中所造的孽障或消除我身体某个病痛部位的孽障。《礼佛大忏悔文》念完了就是功德,用这一功德来消除小孽障。如果,把孽障激活变成灵性,是因为孽障太深太大,念完《礼佛大忏悔文》还是消不掉,并会激活,所以要念“小房子”超度,这个过程就要受痛苦的,观世音菩萨慈悲,不让我们受痛苦,教我们念《礼佛大忏悔文》在小孽障没有变成灵性之前消除掉。这部经文非常好可以接天地之灵气。
我们真得很幸运,随时都能得到菩萨的庇佑。大家都知道我们东方台观音堂的菩萨非常灵,每天都有许多反馈回来的信息,让人真的是感到好兴奋,好开心。但是,接下来我想到的事是很痛苦的,很多人至今还不信,还很迷茫,有些人还以为自己是“正道”,我很可怜他们。很多人和你们一样,过去到处在找,找一个正确的法门来让自己修得好。但是,这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时间未到你就是找不到。你到这个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举个例子:过去生肺癌没有药治疗,其实是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等于过去没有治病的药物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治癌的药物研究出来了。为什么现在的肺癌就能控制?为什么过去的肺癌全都死掉了呢?这就叫机会、机缘。
“悔”是改以往的修为。“忏悔”可以消除身上过去世中所造的恶业,自己身上有恶业可以用忏悔的方法除掉。“忏悔”就是把自己以前所造的一切罪说出来(西方许多教是让自己给牧师告罪)。我们都是人不是神,都会有许多隐私,有想法可以给菩萨讲。但是要记住一定要讲出来,不讲出来是不对的,讲有几种方法,一种是用心讲,一种是用嘴巴讲,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心和嘴巴一起讲,这样效果最好。
忏悔有两种,一种是事忏,一种是理忏。
事忏,是先把自己洗干净,然后到菩萨面前,诚心忏悔。把自己所要忏悔的心和事都讲出来给菩萨,犹如自己从里到外都在忏悔。事忏,其实就是一个物质的变化,用一种表面的形式来忏悔。
理忏,是从心理忏悔。观想《心经》里的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把这五蕴从心里全都照空,空了就自然没有罪了。“照见五蕴皆空”首先观想自己照空自己,心里已经没有孽障了,我的心在过去生,过去世现在全部都照空了,已经没有孽障在这个人间,首先要从心里排除恶业,这就是理忏。
五蕴皆空从心里完全挖空,从心里战胜自己的恶魔,从心里战胜自己的孽障,这是多么高尚的忏悔法。从理上解脱了,心自然就解脱了。反之,如果心随境转,人就很痛苦。所以,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就是一个理念,不论外界如何变化,自己不要变。有一位高僧说过:一个手掌,手指就是法门,分出去了还得回来。即万教归一。你们要学智慧语言。如果一个人被境所转,就会痛苦不已,这痛苦是自己造成的,由于信念不够坚定造成的。一切孽障的灾祸均是从妄想生出来的,有痴心就会有妄想,妄想会造成很多错误,会造成很多孽障,妄想是万恶之源。大家一定要明白人,不能靠妄想解决问题。
“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问你们念什么佛一声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告诉你们念的是心,真心,是心里想念什么。譬如:今天造了孽,念《礼佛大忏悔文》用真心来忏悔,就可以消除。如果,杀死一个小动物,用心念《往生咒》送给它,超度它,就可以灭你的罪。总之是一个心念,至于内容是另一回事。不要以为那尊菩萨我一念就可以灭八十亿劫重罪。
师父用佛法的理论教授大家理解人间的问题,从心里明白,对宇宙人生的正确看法和想法。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出自哪部经书?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出自佛教经书《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原文:
‘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知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道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偈语的前半部分。意为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回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扩展资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这有两个方面:
1、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
2、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参考资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百度百科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于此一偈。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
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北本涅盘经十四曰:‘何等名为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智度论十八曰:‘随相门者,如佛说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法华玄义四之一曰:‘戒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即七支过罪,轻重非违,五部律明其相,如是等戒所防止。诸善者善三业若散若静,前后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称为善。自净其意者,即是破诸邪倒,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正助法门,能消除心垢,净诸瑕秽,岂过于慧,佛法旷海,此三摄尽。’
释氏要览上曰:‘阿难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世谓之七佛通戒偈。其义虽为通诫,然七佛各各有禁戒偈。此四句偈为第六佛迦叶如来之偈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于此贤劫中有佛名为迦叶如来,寿二万岁,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为禁戒。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北本涅盘经十四曰:‘何等名为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智度论十八曰:‘随相门者,如佛说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法
华玄义四之一曰:‘戒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即七支过罪,轻重非违,五部律明其相,如是等戒所防止。诸善者善三业若散若静,
前后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称为善。自净其意者,即是破诸邪倒,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正助法门,能消除心垢,净诸瑕秽,岂过于慧,佛法旷海,此三摄
尽。’
释氏要览上曰:‘阿难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世谓之七佛通戒偈。其义虽为通诫,然七佛各各有禁戒偈。
此四句偈为第六佛迦叶如来之偈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于此贤劫中有佛名为迦叶如来,寿二万岁,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为禁戒。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
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印光大师开示里看过,不知道是不是出自他老人家之口:无论出家在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带人之过,成人百之美,静座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幕度,从幕自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心莫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专,若或妄念一起,马上叫它消灭,常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得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去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诸恶莫作,诸善属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出自《增一阿含经》,此为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由东晋僧伽提婆译。
节选原文:
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译文:
当时大迦叶问阿难:“增一阿含是不是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是不是所有的法则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阿难说:“是啊是啊,增一阿含一句话里面,就产生了三十七种品质和其他法则。”
迦叶问:“是哪一句呢?”尊者阿难便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佛教的本意了。
扩展资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
2、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行善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助益,作恶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妨碍。但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
《增一阿含经》主要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
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出自佛教基础经典《增一阿含经》,是北传四部阿含之一由东晋僧伽提婆译。
原文: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译文:当时大迦叶问阿难:“增一阿含是不是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是不是所有的法则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阿难说:“是啊是啊,增一阿含一句话里面,就产生了三十七种品质和其他法则。”迦叶问:“是哪一句呢?”尊者阿难便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苻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兜佉勒国沙门昙摩难提译。此经是印度北方所传《四阿含经》中的一种,所说多为渐次趋入佛法的施、戒、生灭、涅槃等道理。
随世人的根机不同,常从各方面来演说一法,随事增上,以数相次,从一法增至十一法,并说有种种因缘故事,所以叫《增一阿含经》(见《弥沙塞五分律》卷三十,《分别功德论》卷上)。
最初是由昙摩难提口诵出梵本,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共得四十一卷(现行本成五十一卷)。其后半十五卷每卷或大段末尾原有的录偈,因译人忘却未译,经道安与法和加以补订。但全经译文未能尽善,后来曾经僧伽提婆略加改订,因之现行本遂多题作"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出自佛教基础经典《增一阿含经》,是北传四部阿含之一由东晋僧伽提婆译。
原文: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译文:当时大迦叶问阿难:“增一阿含是不是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是不是所有的法则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阿难说:“是啊是啊,增一阿含一句话里面,就产生了三十七种品质和其他法则。”迦叶问:“是哪一句呢?”尊者阿难便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扩展资料:
社会含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有两个方面,一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二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成唯识论》说:于此世后世能为顺益的为善行。反之给此世及后世的带来损害的为恶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意思是:意为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出自诸佛教”偈语《增一阿含经》的前半部分。
原文如下:
《增一阿含》:‘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释义如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有两个方面,一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
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二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行善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助益,作恶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妨碍。驱导我们止恶行善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止恶行善反而让我们活的不好我们是否还要如此做?这句话与佛教中的三世因果观是有必然联系的。
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成唯识论》说:于此世后世能为顺益的为善行。反之给此世及后世的带来损害的为恶行。
扩展资料:
《增一阿含经》简介
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
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
《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其余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
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其余各品次第系一法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
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结集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
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一阿含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