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风鬟霜鬓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风鬟霜鬓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风鬟霜鬓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风鬟霜鬓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檐儿底下,听人笑语. 出自哪里

出自南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为: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我现在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

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被我谢绝。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多有闲暇游戏,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头上戴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撵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

到了如今形象容貌十分憔悴,乱发像风吹雾散也懒得梳理,怕人看见我于是夜间出去。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儿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主旨赏析:

此词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落日熔金

出自李清照的《永百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度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知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道五,

铺翠冠儿,捻回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答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内容和词风上有何变化?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似的呼喊,而是很讲究技巧和形式的。如前期词《点绛唇》.

后期词感情则更加奔放,如《蝶恋花》词中“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句,阳关本只有三叠,然而作者面对丈夫的冷落,为了挽留丈夫却唱出了四叠阳关,还要唱到千千遍,这种情感是多么强烈,而作者表达这种感情的形式又是如此巧妙。又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二.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

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永夜恹恹欢意可,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等句无不描画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她的名作《声声慢》

三.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前引的《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的。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

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及其风格的演变

导言

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以易安为宗”)。除了词以外,李清照的诗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词风格的演变。后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又提出了三期说,即赵明诚“天台之遇”前为第一期,从赵“天台之遇”到赵宋南渡为第二期,以后为第三期。但是无论是“二期说”还是“三期说”,分期依据上都存在问题。笔者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应以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传统的“二期说”主要是建立在这样的立论基础上的,即认为李清照在前期处境优越、夫妻相得,美中不足的是伉俪小别,只是到了后期受到国破家亡之痛,作品才变得哀婉凄苦,并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这有悖事实,是对李清照词作的误解。李清照的词并非从南渡以后才变得凄惨悲切。例如,她三十八岁时(1122年)所作的《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情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青书凭过雁,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基调可谓凄入肝脾,哀感顽艳,较之易安居士南渡后的词作,其中悲苦并无不及,但按“二期说”,此词应归入前期。其他与此作同时的作品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声声慢》等作品内容都绝非是伉俪小别之作,其中并非少妇闲愁、伤春悲秋之情,而是流露出一种身陷绝境般的悲苦。如果将这些诗作归入前期,那么以哀婉凄苦作为分期标准,显然就显得依据不足。

“二期说”所言李清照后期词中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如梁德元先生在《女词人李清照》一文中说,李清照的前期词对少女、少妇时期的欢乐美满和愁苦进行描写,而后期社会词写多了,并以《永遇乐》一词为例[1];杨敏如先生的《李清照词浅论》[2]及黄信德先生的《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3]等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笔者认为这就更加是一厢情愿的解释了。

遍观李清照有确证可考的四十几首词,笔者认为其中无一首不是描写其个人感情和内心思想的,包括几乎被公认为是爱国主义作品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侍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燃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杨敏如先生在《李清照词浅论》一文中称此词“具有明显爱国思想”[4],讽刺了赵宋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生活,并指出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好景不长了,这显然是对此词的误解。韩楚森先生在《评李清照后期词》一文中指出,《永遇乐》描写的是词人思乡念旧之情,词中写出三五佳节,词人无心游玩,怀念故里,思及丈夫,更添悲伤[5]。笔者同意韩先生的观点,《永遇乐》词中充满了一种自怜自伤、怀念往昔的情感。昔日一个爱玩爱笑的快乐女子,今日已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虽有满腔情怀,也无诉处,只得“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昔日元宵佳节,与丈夫同度,无忧无虑,甚多闲暇,而今却孑然一身,老而无依,自然无心情再去赏灯观景。这种情怀在其它的词中也有反映,如《临江仙》词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之句,也与《永》词意境相近。

与词相比,李清照的诗中明显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讽政、喻政色彩。如《乌江》、《上枢密韩尚胄》等,还有一些残句如“南渡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等。从这个侧面看,也可得出李清照词中并没有所谓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主要以个人感受为题材的结论。其他词作如《渔家傲》中“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影射赵构君臣出海避金兵之类的说法,更是牵强附会了。[6]

而陈祖美先生的“三期说”,显然还是受了传统“二期说”的影响,它实质上是把前期又分为两期,这样的分期方法,依据也不足。笔者以为,李词依据其词风的明显变化,可依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两期,前期为闺阁少女少妇词,欢乐、明快、偶尔闲愁。后期因情变、弃乡、夫丧而转为凄冷悲切、愁情满怀的作品。从作品上来看,三十八岁前后所作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声声慢》、《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当为李词词风转变的分界。

在研究李清照词作的论文中,讲述李词前后期相异的很多,但对于其前后一致性则言之甚少。然而,虽然李清照前后期词在风格上、感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前后连贯的相同点。

首先,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似的呼喊,而是很讲究技巧和形式的。如前期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作者用“溜”、“走”、“回首”、“嗅”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

后期词感情则更加奔放,如《蝶恋花》词中“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句,阳关本只有三叠,然而作者面对丈夫的冷落,为了挽留丈夫却唱出了四叠阳关,还要唱到千千遍,这种情感是多么强烈,而作者表达这种感情的形式又是如此巧妙。又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其次,李清照的词作敢于创新,这在她前后期词中都有很鲜明的表现。例如,她的《如梦令·咏海棠》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前人评曰:“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蕴思者矣。‘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此词是易安十七岁时所作,而作品中已敢创造新语。到后期词中,创新之语更多。如《永遇乐》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句,《武陵春》中的结句等等。另外,她的名作《声声慢》,开头用了七对叠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韵味无穷。

另外,李清照的词作中一直表达出一种归隐的愿望,词非常贴近自然,隐然一种孤傲、清新之气。她曾经说过,“便有饭蔬衣?穷避乡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7]又说“甘心老是乡矣。”前期词作中,多用“东篱”这个意象,如“人情多,何须更几,泽畔东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自然出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归隐之意非常明白。在李清照的《多丽》一词中,明白说出“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李以屈、陶为样,其中傲骨隐思不言而明。另外她的词中常用梅、菊自比,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手种红梅更好,又何必,凭水登楼”等等,更流露出李不与俗同的一面。后期词中,李清照遭受了国破家亡之痛,然而她最怀念的还是青州幽居的生活,如《永遇乐》中说道:“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她是多么怀念以前“闺门多暇”的清闲生活啊!现如今纵有宝马香车,诗侣酒朋,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又如《添字丑奴儿》一词写道:“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雨打芭蕉”的美景,竟然引起词人如此愁思。词人时刻记得自己是北人,南方环境虽好,但她却与之格格不入,此刻她心中自然在念着她的霜菊雪梅,思念着青州时的闲散生活。

李词中还有许多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东西。例如她擅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兴等在她的作品中屡屡出现。她的词基本上都谨守音律,用韵平整,只有《声声慢》一词变平声韵为仄声韵,这是为了表达其遭夫冷弃的悲苦怨声。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语言风格、意象、题材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讨论一下李词前后期的风格演变问题。

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前期这样的词作很多,还有如前引的《点绛唇》等。偶尔与夫小别,相思成愁,也会写一些非常美丽的思夫词如《一剪梅》、《满庭芳》、《玉楼春》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末句用比兴,写出相思人愁,已成为传世名句。

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永夜恹恹欢意可,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等句无不描画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她的名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好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以十四个悲苦色彩的叠字开头,排山倒海一般,奠定了词的基调。赵明诚此时已有“天台之遇”,甚至有纳妾之举,李清照独守青州,无人作伴,想写信给丈夫,又牵起痛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寄喻了她对丈夫的绝望的思念。李曾把《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中有“人比黄花瘦”一句,如今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都无人来怜惜采摘了。词末用一个“愁”字作结,更明白道出了作者思夫怨夫、自怜自苦之意。这首词写于词人三十八岁左右,与后期其他词作相比,愁情绝无稍稍不及,由此也可见将其归入前期的少妇闲愁词非常不妥。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向的不同。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意待消谁与共”、“东篱把酒黄昏后”、“酒后明皇倚太真”等等,其中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无聊散愁闲情。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后期就有“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前期“年年雪里”,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可见词人是非常喜欢雪的。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词人非不爱雪,只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取向上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

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前引的《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的。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往,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在杨敏如先生看来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并且说是一首豪放词,“有苏辛之风”。[8]这个观点笔者不能苟同。这首词从意境上来看显然是一首后期词。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指出《渔家傲》作于李清照47岁时,显然属于后期作品。作品中写“仿佛梦魂归帝所”,显然是怀念故人于地下。“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心情迷茫,不知何处可去。词人到了后期才会有这样的心境。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做法,写出了词人消极思隐的心境,却有苏轼《西江月》中的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心意。《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篷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后期词在题材上与前期的相异几乎每首词都有所反映,不必赘述。

李词前后期的差异绝不是个人化作品与社会化作品的差别,而是在个人化作品的前提下,由于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导致的情感基调、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只要准确把握了李清照词的分期标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

结语

经过上文对李清照作品及其身世经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应当以赵明诚不忠为界,而不是传统的赵宋南渡。李清照词前后期既一脉相承,又有许多差别。李词一向被人们看成婉约派的代表,与李白、李后主共称“三李”[9]评价还在秦观、周邦彦之上,因此对李词的准确把握对婉约词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

[1]《新疆日报》1979年6月10日第4版。

[2][4][8]《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5期第40-49页。

[3]《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第75-78页。

[5]《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期,第47-52页。

[6]《李清照评传》,陈祖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16-17页。

[7]《金石录后序》。

[9]明杨慎《词品》。

提要:本文对李清照词的分期进行了一些探讨,对传统上把李词以赵宋南渡为界划为前后两期的分期方法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一种新的分期方法,即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将李词分为前后两期,并且作了一些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总结出李词前后期在三个方面的一致性和三个方面的不同。

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及其风格的演变

导言

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以易安为宗”)。除了词以外,李清照的诗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词风格的演变。后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又提出了三期说,即赵明诚“天台之遇”前为第一期,从赵“天台之遇”到赵宋南渡为第二期,以后为第三期。但是无论是“二期说”还是“三期说”,分期依据上都存在问题。笔者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应以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传统的“二期说”主要是建立在这样的立论基础上的,即认为李清照在前期处境优越、夫妻相得,美中不足的是伉俪小别,只是到了后期受到国破家亡之痛,作品才变得哀婉凄苦,并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这有悖事实,是对李清照词作的误解。李清照的词并非从南渡以后才变得凄惨悲切。例如,她三十八岁时(1122年)所作的《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情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青书凭过雁,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基调可谓凄入肝脾,哀感顽艳,较之易安居士南渡后的词作,其中悲苦并无不及,但按“二期说”,此词应归入前期。其他与此作同时的作品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声声慢》等作品内容都绝非是伉俪小别之作,其中并非少妇闲愁、伤春悲秋之情,而是流露出一种身陷绝境般的悲苦。如果将这些诗作归入前期,那么以哀婉凄苦作为分期标准,显然就显得依据不足。

“二期说”所言李清照后期词中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如梁德元先生在《女词人李清照》一文中说,李清照的前期词对少女、少妇时期的欢乐美满和愁苦进行描写,而后期社会词写多了,并以《永遇乐》一词为例[1];杨敏如先生的《李清照词浅论》[2]及黄信德先生的《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3]等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笔者认为这就更加是一厢情愿的解释了。

遍观李清照有确证可考的四十几首词,笔者认为其中无一首不是描写其个人感情和内心思想的,包括几乎被公认为是爱国主义作品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侍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燃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杨敏如先生在《李清照词浅论》一文中称此词“具有明显爱国思想”[4],讽刺了赵宋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生活,并指出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好景不长了,这显然是对此词的误解。韩楚森先生在《评李清照后期词》一文中指出,《永遇乐》描写的是词人思乡念旧之情,词中写出三五佳节,词人无心游玩,怀念故里,思及丈夫,更添悲伤[5]。笔者同意韩先生的观点,《永遇乐》词中充满了一种自怜自伤、怀念往昔的情感。昔日一个爱玩爱笑的快乐女子,今日已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虽有满腔情怀,也无诉处,只得“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昔日元宵佳节,与丈夫同度,无忧无虑,甚多闲暇,而今却孑然一身,老而无依,自然无心情再去赏灯观景。这种情怀在其它的词中也有反映,如《临江仙》词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之句,也与《永》词意境相近。

与词相比,李清照的诗中明显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讽政、喻政色彩。如《乌江》、《上枢密韩尚胄》等,还有一些残句如“南渡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等。从这个侧面看,也可得出李清照词中并没有所谓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主要以个人感受为题材的结论。其他词作如《渔家傲》中“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影射赵构君臣出海避金兵之类的说法,更是牵强附会了。[6]

而陈祖美先生的“三期说”,显然还是受了传统“二期说”的影响,它实质上是把前期又分为两期,这样的分期方法,依据也不足。笔者以为,李词依据其词风的明显变化,可依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两期,前期为闺阁少女少妇词,欢乐、明快、偶尔闲愁。后期因情变、弃乡、夫丧而转为凄冷悲切、愁情满怀的作品。从作品上来看,三十八岁前后所作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声声慢》、《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当为李词词风转变的分界。

在研究李清照词作的论文中,讲述李词前后期相异的很多,但对于其前后一致性则言之甚少。然而,虽然李清照前后期词在风格上、感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前后连贯的相同点。

首先,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似的呼喊,而是很讲究技巧和形式的。如前期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作者用“溜”、“走”、“回首”、“嗅”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

后期词感情则更加奔放,如《蝶恋花》词中“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句,阳关本只有三叠,然而作者面对丈夫的冷落,为了挽留丈夫却唱出了四叠阳关,还要唱到千千遍,这种情感是多么强烈,而作者表达这种感情的形式又是如此巧妙。又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其次,李清照的词作敢于创新,这在她前后期词中都有很鲜明的表现。例如,她的《如梦令·咏海棠》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前人评曰:“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蕴思者矣。‘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此词是易安十七岁时所作,而作品中已敢创造新语。到后期词中,创新之语更多。如《永遇乐》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句,《武陵春》中的结句等等。另外,她的名作《声声慢》,开头用了七对叠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韵味无穷。

另外,李清照的词作中一直表达出一种归隐的愿望,词非常贴近自然,隐然一种孤傲、清新之气。她曾经说过,“便有饭蔬衣?穷避乡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7]又说“甘心老是乡矣。”前期词作中,多用“东篱”这个意象,如“人情多,何须更几,泽畔东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自然出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归隐之意非常明白。在李清照的《多丽》一词中,明白说出“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李以屈、陶为样,其中傲骨隐思不言而明。另外她的词中常用梅、菊自比,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手种红梅更好,又何必,凭水登楼”等等,更流露出李不与俗同的一面。后期词中,李清照遭受了国破家亡之痛,然而她最怀念的还是青州幽居的生活,如《永遇乐》中说道:“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她是多么怀念以前“闺门多暇”的清闲生活啊!现如今纵有宝马香车,诗侣酒朋,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又如《添字丑奴儿》一词写道:“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雨打芭蕉”的美景,竟然引起词人如此愁思。词人时刻记得自己是北人,南方环境虽好,但她却与之格格不入,此刻她心中自然在念着她的霜菊雪梅,思念着青州时的闲散生活。

李词中还有许多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东西。例如她擅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兴等在她的作品中屡屡出现。她的词基本上都谨守音律,用韵平整,只有《声声慢》一词变平声韵为仄声韵,这是为了表达其遭夫冷弃的悲苦怨声。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语言风格、意象、题材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讨论一下李词前后期的风格演变问题。

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前期这样的词作很多,还有如前引的《点绛唇》等。偶尔与夫小别,相思成愁,也会写一些非常美丽的思夫词如《一剪梅》、《满庭芳》、《玉楼春》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末句用比兴,写出相思人愁,已成为传世名句。

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永夜恹恹欢意可,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等句无不描画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她的名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好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以十四个悲苦色彩的叠字开头,排山倒海一般,奠定了词的基调。赵明诚此时已有“天台之遇”,甚至有纳妾之举,李清照独守青州,无人作伴,想写信给丈夫,又牵起痛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寄喻了她对丈夫的绝望的思念。李曾把《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中有“人比黄花瘦”一句,如今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都无人来怜惜采摘了。词末用一个“愁”字作结,更明白道出了作者思夫怨夫、自怜自苦之意。这首词写于词人三十八岁左右,与后期其他词作相比,愁情绝无稍稍不及,由此也可见将其归入前期的少妇闲愁词非常不妥。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向的不同。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意待消谁与共”、“东篱把酒黄昏后”、“酒后明皇倚太真”等等,其中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无聊散愁闲情。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后期就有“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前期“年年雪里”,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可见词人是非常喜欢雪的。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词人非不爱雪,只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取向上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

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前引的《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的。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往,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在杨敏如先生看来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并且说是一首豪放词,“有苏辛之风”。[8]这个观点笔者不能苟同。这首词从意境上来看显然是一首后期词。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指出《渔家傲》作于李清照47岁时,显然属于后期作品。作品中写“仿佛梦魂归帝所”,显然是怀念故人于地下。“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心情迷茫,不知何处可去。词人到了后期才会有这样的心境。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做法,写出了词人消极思隐的心境,却有苏轼《西江月》中的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心意。《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篷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后期词在题材上与前期的相异几乎每首词都有所反映,不必赘述。

李词前后期的差异绝不是个人化作品与社会化作品的差别,而是在个人化作品的前提下,由于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导致的情感基调、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只要准确把握了李清照词的分期标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

结语

经过上文对李清照作品及其身世经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应当以赵明诚不忠为界,而不是传统的赵宋南渡。李清照词前后期既一脉相承,又有许多差别。李词一向被人们看成婉约派的代表,与李白、李后主共称“三李”[9]评价还在秦观、周邦彦之上,因此对李词的准确把握对婉约词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

[1]《新疆日报》1979年6月10日第4版。

[2][4][8]《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5期第40-49页。

[3]《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第75-78页。

[5]《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期,第47-52页。

[6]《李清照评传》,陈祖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16-17页。

[7]《金石录后序》。

[9]明杨慎《词品》。

提要:本文对李清照词的分期进行了一些探讨,对传统上把李词以赵宋南渡为界划为前后两期的分期方法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一种新的分期方法,即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将李词分为前后两期,并且作了一些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总结出李词前后期在三个方面的一致性和三个方面的不同。

霜鬓是什么意思,"霜鬓"的汉语解释

霜鬓来shuāngbìn

解释:白色的鬓发。

《唐.韦应物.答重阳诗》:坐使惊霜鬓,撩乱已如蓬。

例句:

一、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二、故乡今夜思千里源,霜鬓明朝又一年。

三、忧伤能伤人,绿鬓变霜鬓。

四、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五、晓风掠走光阴zd,残月沉霜鬓里。

六、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请赏析一下这首诗?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时候她的心情实在不便明说,只好临时拿这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搪塞。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

以上三个问号,确能真实地写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娇》里的)那种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动一静,非常鲜明。

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

看来,“香车宝马”是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不过她终于谢绝了这番好意。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古诗:“三五明月满”,可见自古就有这种说法。这里则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

“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簇带”即插戴。“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

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

“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怕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凡云怕见,犹云怕得或懒得也。”)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是又一层意思。“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又是一层意思。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李清照《永遇乐》

赏析: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详细赏析: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调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古人形容饰品美丽的诗词

一、《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二、《结客少年场行》

唐代:李白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译文:紫燕这匹骏马有着黄金色的眼珠,马嘶鸣时摇动着它颈上那美丽的绿色鬃毛。它一路奔驰,天刚亮的时候就到了长安洛门。年少时学习剑术,剑术高超,白猿公败在少年的手下,飞上枝头化为一只猿猴。少年穿着饰有珠宝的锦袍,腰间插着匕首和吴钩。

他自小一个人就有万人的英勇,如今腰间插有宝剑就更显雄风了。与豪侠剧孟结为好友,二人一见如故,一同去新丰畅饮美酒。少年志气豪猛,哪怕在都市中,杯酒之间就可以结束一个人的性命。不要说易水寒冷如冰,看看今日白虹贯日,如此晴朗。

只可惜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徒然死在秦宫之中。像秦武阳那样的人如同死灰一样,跟他这样的人结交朋友,事情怎么会取得成功呢?

三、《苏小小墓》

唐代: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译文:墓地兰花上凝聚的露珠,宛如她悲伤的泪眼。再没有编织同心结的东西,墓地上的繁花更不堪修剪。芳草犹如她的席垫,松树犹如她的车盖。清风作为她的衣衫,碧玉作为她的玉佩。

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傍晚时准在一旁等待。森冷翠绿的磷火,殷勤相随,闪着光彩。她走了,在西陵之下,只有风挟雨,呼呼地吹。

四、《有所思》

两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译文: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听说他有二心,心里伤悲,拆碎它。捣毁它,烧掉它!烧掉它,风把灰尘扬起!从今往后,不再思念你,我同你断绝相思!

当初与你约会时,不免引起鸡鸣狗吠。兄嫂也可能了知道此事,哎……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一会儿天亮了,我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五、《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全文—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制。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孔雀东南飞》节选百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度,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陌上桑》节选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知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长恨歌》节选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道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洛神赋》: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道,缀明珠以耀躯。

《诗经》: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陌上桑内》: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容下裙,紫绮为上襦。

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百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出处】《永遇乐·落日熔金》——宋代:李清照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度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扩展资料

1、《永遇乐·知落日熔金》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临安,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间,这首词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道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2、《永遇乐·落日熔金》鉴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专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属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百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度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李清照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此版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权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如今憔悴:现如今面容憔悴

风鬟霜鬓:头发斑白凌乱。

怕见夜间出去:晚上不愿意出去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风鬟霜鬓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