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同符合契的意思及解释
选自三国志中的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桃园三结义
捉放曹操
温酒斩华雄
小霸王孙策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赤壁大战
大意失荆州
火烧连营
三国归晋
桃园三结义
捉放曹
温酒斩华雄
割须断袍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大意失荆州
火烧连营
三国归晋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鱼得水【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谢谢!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鱼得水【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鱼得水【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桃园三结义
捉放曹copy操
温酒斩华雄
小霸王孙策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赤壁大战
大意失荆州zhidao
火烧连营
三国归晋
桃园三结义
捉放曹
温酒斩华雄
割须断袍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大意失荆州
火烧连营
三国归晋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案兵束甲
博采众议
不得不尔
不习水土
不足为虑
布衣蔬食
操翰成章
春华秋实
唇齿相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翻然改图
爱人好士
爱日惜力
枯树开花
迷而不反
迷而知反
秘而不露
百举百全
弊车羸马
髀肉复生
变生肘腋
表里受敌
兵贵神速
不急之务
不知所措
仓卒之际
超群绝伦
车载斗量
成败得失
出言不逊
倒屣相迎
断头将军
多端寡要
恩威并行
腹有鳞甲
感恩戴德
各为其主
共为唇齿
顾名思义
顾曲周郎
管窥筐举
刮目相看
画饼充饥
魂不守舍
含蓼问疾
互为表里
后患无穷
悔之无及
假手于人
坚壁清野
精贯白日
开诚布公
开门揖盗
蓝田生玉
老生常谈
迷途知返
良药苦口
秘而不宣
论功行赏
名不虚传
七擒七纵
片甲不回
秋风扫落叶
求田问舍
倾家荡产
气涌如山
如饥似渴
三顾茅庐
忍无可忍
如鱼得水
忍辱负重
十鼠同穴
死不瞑目
图谋不轨
为民除害
体无完肤
素不相识
土龙刍狗
谈笑自若
问舍求田
万全之策
下笔成章
危在旦夕
位极人臣
寻章摘句
无所不为
偃旗息鼓
掩目捕雀
扬汤止沸
勇而无谋
一身是胆
一心一意
衣绣昼行
鱼贯而入
冢中枯骨
壮士解腕
钟鸣漏尽
志同道合
众寡不敌
肘腋之患
纵虎归山
孜孜不倦
有勇有谋
指鹿作马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枯木生花
拔十失五
抱薪救焚
背本就末
闭门思愆
并驱争先
冰散瓦解
并威偶势
不避艰险
豺狼当路
粗衣恶食
迭矩重规
斗量车载
睹微知着
短兵接战
对症之药
恩威并用
防芽遏萌
躬耕乐道
贵极人臣
撼天震地
户枢不朽
祸生肘腋
吉凶祸福
煎水作冰
旌旗卷舒
枯树生华
雷霆之怒
临危不顾
令人切齿
民殷国富
剖蚌求珠
去邪归正
人各有志
释生取义
事生肘腋
首当其冲
司马昭之心
望风希指
言过其实
赃污狼藉
走石飞沙
百举百捷
不遑宁息
轻才好施
当今无辈
叠矩重规
风激电飞
根据槃互
竭尽心力
率由旧则
披露腹心
攀龙附骥
亲临其境
青蝇之吊
市不二价
势如水火
天震地骇
万全之计
喜怒不形于色
晏然自若
政令不一
自新之路
总角之好
哀喜交并
二三其节
百里才
契怎么组词。急
成语:
契若金兰百契合金兰丹书铁契契船求剑一夔一契金兰之契同符合度契默契神会
忘年之契情投契合专逾绳越契道同契合忘形之契针芥之契同力协契
契合
契友
契约
契据
契文
书契
默契
契厚
契机
契刻
契舟求剑
死生契阔属
三国演义的好词。
希望采纳
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危急存亡之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
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屈指可数
好句摘抄: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4、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5、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6、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7、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8、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11、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12、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13、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14、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15、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16、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17、宽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敌。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23、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24、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
25、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26、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27、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29、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3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31、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32、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33、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34、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3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7、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38、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三顾茅庐乐不思蜀望梅止渴抄一臂之力下笔成章不知所云不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仰人鼻息伯仲之间偃旗息鼓袭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百庐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虚传度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问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如入答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
好词:
危在旦夕百、危急存亡之秋、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度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知当歌、?屈指可数。
好句: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道。
2、大专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4、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属,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5、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三顾茅庐乐不思蜀望梅止渴一臂之力下笔成章不知所云百不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仰人鼻息伯仲之间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度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虚传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版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屈指可数周郎顾曲呼风唤雨品头论足回肠荡气初出权茅庐舌战群雄隔岸观火上房抽梯七擒七纵恩威并重得陇望蜀
2019-02-01
三顾茅庐乐不思蜀望梅止渴一臂之力下笔成章不知所云不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仰人鼻息伯仲之间偃旗息鼓出言不逊zd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内知名不虚传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屈指可数周郎顾曲呼风唤雨品头论足回肠荡气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隔岸观火上房抽梯容七擒七纵恩威并重得陇望蜀
三国中 比较经典的典故有哪些????
三国中比较经典的典故: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刮目相待、危急存亡之秋、探囊取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鼎足三分等。
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初出茅庐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妄自菲薄的故事
智取陈仓的故事
七擒七纵的故事
六出祁山的故事
舌战群儒的故事
单刀赴会的故事
得陇望蜀的故事
负重致远的故事
出言不逊的故事
兵贵神速的故事
吴下阿蒙的故事
断头将军的故事
车载斗量的故事
势如破竹的故事
老牛舐犊的故事
如嚼鸡肋的故事
坚壁清野的故事
巢毁卵破的故事
顾曲周郎的故事
一身是胆的故事
超群绝伦的故事
七步之才的故事
才占八斗的故事
空城计的故事
如鱼得水的故事
髀肉复生的故事
如饮醇醪的故事
步步为营的故事
偃旗息鼓的故事
七步成诗的故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欲擒故纵的故事
乐不思蜀的故事
刮骨疗毒的故事
计收姜维的故事
计取陈仓的故事
苦肉计的故事
江东赴会的故事
吕布戏貂禅的故事
击鼓骂曹的故事
蒋干盗书的故事
走马荐诸葛的故事
张飞赔罪的故事
设连环计的故事
义放曹操的故事
桃园结义的故事
水淹七军的故事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
辕门射戢的故事
黄忠请战的故事
回荆州的故事
横槊赋诗的故事
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曹操献刀的故事
单骑救主的故事
马跃檀溪的故事
初出茅庐的故事
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捉放曹操的故事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三国归晋的故事
火烧连营的故事
赤壁大战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画饼充饥的故事
望梅止渴的故事
假途伐虢(或称围魏救赵:周瑜屡向刘备索回荆州未果,周瑜便定计,以帮刘备攻打西川之名,实则进兵荆州为实,周瑜告知刘备届时请出城接应钱粮和劳军,实欲活捉刘备直取荆州。
连环计:王允为了要除去骄横弄权的董卓,便以观貌似天仙的貂蝉许配吕布再送给董卓,制造义父义子间的敌视,促使吕布杀董卓。
美人计:王允藉歌伎貂蝉之手除去董卓,周瑜也利用美人计想骗刘备换荆州,遂将孙权之妹许配刘备却中刘备的美男计,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借刀杀人:刘备深知吕布神勇过人,若让曹操和吕布合作,将会威胁自己未来的发展,因而用此计杀了吕布。
落井下石:曹丕为继承曹操霸业,不得不对其胞弟曹植展开落井下石之计,不但向曹操告密曹植缺失,且诬陷曹植酒醉使其耽误行军时间,从而达到获得嗣位的目的。
金蝉脱壳:刘备曾运用此计摆脱曹操的控制,让他领兵讨伐袁术,不但摆脱曹操的控制,还增加了自己的兵力。
招降纳叛:当关羽被围困下邳逼到绝处,曹操为将关羽纳为己用,格外厚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不惜成本,但是曹操仍失去关羽。
上屋抽梯:汜水关守将卞喜和荥阳太守王植曾对关羽用“上屋抽梯”之计,两人都先稳住关羽,提供住宿,使关羽失去戒心再企图下手杀害关羽,可惜两次都被人通风报信。而使关羽逃过一劫。
以逸代劳:“军事以近代远,以逸代劳”。处理某些事效率愈快愈好,某些事则要沉着冷静,才不至于乱了方寸而一败涂地。孔明北伐时,司马懿自知不敌,所以就是用这一招,挂一免战牌在军营外,以期蜀军粮草一断,就自然退兵。
隔岸观火:隔岸观火并非鼓励你冷眼旁观毫无人性,而是教导你如何面对强敌。
偷梁换柱:凡事不可被对方迷惑,不能只看表面,要有坚定的意志,以免中了别人偷梁换柱之计。
制造舆论:舆论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是社会集体意识的表现,现今民主时代,舆论的力量甚至可以影响政府施政。
利用天时:“天时”指的是时代环境、历史需要、自然条件、天文气候等,利用天时之计是乘时变化,有人得志而纵横四海。三国中分别魏国得天时──一早控制好北方,吴国有地利──有长江之险,蜀国靠人和──大多百姓偏向蜀国。
明知故问:“明知故问”指明知其意却装作不知,若是已看穿敌方意图技俩,亦可用明知故问之计,故意装作不知,将计就计博取信任让敌方产生错觉,我方在从中取利。在曹操煮酒论英雄一事中,曹操原想用计──指刘备是当时能与他并称英雄的人,试探刘备有没有称霸之心,幸得刘备机警用此计逢凶化吉。
混水摸鱼:在兵法中混水摸鱼是指人为的制造一种混乱迷离的环境,使对手在混乱中迷失或失去理性,以利我方从中达成目的。
苦肉计:苦肉计是先把自己折磨一番,利用血泪去争取接近敌人的机会,取得敌人信任暗地里阴谋颠覆,达到预期目的。赤壁之战时,吴将黄盖就用此计。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有两种方法,一是乘人之危混水摸鱼;二是自己放火喊捉贼,达到劫夺别人充实自己的企图。
过河拆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兵法上为何要过河拆桥?因为不拆掉这座桥,将来可能对己不利,一旦危及到自身生命安全或造成利益冲突,英雄们也不得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留意,长板坡大撤退,张飞拆桥,并不算此计。
笑里藏刀:兵法上笑里藏刀是指运用计谋使敌人相信我方而疏于防备,我方便可暗中设计做好万全准备在敌人无防备时,一举攻下,是一种外柔内刚的取胜之计。曹操不但对敌人用此计,就连对己方人也用此计,杨修聪明过人,只要曹操,给点暗示,杨修又怎会不知自己将有杀生之祸呢?
反间计:利用敌方心理弱点加以离间,定能收反间效果,诚然团结是胜利的基础智谋尤胜武人。周瑜就是利用曹操的疑心,利用蒋干,引曹操杀蔡瑁、张允二人。
擒贼擒王:在战术应用上,攻击重心应对准敌方首领或其指挥部,只要击倒主将掌控全局,必定胜券在握。
反客为主:反客为主之计就是在斗争中,当处于被动地位的时候,设计争取到主动控制权,在对决场合中主与客没有明显得界限,支配者是主被支配者是客,能从被动中争取到主动的就是“反客为主”。
激将计:世事以成败论英雄,权术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您若能使属下或家人受刺激而激发潜能达到目的,您便成功的运用激将计了。
虚张声势:虚张声势也是打肿脸充胖子、狐假虎威逞英雄,一旦西洋镜被拆穿,戏便无法唱下去,除非有孔明之才,劝你凡事以实力为重。
暗渡陈仓:暗渡陈仓是一种障眼法,现代人用来比喻男女偷情,商场上则抬面上掩饰抬面下。
欲擒故纵:如果逼敌人太紧而使敌人无路可走,往往会遭到顽强的反扑,如果让他逃走,不逼迫他,慢慢地削弱其气势、瓦解其士气,再加以捕捉,这就是“欲擒故纵”的策略。
调虎离山:调虎离山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老虎离开深山,虎落平阳后射杀此虎;另一种是骗虎离开后再行收拾平日恃虎横行的小杂碎。
先发制人:兵法云“兵贵神速”作战时谁的军队速度快,抢得先发制人的有利的地位,谁就占上风,就会赢得胜利。
空城计:空城计有两种情况,一是故布疑阵困惑对方,使己方渡过危机;另一种是有计划布局,诱敌深入后与予包围歼灭。老年的赵云,用此计吓跑曹军;孔明亦用此计吓跑司马懿。
瞒天过海:诸葛亮五出祁山时,因军中缺粮,只得以瞒天过海之计装神退敌,使魏兵误以为真有鬼神而不顾防守麦田,瞒天过海是兵法中以假示真策略,制造令人坚信不疑的假象隐瞒自己真正意图。
围魏救赵:诸葛亮三出祁山,以王平、张翼引魏兵决战,当王、张两将危急时并不救援反而另派姜维、廖化直接攻击司马懿大本营,如此不但解决危机还大获全胜。
抛砖引玉:蜀军六出祁山,蜀魏对垒司马懿固守不战,诸葛亮以木牛流马骗得魏军粮食万石,分散营寨让军队屯兵种田示弱,再虚搭窝棚诱敌,险烧死司马父子三人于上方谷。
借尸还魂: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使部队安全撤回蜀汉,不得不制造木雕像吓走多疑的司马懿,发挥了借尸还魂的效果。
扮猪吃虎:司马懿与曹爽同时争权辅政,司马懿为夺政权,以十年光阴等待曹爽自以为大权在握高枕无忧时,夺回兵权。
声东击西:司马昭以此计大败蜀军,司马昭命各州积极制造战船,表面上看似进攻东吴暗地里却派钟会、邓艾集结大军秘密做进攻西蜀的准备,不久果然直捣蜀汉大败蜀军。
走为上策:诸葛亮初任刘备军师,曹操趁其羽翼未丰先行戮灭,刘备兵力薄弱,硬碰必定自取灭亡,只能走为上策。
黄巾起义
故事背景是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
东汉皇朝最后几个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亲信宦官,疏远忠臣,导致朝廷腐败,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据说汉灵帝在位时,张角曾遇见仙人,幸得天书,学得有效的治病方法,后云游四方收徒,聚众起义推翻腐败的东汉王朝,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之乱。所谓乱世出英雄,于是就出现了像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英雄人物。
全国在大将军何进的带领下起兵剿灭黄巾贼,后又发生十常侍之乱。汉灵帝已故,汉少帝刘辩即位。何进欲杀皇宫里所有祸害皇帝的宦官,不料反被宦官诱杀。众诸侯在袁绍和曹操的带领下,冲入皇宫,将宦官赶尽杀绝,还误杀了不少不留胡须的男人。少帝与陈留王刘协于慌乱中逃出皇宫。
董卓乱政
各路诸侯分头寻找少帝与陈留王,最终由来自西凉的董卓找到。董卓护驾有功,趁机专权,掌握朝政。董卓后来废了汉少帝,拥护陈留王即位为汉献帝。董卓横行霸道,残害忠良,引起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愤怒。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料失败而逃亡。曹操假传圣旨,召集各路诸侯结盟反董卓。十八路诸侯在袁绍的率领下杀向首都洛阳,迫使董卓劫持皇帝迁都到长安。董卓后来与其义子,人称武艺最高强的人吕布相争美女貂蝉。吕布在王允的劝说下,杀了危害国家百姓的董卓。
逐鹿中原
长沙太守孙坚于洛阳一口井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欲私藏起来。袁绍闻此事,大怒,欲逼孙坚交出玉玺。孙坚不肯,逃回长沙,路途中遭荆州刘表袭击。孙坚为此事与刘表结怨,后发兵进攻荆州,不料死于战中。在河北,袁绍与公孙瓒正在互相争夺土地,爆发了界桥之战。同时,许多官位低下的诸侯如刘备等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实力。曹操广招贤才,建立起了一支强悍的军队,准备霸占中原。
曹操崛起
曹操奉迎流浪的汉献帝,拥护献帝,于许昌建新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剿灭他的对手如吕布、张绣、袁术等,日渐强大,称霸中原。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一决雌雄,以寡敌众大败袁绍。曹操继续挥军北上,消灭袁氏势力、大败乌桓、平定辽东,统一了北方。曹操所称霸的广阔土地后成为建立魏国的基础。
孙策立业
孙策自父亲孙坚战死后,常怀意志重振家业,称霸江东。他拿父亲所留下的遗物传国玉玺与淮南袁术交换兵马。孙策一旦掌握兵马,同时又有追随先父的老将、结拜兄弟周瑜、足智多谋的谋士等扶持,发兵进攻江东,经过多年苦战,终于称霸江东,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为后来建立吴国打好了根深蒂固的基础。不料,孙策遇刺受重伤身亡,由弟弟孙权继承基业。孙权有周瑜、张昭等能臣勇将扶持,稳坐江东,建立起一股强大的实力。
刘备兴起
刘备与关羽、张飞曾在桃园结义时立下承诺忠心辅佐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不料只能空怀大志。刘备讨伐黄巾虽有功,却只得到县令这个小官职。后来刘备投奔公孙瓒,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约讨伐董卓,于虎牢关前大战吕布。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徐州陶谦的部下张闿所杀,起兵攻打徐州雪耻。陶谦求助,刘备来到徐州协助陶谦抵挡曹操大军。曹操退兵后,陶谦去世前将徐州交于刘备,刘备就任徐州牧。吕布被曹操打败后,逃到徐州投奔刘备。刘备慷慨收留吕布,后来张飞惹怒吕布,不料吕布恩将仇报,反夺徐州。后来袁术率兵打刘备,吕布便辕门射戟救了刘备,刘备却恩将仇报,与曹操联手消灭吕布。刘备同朝廷大臣密谋除掉专权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刘备又叛曹操,斩杀曹将车胄夺徐州。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袁绍,又叛袁绍,后在汝南建立实力。曹操再次于汝南大败刘备,迫使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刘备镇守新野,以抵抗将要南征的曹操。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如鱼得水。
曹操南征与赤壁之战
曹操自封丞相,统一北方后,举兵南征荆州与江东。刘备于新野两度杀退曹军,不过失去城池,被迫南往荆州。刘表已故,荆州由幼子刘琮接管,长子刘琦留守江夏。刘备携民渡江,来到襄阳城外,求刘琮让他进城,被刘琮拒绝。刘琮后来投降曹操,荆州落入曹操手中。刘备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刘琦,途中遭曹军追杀,百姓死伤无数。
为抵挡曹操凶猛的来势,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说服孙权结盟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周瑜不容诸葛亮,多次想加害诸葛亮,但都没成功。周瑜暂时放下杀诸葛亮的念头,专心策划对付曹操。最终,刘备与孙权的联军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大获全胜,曹操往北逃亡。
刘备与孙权相争荆州
赤壁大战后,孙权、刘备相争荆州。周瑜领兵与曹家军展开大战,取胜后以为自己已经攻下荆州,不料曹家军中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荆州落入刘备手中,吴军苦战一无所获。孙权不满,派遣鲁肃前往荆州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多次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推辞交出荆州,说等刘琦死后交出荆州。刘琦病逝后,刘备又说取得容身之地后再交出荆州。孙权、周瑜无奈,多次想办法夺取荆州。周瑜使美人计,欲骗刘备到东吴娶孙权之妹为妻,实为扣留刘备在东吴,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以交换主公。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刘备不但取得孙权之妹为妻,还安全地返回荆州。周瑜所使出的计谋屡屡被诸葛亮识破,未得成功。最终,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呕血而死。
马超兴兵复仇
在西北方,猛将马超为被曹操杀害的父亲马腾报仇,联合韩遂、羌族兴兵讨伐曹操。马超于潼关、渭水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割须弃袍、仓惶逃脱。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离间之计,成功地使马超、韩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后大动干戈。马超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汉中张鲁,韩遂归降曹操。马超最终投降刘备,成为五虎上将之一。
刘备终成帝业
周瑜死后,东吴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但未曾大动干戈。吴军正与曹军开战,在濡须、合淝之战中有胜也有败。在荆州,诸葛亮劝说刘备发兵进攻西川,夺取巴蜀之地。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刘备自封汉中王,拥有巴蜀、荆州,为后来建立蜀汉打好了基础。如今,天下大势已定,已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拥有巴蜀、荆州,曹操称霸中原、北方,孙权坐镇江东。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篡汉,结束了逾二百年的东汉王朝。曹丕改国号为魏,刘备闻曹丕篡汉,为保留汉室香火,在巴蜀称帝,国号仍为汉。
关、张之死
孙权仍然一心要荆州,决定发兵拿荆州。东吴与曹魏和好,孙权受封南昌。孙权派遣大将吕蒙攻打荆州,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混入荆州,轻易夺取荆州。当时正于樊城攻打曹仁的关羽,得知自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不得已退守麦城,并派人前往成都求刘备派援兵。吴军包围麦城,将关羽困在城中。关羽欲突围,不料中埋伏被擒。关羽被押往东吴,宁死不愿投降孙权,被孙权斩首。刘备痛失荆州、义弟关羽,不禁深感悲愤,欲起兵攻打东吴为关羽复仇。不料,张飞在睡梦中被部下范疆、张达暗杀,两人逃往东吴。刘备因过度悲伤而昏迷过去,醒后不听诸葛亮劝阻,一意孤行要为关羽复仇。
夷陵之战
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败吴军。孙权拜书生陆逊为大都督,号令东吴三军。刘备因连胜而大意,把大军布阵于树林中,犯下兵家大忌。陆逊以火攻,火烧连营,大败蜀军。陆逊因深怕曹丕会趁吴军追杀惨败的蜀军时,发兵攻打东吴,因此放弃追击蜀军。果不出陆逊所料,魏军果然进攻东吴,被吴军大败。刘备败军抵达白帝城,刘备因过度悲伤而病倒,命垂旦夕。刘备于白帝城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说如若儿子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可废掉刘禅,自立皇帝。诸葛亮誓言要忠心报答刘备待他的恩情,尽心协力辅佐刘禅匡复汉室。
诸葛亮退五路兵马,平定南蛮
曹丕趁机联合四路兵马,一同杀向蜀汉,当中包括东吴、南蛮、羌族与蜀汉降将孟达。诸葛亮派马超把守关口,使羌兵不敢进攻,再派魏延制造疑兵,使南蛮多疑不敢进攻,再派孟达生死之交李严写信劝孟达退兵,再派赵云把守关口,抵御魏军。此四路兵马不敢轻举妄动,不约而同地退了,只剩下东吴那一路兵马,孤掌难鸣,只得退兵。最后,诸葛亮派能言善辩的邓芝前往东吴,成功地说服孙权与蜀汉和好、再度结盟,一同抵抗曹魏。南蛮王孟获反叛,诸葛亮亲领大军前往不毛之地平定南蛮之乱。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以仁慈之心打动孟获,使孟获深感懊悔,并决心永远归降蜀汉。
诸葛亮六出祁山
曹丕病逝,由其子曹睿继位。孙权于东吴称帝,国号吴。在蜀汉,诸葛亮上奏刘禅出师讨伐魏国,决心完成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可惜,诸葛亮年数将尽,而且蜀汉之实力不足以讨伐魏国。诸葛亮六出祁山,成功地收降将才姜维,决定将平生所学授予姜维。诸葛亮与魏司马懿斗智,双方僵持已久。最终,诸葛亮因过于操劳,病倒,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诸葛亮准备一樽木雕像吓跑以为诸葛亮未死的司马懿,争取时间让蜀军撤退。
司马氏篡魏
在魏国,曹睿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用计夺走掌握大权的曹爽的兵权,再将曹爽杀了。司马懿病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掌握魏国大权,常有篡位的野心。司马兄弟废了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师因患眼疾病故,司马昭独揽大权。曹髦欲除国贼司马昭,不料司马昭命部下成济将曹髦杀了,后又伪装悲伤,将弑君的罪名推到成济身上,将成济斩首。司马昭后立曹奂为帝。
三国归晋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继续兴兵与魏国作战。后主刘禅昏庸,听信谗言,导致姜维失败,后又废了姜维的兵权。姜维为逃避奸臣的加害,屯田沓中。魏将邓艾乘蜀汉大乱之际,发兵进攻。邓艾大军翻山越岭,终于抵达成都城前。刘禅不战而降,蜀汉灭亡。姜维为复兴蜀汉,联合与邓艾不合的魏将钟会除掉邓艾,谋划重建蜀汉。钟会欲除掉司马昭,不料事情被揭发,司马昭派兵围攻钟会、姜维。钟会死于乱箭之下、姜维身负重伤,感叹无法完成刘备、诸葛亮的遗愿,便拔剑自刎。
在东吴,孙权死后,吴宫内乱。吴将诸葛恪欲专权,被孙綝所杀。孙綝后来独揽大权,也存有篡位之心。他废了吴主孙亮,立孙休为帝。孙休常怀有攘除国贼孙綝之心,联合东吴老将丁奉除掉孙綝,夺回大权。不过,东吴的安宁并不长久。
在魏国,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自立皇帝,魏国灭亡。西晋起用老将杜预发兵进攻东吴,经一场恶战后打败吴军。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经过近百年的战乱,三国时代终于落幕,由西晋统一了全中国,成就了又一个大一统王朝。
桃园结义抄,怒鞭督邮,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捉放曹,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姓家奴,貂蝉戏吕布,三让徐州,辕门射戟,大耳贼最无信,挟天子以令诸百侯,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连环计,华容道,上屋抽梯度,锦囊妙计,败走麦城,夷陵之战,衣带诏,杨修之死(鸡肋),取西川,七擒孟获,义释严颜,六出祁山,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木牛流问马,剑阁中计,火烧上方谷,子午谷奇谋,司马懿装病诈曹爽,火烧藤甲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五丈原答镶星,谁敢杀我(杀魏延),姜维诈降。。。。。。。太多了。。。。
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千里护嫂过五抄关斩六将,张飞喝断长坂桥,刘备三顾知茅庐,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草船借箭,庞统献连环计,孔明借东风,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孔明道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五丈原前点孔明灯续命等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copy一个人心胸宽广,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气量广阔。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13、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zd学高超,文思敏捷。15乐不思蜀(刘禅):指乐而忘本,乐而忘返。
来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桃园三结义
捉放曹操
温酒斩华雄
小霸王孙策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赤壁大战
大意失荆州
火烧连营
三国归晋
桃园三结义
捉放曹
温酒斩华雄
割须断袍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大意失荆州
火烧连营
三国归晋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桃园三结义
捉放曹操
温酒斩华雄
小霸王孙策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赤壁大战
大意失荆州
火烧连营
三国归晋
桃园三结义
捉放曹
温酒斩华雄
割须断袍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大意失荆州
火烧连营
三国归晋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同符合契的历史背景
出自张纮与孙策关于政治形势的一番对答。表示孙策在听了张纮对汉末国家大势,以及为孙氏军阀谋划的政治前景以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干,希望与其“同符合契”,表达君臣之间的一种(基情)和谐感情。
《吴历》六卷,晋胡冲撰孙策卷:
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纮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无以奉赞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于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横流,颜色不变。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策曰:“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于君,策无复回顾之忧。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裴松之注引《吴历》:“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