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躬逢其盛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躬逢其盛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躬逢其盛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躬逢其盛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

其一,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的嫌疑最大。

《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匡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匡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匡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

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匡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其二,《太祖实录》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篡位的政治基础游移、暧昧,难以服人。

《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这可是出师有名的铁证啊!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

想想吧,谁肯把“你办事,我放心”的“尚方宝剑”藏进胳肢窝里?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件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贩卖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光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其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号,大有造成既成事实的嫌疑。

按理说,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可是,赵光义根本顾不得这些“妈妈令”,还没等到这一年结束,就换上了自己的年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这种打破常规的险招儿,已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谁抢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宋史·太宗本纪》拽住了赵光义的几条“小尾巴”,提前更改年号这件事名列第一。

其四,赵光义剪除后患,将“金匮预盟”所覆盖的接班人一网打尽。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

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

一切都结束了。赵光义端坐在血腥弥漫的皇位上,嘴角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后人赞诗:水调歌头

黄河近北望,烽火燃九州。万里山河飘絮,狼烟几时休?

兵戎剑指江南,血泪浸染震高唐,威名北域留。

朕之卧榻旁,安容他人眠!

假途虢,灭后蜀,平南唐。君臣计谋,壮志雄心复汉唐。

可叹时不我与,苍天后土戴孝,皑皑白雪皆苍茫。

千古英雄泪,直流后人裳。

其死固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非正常死亡说,二是部分学者认为他属正常死亡,并非他人所杀。由于正史中对赵匡胤的死因没有明确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其死因便成为历史一大悬案。持非正常死亡说者认为,赵匡胤死于其弟光义之手,也就是所谓“烛影斧声”之谜。他们的依据是北宋年间所编的《续湘山野录·太宗即位》中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当天晚上天空晴朗,星光灿烂,宋太祖心中十分高兴。不一会儿,天空中乌云四起,天气突变,雷雹纷纷落下。宋太祖见势不妙,赶紧攒走仪仗,退阁回到寝宫,急忙地传呼掌管宫延钥匙的官吏打柱斧戳入雪地中,回头对宋太宗说:“好做.好做!”说罢,太祖解衣带就寝,发出如雷声般的鼾声。这天晚上,宋太宗夜宿宫中。至五更鼓过,皇宫值夜禁卫寂无所闻,太祖猝死。宋太宗遵太祖死前发布的传位诏书,在太祖灵位前即皇帝位。等到天亮,宋太宗翌晨上明堂(古代帝王定明政教的地方),宣读完宋太祖死前留下的传位诏书,率领亲近大臣轮流观看玉制的葬服刍并瞻视宋太祖遗体,容颜安详、柔润就像是刚进行洗浴修饰过一样。这段话记述了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宋太祖之死是个疑案.因为宋太宗赵光义在宋太祖死去的这天晚上一个人与太祖在宫禁内休息,具有杀兄篡位的嫌疑。至于赵光义杀兄夺位的原因,也有几种传说,一是说赵光义非常好色,看上并调戏宋太祖赵匡胤的宠妃花蕊夫人,被其兄发现争斗起来后杀死兄长;另一种说法是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赵匡胤忽视了对赵光义的注意和防范,导致赵光义势力和野心的膨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兄弟二人的政见不同,如在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对定都何处的问题上二人都有分歧,最后导致兄弟相煎。持正常死亡说者则认为上述所谓“烛影斧声”之说纯属杜撰,他们以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为依据.其中记载:宋太祖晏驾后,皇后派内侍王维隆召长子赵德昭进宫继承王位。王继隆认为太祖在世时.素有传位给晋王之意。于是自作主张召赵光义进宫。赵闻讯后大惊,犹豫不敢前往。王催促说:时间紧迫,耽误时间,帝位就是他人的了。这时赵才匆忙随王入宫。皇后一见来者为晋王赵光义,非常吃惊,只好说:我母子的性命都托官家了。赵见状,也哭着说:共保富贵,不要忧伤:以此而论,赵匡胤死时赵光义并不知晓.也不在宫中,因此也就不存在弑兄之嫌了。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何种原因暴死的?也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太祖很爱喝酒,可能是得了高血压脑溢血之类的急病,抢救不及而死,,或者是与赵氏家族的遗传病有关,掘考证,赵匡胤一族早亡者居多,即使活得较长的平均年龄也就41岁,与当时的上流社会平均寿命61岁相比小得多。宋太祖赵匡胤死于公元976年,葬于巩义市宋陵陵区,陵名永昌。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漳泉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因

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百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度,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问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答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回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答

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扩展资料: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

其一,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的嫌疑最大。

《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匡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匡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匡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

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匡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其二,《太祖实录》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篡位的政治基础游移、暧昧,难以服人。

《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这可是出师有名的铁证啊!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

想想吧,谁肯把“你办事,我放心”的“尚方宝剑”藏进胳肢窝里?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件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贩卖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光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其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号,大有造成既成事实的嫌疑。

按理说,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可是,赵光义根本顾不得这些“妈妈令”,还没等到这一年结束,就换上了自己的年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这种打破常规的险招儿,已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谁抢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宋史·太宗本纪》拽住了赵光义的几条“小尾巴”,提前更改年号这件事名列第一。

其四,赵光义剪除后患,将“金匮预盟”所覆盖的接班人一网打尽。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

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

一切都结束了。赵光义端坐在血腥弥漫的皇位上,嘴角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后人赞诗:水调歌头

黄河近北望,烽火燃九州。万里山河飘絮,狼烟几时休?

兵戎剑指江南,血泪浸染震高唐,威名北域留。

朕之卧榻旁,安容他人眠!

假途虢,灭后蜀,平南唐。君臣计谋,壮志雄心复汉唐。

可叹时不我与,苍天后土戴孝,皑皑白雪皆苍茫。

千古英雄泪,直流后人裳。

至于赵匡胤上台,就是著名的黄袍加身事件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胤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当然成了太后。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却皱起眉头,显出很忧愁的样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说:“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

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太祖虽然即了位,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气呢。

直接点连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7745635.html?si=2

世宗来死,他的儿子宗训,年仅七岁便继位,第二年,赵匡源胤发起陈桥zd兵变,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

最有可能是被赵匡义毒死的,理由是太祖和太宗当天一起喝酒还发生过争执说明2人身体都很好,抄可是太祖死后有人去禀报太宗时看见有个太医在太宗门前游荡,他说是太宗叫他来给他袭看病,显然实在撒谎,天寒地冻又是快天亮了,即使看病也早该回去了,何况太宗没病,估计就是这人毒杀太祖的。太宗后来也知毒杀过很多亡国之君和他的政敌,比如李煜,下毒是最好的方法。斧声烛影是不可能的,因为后来有大道臣瞻仰太祖的仪容了!

“躬逢其盛”是什么意思

【成语】:躬逢其盛亦即躬逢其会

【发音百】:gōngféngqíshèng

【解释】:躬:亲自。亲身经历那种盛况。或指太平盛世。

【出处】:唐·度王勃《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内示例】:妹子素日虽有好茶之癖,可惜前者未得~,至容今犹觉耿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用法】:作谓语;指亲身经历那种盛况

【解释】:亲身经历百那种盛况。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度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示例】:妹子知素日虽有好茶之癖,可惜前者未道得~,至今犹觉耿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语专法】:属紧缩式;作谓语;指亲身经历那种盛况

汉武帝的晚年有怎样的故事?

在清朝康熙皇帝之前,活到70虚岁的皇帝屈指可数,其中一位就是汉武帝刘彻;在位时间也数汉武帝最长——整整54年。与秦始皇、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相比,只有明太祖比他多活了一岁,但当皇帝的时间比他短得多。不过,这位皇帝的晚年并不如意。

在武帝时期,汉朝先后灭东瓯、南越、闽越、朝鲜,平西南夷,击败匈奴,设河西四郡,通西域,奠定了汉朝极盛疆域的基础。他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完全消除了割据的威胁,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他亲自指挥堵塞了长期泛滥的黄河决口,使黄河恢复故道;兴修水利,扩大农田;修建了通向西南、西北边疆的道路。汉朝出现了开国以来最强盛繁荣的局面,武帝的功业也达到了巅峰。但在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延续数十年的帝位使武帝本来就存在的好大喜功、挥霍浪费、迷信鬼神、刑法严酷等缺点在他晚年恶性膨胀,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国库中的钱财曾经非常充足。陈粮还未用完,新粮又入库了,结果陈陈相因,粮食腐烂而不能食用。大量的铜钱放在仓库中长久不用,串钱的绳子烂了,铜钱散落无法统计。但这些由上千万农民和手工业工人一年年聚集起来的物资很快就被武帝消耗完了,因为无论是战争、筑路、建城、移民、治河,都需要大笔开支和大量人力,而且由于原来的粮食生产者成为消费者,新产的粮食必然会减少。随着战线的延长和疆域的扩展,粮食输送的距离越来越远,成本高得惊人。因为从东部产粮区至北方和西北边疆只能依靠人力或畜力在陆路运输,在遥远的路途中人和牲口本身就要吃掉大量粮食和饲料,能运到的是极少数。据主父偃统计,秦始皇时从今山东半岛渤海沿岸将粮食运往河套,结果是“三十锺而致一石”,到达目的地的粮食是输出量的1/192。汉朝的水平大致相同,而目的地更远达云货币贵高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甚至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武帝曾调集10万人到朔方筑城据守,将关东72万贫民迁至西北,征60万士兵去边郡屯田,数万人向西南夷筑路,安置数万匈奴降人,这些人员至少在最初阶段必须完全由政府供应粮食和必需的生活、生产物资。当时每人每年大约需要18斛食粮,72万人就要1296万斛,而从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最多的一年也只有600万斛。这样大的消耗,国库如何能不空?

郑当时任大司农(农业主管官员)时,建议从渭河引水开一条漕渠,穿过长安城,沿秦岭入黄河,既可方便漕运,又能使上万顷农田得到灌溉。数万人干了三年,漕渠开通,效益不错。这引发了武帝和群臣大办水利的积极性,大项目纷纷上马。河东(今山西西南部)太守的计划是引汾水连接黄河,既可取代底柱(原三门峡中险石)以东的漕运,又可增加5000顷田、每年增产200万石谷。武帝投入数万士兵开垦这些“渠田”,由于这一带的黄河经常改道,渠道根本不能使用,渠田连种子都收不回,只能任其荒废。又有人建议,从褒斜道运漕粮,御史大夫张汤认为可以斜水通渭水,褒水通汉水,都可以运粮,而两水间相隔的百余里可以用车转送,这样一来,汉中的谷能运到关中,关东的粮食可以从汉水运来,不必再通过黄河底柱天险。武帝很听得进去,就封张汤的儿子为汉中太守,负责开褒斜道。几万人筑成了五百余里道路,固然距离较近,交通方便,但褒水、斜水都十分湍急,水浅多石,从褒水向关中又是溯流而上,根本没有办法行船。关中花了十几年才开成的龙首渠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未得其饶”。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亲自主持堵塞了泛滥23年的黄河决口,取得了一项空前的成就。这再次引发了大办水利的高潮,一时间“用事者争言水利”,西北边疆的朔方、西河、酒泉都引黄河及川谷水灌田,关中上马的工程有灵轵、成国、伟渠,汝南、九江(今淮河南北)引淮水,东海郡(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引钜定泽,泰山下引汶水,规模都有万余顷,其他小规模的工程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工程中,像成国渠和以后建成的白渠是成功的。发挥了长期效益,但多数只是应付政治任务,劳民伤财。如在朔方开渠,花费上亿,却毫无成效。在这种气候下,齐人延年提出了一个更惊人的计划:将黄河引入匈奴地区,关东再也不会有水灾,匈奴不战自灭。总算武帝的头脑还清醒,虽然对延年的气魄颇为赞许,表扬他“计议甚深”,却没有采纳。

如果说水利工程多少还有为百姓着想的成分,那么另一些花费就纯粹出于武帝的个人需要了。如武帝给功臣、将士、宠幸的赏赐不计其数,元朔五年赐卫青军黄金二十余万斤,元狩四年赐卫青、霍去病黄金50万斤,骗子栾大一次就获赏黄金10万斤。当然这些“黄金”并不真是金子,可能只是纯度高的铜,但即使如此,价值也是巨大的。至于对“外国客”和“使者”的接待和赏赐,是作为意义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的,自然更是不算经济账了。武帝在关中大建宫殿楼台,在各地到处建离宫别馆。他先后建了甘泉宫、柏梁台、承露仙人掌等,所谓仙人掌是用铜制的巨盘,高20丈,大7围,耗费可想而知。以后又在长安建飞廉、桂馆,在甘泉宫建益寿、延寿馆,通天台,扩建甘泉宫。太初元年(前104年),武帝为了在甘泉宫接受诸侯和各地的“上计”(报告当地户口、赋税、粮食产量等基本情况),专门建造接待诸侯的宾馆。又下令造建章宫,规模宏大,千门万户,前殿比未央殿还高,东面的凤阙高20余丈,西面有一个方圆数十里的虎圈。北面开一个大水池,称为太液池,中间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等岛,还有一个高20余丈的渐台。南面有玉堂、壁门,雕塑的大鸟等,还有高50丈的神明台和井干楼,用走廊互相连接。

有的浪费是制度造成的,但数额巨大。根据汉朝的惯例,皇帝登位后就开始卜地修陵,所以属皇帝私产的“少府”,以年收入的1/3修陵。由于陵墓工程浩大,在位时间短的皇帝往往等不到完全修好就死了。武帝在位时间长达54年,到后来陪葬品已塞满陵中,无法再容纳每年新增加的部分,但这种制度又有谁敢改变呢?

武帝的挥霍浪费很大程度上与他的迷信和虚荣有关。如元封元年(前110年)去泰山举行春游封禅大典,就被认为是“存亡继绝”的大事,是“受命于天”的象征。主管天文观测、国家历史和档案的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没有能躬逢其盛,竟一病不起。但武帝更多进行的是求仙、求长生不老药、炼黄金术和满足个人的欲望。武帝即位之初就特别敬重鬼神,于是一伙骗子也应运而生。

首先出笼的是深泽(今河北深泽县)人李少君。他本是深泽侯家的医生,一直自称70岁,能以意志使物体改变和长生不老,并经常留下一些金钱和衣食。大家见他从来不治产业却如此富裕,又不知道他的来历,更相信他是异人,争着侍奉他。有一次在武安侯的宴会上遇见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说曾经与老人的祖父在某处游玩,老人小时候的确随祖父到那里去过,还记得,在座的人大吃一惊。他见武帝时,看到旁边放着一件旧铜器,就说:“这是齐桓公十年放在柏寝的。”武帝一看上面的铭文,果然是齐桓公时的器皿,宫里人都以为他是几百岁的神仙。他向武帝建议“祀灶”(祭灶神),说这样就能“致物”(按意志使物体改变),丹砂就能变成黄金,使用黄金制成饮食器皿就能益寿,这样就能见到海上的神仙,再封禅就能不死,像黄帝一样。他说:“我曾在海上遇见安期生,他给我吃的枣子大如瓜。安期生是仙人,住在蓬莱,但高兴时就见人,不高兴时就隐而不见。”武帝对他十分尊敬,亲自按他的办法祀灶,派人入海见安期生,用丹砂炼黄金。后来这位仙人病死了,武帝以为他不会死,只是化去了。于是齐、燕一带的方士更加活跃了。

宠妃李夫人死后,武帝日夜思念,齐人少翁说有办法让武帝再见到李夫人。到了夜间,他让武帝躲在帐帷中,在远处也放了一顶帐子,果然在幽暗的灯光中,帐子中出现了一个很像李夫人的美女,少翁说这是他召来的李夫人的神灵。武帝封少翁为文成将军,给予大量赏赐,以客礼相待。少翁说:“皇上真想与神仙来往,除非宫室和用具都像神仙一样,否则他们是不会来的。”武帝立即下令对所住的甘泉宫重新布置装修,画上各路神仙。连平时坐的车上也画上云气。少翁这样混了一年多,再也没有什么新招,神仙却一直没有来。他灵机一动,在一块帛上写上一些字,与饲料一起喂入牛肚子,然后假装不知,说这头牛肚子里有奇物。武帝让人杀了牛,果然见有一块帛,上面写着一些看不懂的话。武帝一看,认出是少翁的笔迹,经审讯,少翁只得交代。武帝将他杀了,但没有公开。

第二年,武帝在鼎湖宫病得很厉害,医生、巫师都没有办法治。有人推荐上郡(治今陕西榆林市东南)有位巫师能召神君驱鬼治病,就想让他将神君请到甘泉宫,问有什么办法。巫师传达神君的话说:“天子不必为病担忧,稍好一些就到甘泉宫来与我相见。”武帝去甘泉宫后,病果然好了。以后就在甘泉宫专门建立了神君寿宫,据说神君(太一)来时有太禁、司命等随从,但都住在帷中,见不到相貌,只听见声音,与人差不多,具体都通过巫师联络。武帝要见神君时,先得沐浴斋戒,然后才能进去。武帝将神君说的话记下来,与一般人说的没有什么不同,武帝却深信不疑。

元鼎四年(前113年),胶东康王的内弟乐成侯向武帝推荐栾大。栾大与少翁同出一门,武帝杀了少翁后,一直后悔没有能将他的方术都弄到手,见了栾大,龙颜大悦。栾大长得高大俊俏,会说话,敢吹牛,说得武帝神魂颠倒。他说:“我常往来海上,见安期生、羡门等,但因为我身份低贱,他们不相信我;又认为胶东康王只是诸侯,不值得将方子交给他,再说康王也不重视我。我老师说‘黄金可炼成,黄河决口可堵塞,不死药可以得到,仙人可以请来’,但我恐怕像文成将军一样下场,现在方士都掩口不言,怎么还敢说方术呢!”武帝忙说:“文成是吃了马肝死的。先生要是能修成方术,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给你!”栾大说:“我老师不是要求人,是人家求他。陛下一定要请他来,就得提高使者的规格,让他当你亲属,以宾客的礼节对待,让他们佩带印信,才能使他们向神人传话。还不知神人肯不肯来,但尊重使者后才能请来。”武帝让栾大试试小方术,他将一副棋子放着,棋子居然互相斗起来了。武帝正担心黄河决口堵不了,黄金炼不成,就拜栾大为五利将军,给了他四颗印,封为乐通侯,为他备了一所豪华住宅,1000名仆人,一切用品都由公费置办,将卫皇后生的长女嫁给他,赐黄金10万斤,武帝亲自上门,自武帝姑母以下皇族、文武百官全部登门赴宴送礼。武帝又授予他“天道将军”的玉印,让使者和他都在夜里站在白茅草上交接,表示不将他当臣子。于是每当夜深人静,栾大就在家中举行仪式,但神仙一直没有光临。他就准备行装,说要入海见老师了。

当年六月,汾阴的一位巫师在魏国留下的后土堆旁发现了一只鼎,比一般鼎大得多,没有文字款识。武帝派人核实无误,就举行隆重的仪式,将鼎迎到甘泉宫,又随武帝一起运至长安。过中山时,出现一片黄云,有一只鹿经过,被武帝射死,正好当了祭品。武帝召集公卿大夫,问道:“因为黄河决口,连年歉收,所以我巡祭后土,为百姓祈谷。今年并没有丰收,鼎为什么会出现?”有关专家论证为吉兆,应将宝鼎祭告宗庙,然后收藏在皇宫。齐人公孙卿报告称,宝鼎出现的时刻与黄帝时相同,黄帝得鼎后380年就升天成仙了。武帝听到后大悦,立即召见,公孙卿说自己的老师是申公,已死,原与安期生来往,听到黄帝的话,但没有书面记录。安期生说:“汉朝的圣人出现在高祖的孙子与曾孙间,宝鼎出现后就能与神来往,封禅。封过禅的有七十二王,但只有黄帝封了泰山。”申公说:“汉帝也应该封禅,封了就能成仙升天。黄帝经常游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又借着申公说了一通黄帝升天的过程,武帝听了大为感叹:“真能像黄帝那样,我把扔掉老婆孩子当做脱鞋那么方便。”(实际上武帝时后宫已增加到数千人。)他封公孙卿为郎,让他在太室山等候神仙。

五利将军栾大到泰山转了一圈回来,骗武帝说他在海上遇见了老师。不料武帝派人暗中监视,知道他根本没有出海,他的方术也不灵了,就将他杀了。可是到了那年冬天,公孙卿又报告,在缑氏(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城上出现了仙人的足迹,见到像野鸡一样的东西在城上来往。武帝亲自上城察看,还警告他:“是不是要学文成、五利将军?”公孙卿答道:“仙人无求于皇帝,是皇帝求他,所以没有充分的时间是不会来的。神仙的事看似迂阔荒诞,时间长了,自然会请来。”于是武帝下令全国各地整修道路,修缮名山的神祠,迎接神仙的到来。这位公孙卿一再以神人的踪迹为诱饵,武帝至死不悟。齐地上报的神怪奇方更是数以万计,数千人如醉如痴地求仙。

风景画鉴赏从元狩元年(前122年)开始,武帝外出祀神、求仙、巡游、封禅共29次,行踪北至朔方北河(今内蒙古黄河),南至九嶷山附近(今湖南南部),西至安定、北地(今宁夏、甘肃东北一带),东至辽西(渤海北部沿岸)。元封元年(前110年)至泰山封禅,沿着渤海到达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县境),花了四个多月。第二年的巡游长达五个月。可以想象,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这样“千乘万骑”、“舳舻千里”的长途、长时间巡游,会耗费多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又会给各地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武帝实行严刑峻法,任用酷吏,不断增加镇压手段。如张汤、赵禹等秉承武帝的旨意,在原来比较宽松的法律上增加了很多新的罪名,如“见知故纵”(知道情况故意不举报、放纵)、“监临部主”(下属犯罪,负有监察责任的上级连坐),减轻犯“深故”(蓄意使用重刑、故意将无罪判成有罪)官吏的处分,加重对“急纵”(轻率释放)罪的惩办,使一般官员宁滥不漏,谁也不敢冒灭族的风险为“囚犯”伸冤。律令增加到359章,其中“大辟”(斩首或腰斩)有409条、1882项,可以比照死刑处理的事例有13472项。元狩六年(前117年),张汤甚至创造了“腹诽”(在心里说坏话)罪,并据此将位居九卿的大农令颜异判处死刑,使之成为案例。另一位酷吏杜周担任廷尉时,“诏狱”(国家监狱)中的在押犯大量增加,其中二千石级别的官员经常不下百人,各郡上报廷尉的案子每年有一千多件。大案涉及数百人,小的也有数十人,远的数千里,近的也有几百里。审讯时,官吏就根据控告的罪名逼供,不服就用鞭打。所以一听说官府抓人,无论是否有罪,都尽量逃避。有的案子十几年后还在追查,罪名大多是“不道”,所以都要上报廷尉或中央机关,诏狱中关押的犯人多达六七万,其他监狱中增加的犯人也有十余万。有人指责杜周不照“三尺法”(写在三尺竹简上的成文法)办事,专门揣摩皇帝的意图定案,杜周直言不讳:“‘三尺法’从哪里来的?前朝皇帝定的就是律,后来的皇帝定的就是令,当时的就对,干吗要照古法办?”杜周曾被罢官,以后又被起用为执金吾,在搜捕桑弘羊、卫皇后兄弟家属时相当坚决彻底,武帝认为他尽力无私,升为御史大夫。义纵出任定襄太守,到任那天就将狱中的重罪犯二百余人与私自去探监的宾客、家属二百余人全部杀光。王温舒出任河内太守时,准备了50匹快马,分段等在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至长安途中。他到任后将郡中“豪猾”千余家定为灭族或死罪,立即接力传送,两天内取回批文,把这些人杀得一干二净。十二月过去,按规定春天停刑,王温舒顿足感叹:“要是冬天再增加一个月,我就把事情办完了。”武帝听说后,肯定他有本领,提升为中尉。当然,被这些酷吏杀掉的有一部分是该打击的地方豪强,但一味好杀,并且随意更改法律,无辜遭殃者更多。

本来,在文帝时就取消了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割鼻子)和斩左脚趾。以后因为笞刑还是不断将人打死,几次减少了笞数,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又做了更具体的规定:笞刑的刑具长五尺,宽一寸,厚半寸,用竹片。中间的节要刨平,只许打在屁股上,最多打200下,打的过程中不许换人,打完一名犯人后才能换。但实际上,酷吏根本不遵守这些制度,“榜掠千数”,法外施刑或采用各种酷刑逼供的比比皆是。

卫青像就是对大臣和亲戚也是如此。元狩二年(前121年)李蔡继公孙弘任丞相,五年有罪自杀;严青翟继任,元鼎二年(前115年)有罪自杀;赵周继任,五年死在狱中;石庆继任,太初元年(前103年)病死;公孙贺继任,征和二年(前91年)死在狱中;刘屈氂继任,一年后就被腰斩。31年间的6位丞相,只有石庆一人善终。石庆是汉初功臣、著名的“万石君”(本人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级别的官员)石奋之子,为人极其小心谨慎。他当太仆时为武帝赶车,武帝问他拉车的有几匹马,他数了一遍后才报告说是6匹。但石庆在职时也多次受到武帝谴责,差一点自杀。所以,这个大臣中的最高官职被一些人视为畏途。

公孙贺是武帝当太子时的下属,又娶了卫皇后的姐姐,是武帝的连襟。但听说要拜他为相,吓得连连叩头,痛哭流涕,不肯接受相印,说:“臣本是边远鄙人,靠鞍马骑射当了官,不是做丞相的材料。”武帝与左右见他如此伤心,也都感动得流下眼泪,忙叫左右将他扶起。公孙贺不肯起来,武帝起身走了,他无可奈何,只得接受。后来他儿子太仆公孙敬声擅自动用了1900万军费,关在监狱。正好武帝下诏追捕阳陵(今陕西成阳市东北)人“大侠”朱安世。公孙贺主动请命,如能捕获,则请求释放儿子,武帝同意了。公孙贺果然将朱安世抓获,朱安世知道是公孙贺想以他为儿子赎罪,就从狱中上书,控告公孙敬声与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并派人行使巫术,以恶毒的语言诅咒武帝,在去甘泉宫的驰道上埋下象征武帝的偶人(小木人)。武帝令有关部门审讯,将公孙贺父子在狱中杀死,并灭族,武帝两位女儿阳石、诸邑公主,卫青(武帝的姐夫)的儿子、卫皇后的外甥卫伉等都被杀。公孙氏和卫氏因骄奢犯法完全可能,但要咒武帝早死却是万万不敢的,这当然纯粹是一起冤案。这一点,连武帝心里也不是不明白,所以在诏书中公布他的罪行都是贪污受贿,不顾百姓死活,擅自改变政策,加重百姓负担等方面,而对要害的“巫蛊”罪只含糊不清地提了一句“又诈为诏书,以奸传朱安世”。

继任的刘屈氂死得更惨。他是武帝的庶兄中山靖王之子,公孙贺死时他还在涿郡(治今河北涿州市)太守任上。从陈平、周勃以后汉朝已不设左右丞相了,此时武帝却任命刘屈氂为左丞相,而将右丞相位置空着,“以待天下远方之选”(等待更合适的人)。这一措施既可以解释为武帝对宗室的谦抑,也可以理解为对刘屈氂的预防,但刘屈氂看来毫无察觉,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被“亲亲任贤”、封侯拜相的他,一年后就步了公孙贺的后尘。当年秋天就发生了太子杀江充后起兵的事件,尽管刘屈氂最终指挥军队镇压了变乱,却已经得罪了武帝。当太子发兵进入丞相府时,刘屈氂“挺身逃”,连印绶也丢了。长史在报告武帝时替他掩盖,说“丞相为了保密,没有敢发兵”,武帝大怒:“事情已经到了这一地步,还保什么密?”后来因为覆盎门的值班官员田仁没有截住太子,刘屈氂要杀他,御史大夫暴胜之说田仁是二千石级别,不能擅自处死,应该先请示。武帝又大怒,将暴胜之抓起来责问,他惶恐自杀。刘屈氂虽一时无事,但武帝在表彰“元功”时对他毫无表示。实际上,在武帝对儿子的死悔恨不已时,这位“平乱”的统帅迟早是要成为替罪羊的。

第二年初,李广利出师匈奴,刘屈氂到郊外饯行。李广利建议他应该争取早日立昌邑王为太子,等太子即位后就可高枕无忧了。昌邑王是李广利的外甥,而李、刘二人又是儿女亲家,刘屈氂当然满口答应。但还没有等他有任何行动,内者令郭穰已经揭发丞相夫人让巫师到社祠用恶言咒诅武帝,丞相本人与李广利一起在祠庙祷告,想让昌邑王当皇帝。有关部门要求对刘屈氂夫妇审讯,很快定下了大逆不道罪。武帝下了一道史无前例的诏令:将刘屈氂装在“厨车”(装食品的小货车)上,押到东市当众腰斩,刘妻在华阳街斩首示众。武帝对这位侄儿和现职丞相如此狠毒,显然并不仅是为了子虚乌有的“巫蛊”。

太史令司马迁因为李陵辩解获罪,据他给任安的信中所说,在押期间“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垂”(手脚被绳索捆绑,身上套着木枷,被剥光衣服,用木棍和竹板打),以后又受“腐刑”(割去生殖器)。这还是从轻处罚,比起那些被腰斩、灭族的人来说已经幸运多了。

武帝后期的社会矛盾已相当严重,各地不断出现暴动,南阳、楚、齐、燕等各地都有发生。大的暴动有数千人参加,首领往往称王称将,攻城略地,取走仓库中的武器,释放监狱中的罪犯,抓住郡太守、都尉,或将其杀掉,还向周围的县筹集粮食。武帝派出酷吏,调动军队,连续几年加以镇压,但此伏彼起,杀不胜杀。武帝又颁布“沈命法”:“群盗”四起不发觉,发觉了而没有全部抓获,二千石以下到最低级的官吏一律处死。这样一来,地方官干脆不上报,上下互相隐瞒,实际上“盗贼”越来越多。武帝初全国已有约3600万人,到末年只剩下3200万,由于流亡严重,在籍户口减少了一半。

武帝虽然贵为天子,个人生活并不幸福。他的第一位皇后陈氏,是汉初功臣陈婴的曾孙女,又是武帝的姑母、长公主刘嫖的女儿。武帝能被立为太子,刘嫖是出过力的,所以等武帝一即位,这位太子妃就被立为皇后。陈皇后仗着长公主的权势擅宠骄贵,自己十多年生不了孩子,听说卫子夫得到武帝宠幸后,几次想陷她于死地。武帝大怒,元光五年(前130年),当有人揭发陈后在背后用巫术咒诅他时,他就下令彻底追查,将替陈后作巫术的妇女楚服等三百多人杀了,陈后被废入长门宫。

农家小院卫子夫本来是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武帝在平阳公主家看中带回宫中的,但进宫后就被武帝忘了。一年多后,武帝选一些无用的宫女出宫,卫子夫哭哭啼啼请求放出,武帝见她可怜,就留在身边,结果给他生下了三个女儿。元朔元年又生了太子刘据,卫子夫被立为皇后。卫子夫的哥哥卫长君、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都得到重用,以后霍去病立功封侯,卫青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娶了平阳公主,卫氏有五人封侯。

但生了太子几年后,卫皇后色衰失宠,武帝又爱上了来自赵国的王夫人和来自中山的李夫人,可是两位夫人都年轻早卒。李夫人本是舞女,武帝一见情钟,死后怀念不已,让人画了她的像挂在甘泉宫。方士少翁用法术让武帝见到李夫人的形象,却可望不可及。武帝更感悲切,亲自作了一篇悼亡赋。但以后,李夫人的弟弟获罪、哥哥李广利投降匈奴,李氏被灭族。

晚年的武帝在巡游时过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又得到一位“奇女”赵氏,封为婕妤,大受宠幸。武帝62岁时,她怀孕14个月后生下一子。

对晚年武帝打击最大的,是由江充一手炮制的“巫蛊”冤案。

江充是赵王的上等门客,为了报赵太子丹杀其父兄之仇,到长安告了御状。武帝将赵太子定罪处死,江充得宠,被封为“直接绣衣使者”,负责督察首都特区的治安和查禁贵戚近臣的违法行为及超标准享受。当时权贵不守法纪的现象很严重,江充征得武帝同意,将一批违法的近臣贵戚的车马没收,让他们去北军报到,参加征伐匈奴,又禁止他们进宫求情。他们的子弟十分恐慌,向武帝请求交钱赎罪,一下子收到数千万罚款。武帝认为江充为人忠直,奉法不阿,对他言听计从。江充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中发现了馆陶长公主的车队,立即查问,公主说是奉了太后的诏书,江充说:“只有公主可以通行,其他车马都不许过。”将其余车马都上报没收。江充随武帝在甘泉宫时,见到太子属员的马车在驰道上行走,扣留后送交主管部门处理。太子闻讯后,派人向江充说情:“不是舍不得车马,实在是不想让皇上知道,怪我没有管教好下属,请江先生饶了他。”江充不听,照样报告武帝。武帝称赞他:“当人臣的就该如此。”更加信用。

武帝在甘泉宫得病,江充见他已年老,怕他死了后被太子报复,就上奏,称武帝的疾病是有人以巫咒作祟所致,武帝任命他为巫蛊专案负责人。在此前,丞相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和卫皇后的外甥,已因被诬陷以巫蛊咒诅武帝而被杀。江充找来一位有巫术的胡人,让他挖地三尺,寻找用作咒诅目标的偶人,捉拿搞巫蛊的人。抓到嫌疑犯后就用酷刑逼供,使百姓相互诬陷牵连,官府都以大逆不道定罪,先后杀了几万人。武帝年老多疑,怀疑身边的人用巫蛊咒诅他,所以对被牵连的人,没有人敢为他们鸣冤叫屈。江充摸清了武帝的意图,就说宫里有益气。武帝信以为真,特意派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当江充的助手。他们先从后宫失宠的妃嫔人手追查,再查到皇后,从武帝的御座下挖起,最后在太子的宫中挖出了用于巫蛊的桐木偶。

当时,武帝因病正在甘泉宫避暑,只有卫皇后和太子在长安。少傅(太子老师)石德劝太子假传武帝命令逮捕江充,彻底查清他的奸诈罪行,否则自己说不清,何况武帝在甘泉宫生死不明。“太子就不想想秦始皇长子扶苏的事吗?”情急的太子顾不得仔细考虑,与皇后商议后,于征和二年(前91年

躬逢其会这个成语是什麼意思

“躬逢其会”即“躬逢其盛”。知

躬,亲自;逢,遇上;盛,盛世道、盛会。

“躬逢其会”,指亲身参加了那个盛会,或亲身经历了那种盛世。语本唐王勃《滕王阁序》:“童子专何属知,躬逢胜饯。”

“躬逢其盛”应指遇到太平盛世。

中华成语大词典

躬逢其盛

【拼音】:gōngféngqíshèng

【解释】:亲身经历那种盛况。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童子何复知,躬逢胜饯。”

【示例】:妹子素日虽有好茶之癖,可惜前者未得~,至今犹觉耿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近义词】:恭逢其盛

【语法】:作谓语;指亲身经历那种盛况

【英文】:bepresentinpersononagrandoccasion

恭逢其盛

【拼音】:gōngféngqíshèng

【解释】:恭:恭敬;逢:遇到;盛:盛况,盛会。敬逢这一盛况或盛会。

【出处】:唐制·王勃《滕王阁饯别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明·许三阶《节侠记·二十五zd·诬激》:“这是卿等调燮之功,使朕恭逢其盛。”

【示例】:可惜今年殿试都不能~,愚姐妹向来并未用功,今年不去,倒是借此藏拙。★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五回

【近义词】:躬逢其盛

【语法】:作谓语;指敬逢这一盛况或盛会

朱自清散文旅行杂记原文

(一)殷勤的招待

七月二日正是浙江与上海的社员乘车赴会的日子。这上海这样大车站里,多了几十个改进社社员,原也不一定能显出什么异样;但我却觉得确乎是不同了,“一时之盛”的光景,在车站的一角上,是显然可见的。这是在茶点室的左边;那里丛着一群人,正在向两位特派的招待员接洽。壁上贴着一张黄色的磅纸,写着龙蛇飞舞的字:“二等四元,三等二元。”两位招待员开始执行职务了;这时已是六点四十分,离开车还有二十分钟了。招待员所应做的第一大事,自然是买车票。买车票是大家都会的,买半票却非由他们二位来“优待”一下不可。“优待”可真不是容易的事!他们实行“优待”的时候,要向每个人取名片,票价,——还得找钱。他们往还于茶点室与售票处之间,少说些,足有二十次!他们手里是拿着一叠名片和钞票洋钱;眼睛总是张望着前面,仿佛遗失了什么,急急寻觅一样;面部筋肉平板地紧张着;手和足的运动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好容易费了二虎之力,居然买了几张票,凭着名片分发了。每次分发时,各位候补人都一拥而上。等到得不着票子,便不免有了三三两两的怨声了。那两位招待员买票事大,却也顾不得这些。可是钟走得真快,不觉七点还欠五分了。这时票子还有许多人没买着,大家都着急;而招待员竟不出来!有的人急忙寻着他们,情愿取回了钱,自买全票;有的向他们顿足舞手的责备着。他们却只是忙着照名片退钱,一言不发。——真好性儿!于是大家三步并作两步,自己去买票子;这一挤非同小可!我除照付票价外,还出了一身大汗,才弄到一张三等车票。这时候对两位招待员的怨声真载道了:“这样的饭桶!”“真饭桶!”“早做什么事的?”“六点钟就来了,还是自己买票,冤不冤!”我猜想这时候两位招待员的耳朵该有些儿热了。其实我倒能原谅他们,无论招待的成绩如何,他们的眼睛和腿总算忙得可以了,这也总算是殷勤了;他们也可以对得起改进社了,改进社也可以对得起他们的社员了。——上车后,车就开了;有人问:“两个饭桶来了没有?”“没有吧!”车是开了。

《旅行杂记》作于一九二四年,朱自清先生于这年的暑假,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前往南京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召开的第三届年会,然而事与愿违,所谓的教育改进会不过是一幕闹剧.

文章从作者前往赴会入笔,中间穿插了几项会议内容,让事实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于叙说当中插入反语,含讥带刺地嘲讽那些所谓“大人物”,使文章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讽刺色彩.例如文中第一小节题目称做:《殷勤的招待》,而事实却是由会员们自己东奔西撞,朱先生自个儿想办法挤了“一身大汗,才弄到一张三等车票.”“大家都着急,而招待员竟不出来!”这便是所谓的殷勤.而另一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场面却是“躬逢其盛”——迎接齐督军、韩省长、高督办的驾到,只见车水马龙,黑色的警察和灰色的士兵一片静默肃立,“空空的讲坛上,这时竟济济一台了”,反差的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本文还以速描般的笔法,漫化式地勾勒了几幅人物场景,作者特别将会议的主要议题部分加以重点渲染,如督军齐燮元、省长韩国钧、督办高恩洪犹如“大雄宝殿上的三座佛像”端坐在台中央.齐燮元扯开喉咙训话,甩腔拖调一字一板地在“中华教育改进社”上做拆字戏法,先讲“教育”,继说“教育改进”,再谈“中华教育改进”,最后则在“社”上大做文章,层层递进,胡说八道,简直是“半篇八股”.韩省长有一篇开会词发给大家,朱自清先生见里面有一节论及现在学风的不良,颇有痛心疾首之慨,很想听听他的高见,殊不知他却高谈什么“统一要靠文化”的谬论,令作者不知其所云.而除全体大会之外的分组会议,作者前去旁听也倍感扫兴,有一次所议的是“采用他,她,它案”“足足议了两个半钟头,才算不解决地解决了”.作者不无调侃地写道:“这次讨论,总算详细已极,无微不至;在讨论时,很有几位英雄,舌本翻澜,妙绪环涌,使得我茅塞顿开,摇头佩服”.作者用了大量反语,将这些所谓的“教育改革家”的无聊、空虚、庸俗的嘴脸,活脱毕现地勾勒出来,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含讥刺于字里行间,把作者的失望,扫兴融进形象的描绘之中.由此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朱自清先生在叙事散文中的某些风格了.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躬逢其盛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