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无下箸处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无下箸处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无下箸处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无下箸处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什么睦什么处的成语

无下箸处、块然独处、独到之处、搔着痒处、五方杂处、一无是处、人生何处不相逢zhidao什么什么什么处的成语、天人胜处、易地而处、木居海处、朝夕相处、穴居野处:和睦相处、无一是处、有以回善处、择木而处、不便之处、和平共处、不遑启处、身首异处、恰到好处、安室利处、得饶人处且答饶人、块人独处、蠹居棊处、小姑独处、息迹静处、所到之处

处的多音字组词,处组词,处能组什么词,带处字的成语

一、[chǔ]

1、居住:穴居野处。

2、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处得来。处不来。他的脾气好,挺容易处。

3、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地处闹市。处变不惊。设身处地。我们工厂正处在发展、完善的阶段。

4、处置;办理:论处。处理。

5、处罚:处治。惩处。处以徒刑。

6、姓。

二、[chù]

1、地方:住处。心灵深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一般比局低,比科高),也指某些机关:科研处。总务处。办事处。联络处。

带处的成语有:和平共处、设身处地、身首异处、一无是处、燕处危巢

和平共处

【拼音】[hépínggòngchǔ]

【解释】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

【近义词】和睦相处

【反义词】鹿死谁手、一决雌雄、黩武穷兵、弱肉强食、鱼死网破、穷兵黩武、扒高踩低、浴血奋战、龙争虎斗、争权夺利、龙争虎战、大张挞伐、弹雨枪林

设身处地

【解释】: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出自】:朱熹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译文】:“身体,对用身在此地而观察他的心啊。”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身临其境

【反义词】自以为是

身首异处

【解释】:首:头;异:不同;处:地方。指被杀头。

【出自】:唐·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假使获罪于天,身首异处,盖如一蝼蚁尔,亦何足可称?”

【译文】:“假如得罪了天,身首异处,这是像一个蚂蚁你,又有什么值得称赞?”

【近义词】粉身碎骨、首足异处、身首异地、身首分离

一无是处

【解释】: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出自】: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译文】:“这就像三家村子,让他治山珍海错,烹饪烧烤,一无是处。第二眼看来,只发一笑。”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大谬不然、荒谬绝伦、漏洞百出、一无所能、一无所长、一团漆黑、百无一是、大错特错、破绽百出、一无可取

【反义词】十全十美、各有千秋、未可厚非、白璧无瑕、尺寸可取、尽善尽美、完美无缺

燕处危巢

【解释】:燕子处在焚烧着的窝里。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出自】:清·筱波山人《爱国魂·勤王》:“怕只怕临安颓厦如燕处危巢。”

【近义词】燕处焚巢、燕巢飞幕、鱼游沸鼎

转变、“处”字在中间的词语:安时处顺、安常处顺、安处先生、抱法处势、斑特处士、当轴知处中、出处进退、出处殊涂、出处殊途、出处语默、触处机来、从轻处罚、从重处罚、到处碰壁、大处落墨、大处着墨、大处着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打着灯笼没处寻道。

打着灯笼没处找、得饶人处且饶人、东墙处子、淡然处之、东家处子、独处愁、非想非非想处天、断然处置、非处方药、干处理、告诉才处理、伏处枥下、甘处下流。

和平共处五项原版则、孤山处士、好处费、鹤处鸡群、后者处上权、回处士、减轻处罚、急处从宽、纪律处分、静如处女,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九皋处士、居轴处中、冷处理、绝处逢生、绝处逢生、临机处置。

[chǔ]1.居住:穴居野百~。

2.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度虑。~世。

3.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决定,决断:~理。

5.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知惩戒:~罚。~决。

6.止,隐退道:~暑。

[chù]1.地方:~~。~所。

2.点,部分:长(cháng)~。好~。

3.机关,内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容。

[chǔ]

1.居住:穴居野~。

2.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决定,决断:~理。

5.对犯错抄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止,隐退:~暑。

[chù]

1.地方:~~。~所。

2.点,部分:长(cháng)~。好~。

3.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坏处百、度

何处、

近处、

处境、

惩处、

处理、

调处、

论处、

随处、

难处、

四处、

处置、

处刑、

审处、

错处、

处于、

处罚、

益处、

处世、

杂处、

去处、

明处、

住处、

处士、

判处、

苦处、

处身、

处所、

善处、

处子

恰到好处、

和平共处、

设身处地、

身首异处、

一无是处、

到处碰壁、

蠹居棊处、

抱法处势、

安室利处、

燕处危巢、

东家处子、

甘处下流、

虱处裈中、

易地而处、

搔着痒处、

处尊居显、

无下知箸处、

穴处知雨、

处决如流、

南郭处士、

有以善处、

穴居野处、

卑处一隅、

处实效功、

所到之处、

处易备猝、

处变不惊、

安长处顺、

无一是处、

从轻处罚、

临机处置、

孤山处士、

出处语默、

锥处囊中、

五方杂处、

出处进退、

急处从宽、

处境尴尬、

安处先生、道

择木而处

带有两个“无”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两个无的成语有:无边无际、无忧无虑、无缘无故、无影无踪、无拘无束。

一、无边无际

1、拼音:wúbiānwújì

2、释义: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3、出处:清·钱采《说岳全传》: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翻译:白茫茫的雾气一眼望去没有尽头,原来是已经到了太湖边上了。)

二、无忧无虑

1、拼音:wúyōuwúlǜ

2、释义:形容烦恼尽除、得到解脱,心情安然自得,快乐舒心。

3、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翻译:我成为了一名在草庵里面烦恼尽除、得到解脱,心情安然自得,快乐舒心的僧人。)

三、无缘无故

1、拼音:wúyuánwúgù

2、释义:形容事物没有一点原因。

3、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从那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翻译:从哪里说起来呢,没有一点原因白白受了一场气。)

四、无影无踪

1、拼音:wúyǐngwúzōng

2、释义: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3、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闪闪藏藏,无影无踪。(翻译:东躲西藏,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五、无拘无束

1、拼音:wújūwúshù

2、释义:形容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

3、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出家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翻译:出家当了和尚的人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

无大无小

①无论大小。谓举国上下。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

无党无偏

同“无偏无党”

无背无侧

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无边无际

没有边际;无限广阔

无边无沿

见“无边无际”

无边无垠

见“无边无际”

无颠无倒

犹言颠颠倒倒。谓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

无虑无忧

无声无臭

①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常形容天道、神意幽微玄妙,难以直觉感知。②形容默默无闻

无声无色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无声无息

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沉寂,不为人知

无字开头的成语:

无般不识

犹百般,用尽方法

无背无侧

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无边无际

没有边际;无限广阔

无边无沿

见“无边无际”

无边无垠

见“无边无际”

无病呻吟

①没有疾病而发出呻吟声。②常以“无病呻吟”讽喻文辞之矫揉作态。③以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而长吁短叹

无出其右

无人能超过他。语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

无从置喙

没有话可说,没有可插嘴的

无大不大

谓极大

无大无小

①无论大小。谓举国上下。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

无党无偏

同“无偏无党”

无德而称

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谓德高不可言状

无的放矢

没有目标乱放箭。比喻言语行动没有目标,不看对象

无敌天下

见“无敌於天下”

无地可容

①犹言无处藏身。形容慌乱、羞愧至极。②犹言无处栖身。形容处境窘迫

无地自处

犹无地自容

无地自厝

犹无地自容

无地自容

没有地方藏身。多以形容羞愧至极或处境窘迫

无颠无倒

犹言颠颠倒倒。谓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

无冬历夏

谓一年到头

无冬无夏

谓不分寒暑

无动为大

以不变动为至善。“无为而治”的一种政治主张

无动於中

指意念专一,不因外界影响而动心。后亦指内心毫无触动,对事情毫不在意

无动於衷

见“无动於中”

无洞掘蟹

比喻无事生非,故意找岔子

无毒不丈夫

旧谓不心狠手辣就不成为大丈夫

无独有偶

①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多用于贬义。②表示仅有的两个

无恶不为

见“无恶不作”

无恶不造

见“无恶不作”

无恶不作

没有一样坏事不干。形容做尽了坏事

无法无天

目无法纪,不顾天理。形容肆意妄为,毫无顾忌

无方之民

古谓不知礼法的人

无风不起浪

比喻事出有因

无风起浪

原为佛教语。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后多用以喻平白无故地生出是非;凭空引起事端

无风生浪

见“无风起浪”

无风扬波

犹言无风起浪。喻无端生事

无风作浪

见“无风起浪”

无缝天衣

神话谓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合,没有缝儿。常以比喻诗文等事物没有一点瑕疵

无服之丧

谓有悲恻之心而无服丧之举

无服之殇

古指未满八岁而夭折。因未成年,无丧服之礼,故称

无父无君

孟轲斥责墨翟、杨朱之语。后以讥刺无伦常者

无根无蒂

见“无了根蒂”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语本《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无功而禄

见“无功受禄”

无功受禄

①没有功劳而得到俸禄。语出《诗·魏风·伐檀序》:“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②泛指不出力而接受报酬

无故呻吟

犹言无病呻吟。比喻无真情实感而故弄文墨

无挂无碍

见“无罣无碍”

无罣无碍

没有任何牵挂

无关大局

见“无关大体”

无关大体

对全局没有关系或影响

无关宏旨

不涉及主要宗旨内容。谓无重要意义

无关紧要

关系不大,不重要

无关痛痒

①谓不关涉切身利害。②谓无关紧要

无官一身轻

谓卸去官职或不当官反而轻松自在

无何有乡

无何有之乡

无何有之乡

①指空无所有的地方。②多用以指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

无乎不可

犹无可无不可。谓听任

无迹可求

见“无迹可寻”

无迹可寻

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谓处事为文不著痕迹

无稽之谈

同“无稽之言”

无稽之言

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

无计可奈

同“无计奈何”

无计可施

想不出对策;没有对付的办法

无计奈何

谓无法可施。语本宋欧阳修《渔家傲》词:“愁倚画楼无计奈,乱红飘过秋塘外。”

无计所奈

同“无计奈何”

无际可寻

找不出缺漏之处

无济于事

见“无济於事”

无济於事

对事情没有帮助

无家可奔

见“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

没有家庭;无处投奔

无家无室

谓孤身一人,无妻小

无价之宝

见“无价宝”

无坚不摧

亦作“无坚不陷”。没有任何坚固的东西不被摧毁。亦用以形容力量强大

无坚不陷

见“无坚不摧”

无间冬夏

见“无冬无夏”

无间可乘

犹无隙可乘

无间可伺

犹无隙可乘

无疆之休

无限美好;无穷幸福

无尽无穷

见“无穷无尽”

无尽无休

犹言没完没了

无精嗒彩

见“无精打彩”

无精打采

见“无精打彩”

无精打彩

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

无胫而来

见“无胫而至”

无胫而行

没有腿而能行走。胫,小腿。比喻事物不依外力而能迅速传开

无胫而至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无胫而走

见“无胫而行”

无旧无新

谓不分是旧交或是新交。语本《尚书大传》卷二上:“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新。”一本作“毋故毋私”

无咎无誉

谓无过恶可言,亦无良善足称

无拘无碍

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

无拘无缚

同“无拘无束”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无可比伦

没有可以相比的

无可比拟

见“无可比象”

无可比象

没有什么可与譬比

无可不可

①无所不可,都能做到。②犹言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情绪激动至极

无可非议

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

无可厚非

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无可讳言

没有什么可以忌讳掩饰的

无可救药

病情危急,无药可治。常比喻人情事势等败坏到无法挽救

无可名状

没法形容

无可奈何

亦作“无可柰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①毫无办法,只能任花飘落。比喻大好春光即将消逝。②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无可挽回地没落

无可柰何

见“无可奈何”

无可如何

没有什么办法

无可置辩

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

无可置喙

犹言没话可说

无可置疑

确凿不容怀疑

无空不入

见“无孔不入”

无孔不入

①遇空隙就钻进去。②比喻善于四处钻营;善于利用一切机会

无孔不钻

比喻善于钻营

无理取闹

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原谓蛙声只是没来由地喧闹。后以“无理取闹”指人没道理地吵闹

无了根蒂

比喻无所凭依;没有本源。语本《汉书·叙传上》:“徒乐枕经籍书,纡体衡门,上无所蒂,下无所根。独摅意虖宇宙之外,锐思於豪芒之内。”

无了无休

没完没了,没有终了

无虑无思

犹言无忧无虑

无虑无忧

同“无忧无虑”

无论如何

不管怎样。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同一的结果

无毛大虫

没有毛的老虎。比喻光从表面不易看破的凶恶之物

无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省。比喻没有条件办的事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无名火气

见“无名火”

无名小辈

对平凡人物的蔑称

无名小卒

①不出名的小兵。②泛指没有名望、不受重视的人

无名英雄

指献身于伟大事业而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人物

无名之璞

见“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

亦作“无名之璞”。①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②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无名之师

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无明无夜

犹言不分昼夜

无明业火

指怒火

无能为力

用不上力量。多指没有力量完成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无能为役

①原指不足以供某人役使。后多用于自谦,表示才干比某些人低下。②泛指没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情

无偏无陂

不偏向;不邪曲

无偏无党

不偏私,不阿党

无偏无颇

见“无偏无陂”

无偏无倚

谓笔直而无偏斜

无平不颇

谓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

无其伦比

同“无与伦比”

无其奈何

犹言无可奈何

无奇不有

什么希奇的事物都有

无千待万

见“无千无万”

无千无万

谓不计其数;极多

无牵无挂

谓没有任何拖累

无巧不成话

同“无巧不成书”

无巧不成书

形容事情十分巧合

无亲无故

没有亲属和故旧。形容孤单

无情少面

不讲情面

无情无彩

犹无精打彩

无情无绪

没有心思,苦闷无聊

无情无义

没有情义

无穷无尽

没有限度;没完没了

无拳无勇

谓没有力量和勇气

无人问津

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语出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无人之地

见“无人之境”

无人之境

①指人迹不到的荒野。②无人存在的地方。常用作比喻

无任之禄

谓不做事或不会做事但得到禄位

无容身之地

①谓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谓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

无如奈何

无可奈何

无如之何

犹言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

无如之奈

犹无如之何

无伤大体

犹无伤大雅

无伤大雅

谓只有细小的毛病,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

无声无臭

①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常形容天道、神意幽微玄妙,难以直觉感知。②形容默默无闻

无声无色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无声无息

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沉寂,不为人知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指导而自能通晓。语本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讠夸。”

无施不可

用在任何地方均甚得当

无施不效

谓施行的每项策略都收效

无时无刻

时时;不间断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事不上门。三宝殿,泛指佛殿

无事生非

本来没有问题而故意制造纠纷

无事生事

犹言无事生非

无适无莫

谓没规定该如何,也没规定不该如何。多指在坚持一定目标下,善用灵活权宜手段。语本《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朱熹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於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圣人之学不然。於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无束无拘

见“无拘无束”

无丝有线

谓虽无私情,仍有嫌疑。丝为“私”的谐音,线指线索

无私有弊

谓本无私弊却处于被猜疑的境地

无私有意

自己虽无私心,别人则将认为有意。意为要避嫌疑

无私之光

语本《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后以“无私之光”喻帝王的德泽

无思无虑

无所用心,无所忧虑。语出《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无所不包

没有不包括在内的

无所不备

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无所不及

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无所不尽其极

犹言竭尽其所有

无所不可

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无所不能

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谓神通广大

无所不容

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

无所不通

没有不通达的;没有不通晓的

无所不为

什么事都干得出。多含贬义

无所不晓

见“无所不知”

无所不用其极

①谓无处不用尽心力。②没有什么极端的手段不使出来

无所不有

什么都有

无所不在

犹言到处都存在

无所不知

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

无所不至

①犹言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多作贬词。②无处不到。极言所到之广。③犹言无微不至。极言其周到

无所不作

见“无所不为”

无所措手

见“无所错手足”

无所措手足

见“无所错手足”

无所错手足

不知如何安放手足。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无所顾惮

见“无所顾忌”

无所顾忌

没有什么顾虑和惧怕

无所回避

没有什么需要避开的。形容处事刚直无所避忌

无所忌惮

见“无所畏惮”

无所忌讳

没有什么顾虑

无所可否

不赞同也不反对

无所容心

不在意,不留意

无所施其伎

见“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技

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

无所事事

什么事也干不了;什么事也不干

无所适从

不知跟从谁才好。常比喻不知怎么办才好

无所畏惮

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顾忌

无所畏忌

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

无所畏惧

没有什么惧怕的,什么都不怕

无所依归

没有依靠和归宿

无所用心

不动脑,什么都不关心、不思考

无所用之

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无所重轻

没有什么重要

无所作为

①不须着意做作。②谓安于现状,不想作出什么成绩

无天无日

犹言不见天日

无天於上,无地於下

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尉缭子·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主於后,无敌於前。”《淮南子·兵略训》:“其临敌决战,不顾必死,无有二心。是故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敌於前,无主於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后用以形容任性行事,肆无忌惮

无头无尾

没有线索;没有来由

无万大千

不可以千万计,极言数量之多

无往不复

谓未有往而不返的。谓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

无往不复

谓未有往而不返的。谓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

无往不克

无论到哪里,没有不胜利的

无往不胜

见“无往不克”

无妄之忧

平白无故遭灾的忧虑

无妄之灾

见“无妄之灾”

无妄之灾

《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谓行人得牛,而邑人受诬遭灾。后称平白无故受害为“无妄之灾”

无妄之灾

指意外的灾祸

无妄之灾

《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谓行人得牛,而邑人受诬遭灾。后称平白无故受害为“无妄之灾”

无微不至

①语出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谓没有一个细小的地方不考虑周到。②谓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为而成

谓不倚外力而自然有所成就

无为而治

①儒家主张任用贤人,以德化民,使国家得到治理。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③泛指不费力气而把事情办好

无为之治

指道家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

无为自成

见“无为而成”

无为自化

谓无为而治。语本《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

无隙可乘

没有空隙可以利用。原指严谨周密。后多用以指没有空子可钻

无下箸处

晋武帝时,何曾生活豪奢,食日费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后用以形容富人饮食奢侈无度

无相无作

①佛教语。谓弃绝众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务空言

无懈可击

《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注:“击其懈怠,出其空虚。”后以“无懈可击”指没有可以被人挑剔的破绽和缺点

无形无影

①不见形迹;完全消失。②以形容虚构的事物

无形之罪

犹言莫须有之罪

无兄盗嫂

语本《汉书·直不疑传》:“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后以“无兄盗嫂”指无中生有的毁谤。三国魏曹操《劐整齐风俗令》:“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上者也。”

无休无了

见“无了无休”

无须之祸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扞绍呴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后以“无须之祸”谓无辜受累而遭祸

无颜落色

失色,面无人色

无一不备

谓样样齐全

无一不知

语本《云笈七签》卷四九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后以“无一不知”谓全部知晓

无衣之赋

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以“无衣之赋”。为出师相援、同仇敌忾之典

无依无靠

没有任何依靠。形容孤苦伶仃

无以复加

不能再增加。谓已至极限。语本《左传·文公十七年》:“敝邑有亡,无以加焉。”

无以塞责

自谦之语。无法弥补自己应负的责任

无倚无靠

同“无依无靠”

无翼而飞

①神话传说,有人没有翅膀而能飞翔。②常以比喻事物不用外力推助而能迅速传播。③谓相信无翅之鸟能飞。形容盲从轻信

无影无形

见“无形无影”

无影无踪

见“无影无踪”

无影无踪

没有一点影子、痕迹。形容完全消失

无庸讳言

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

无用武之地

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无忧无虑

毫不忧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幽不烛

黝暗处无不被照亮。比喻明察隐微

无有伦比

没有比得上

无与比伦

见“无与伦比”

无与伦比

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没有能比得上的

无与为比

犹无与伦比,无可比拟

无缘无故

没有任何原因或道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见“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无远不届

见“无远弗届”

无远弗届

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

无徵不信

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

无知妄作

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而胡为

无置锥地

见“无立锥之地”

无中生有

①道教语。谓万有生于无。语本《老子》:“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王弼注:“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於无也。”②谓凭空编造

无昼无夜

不分日夜;日日夜夜

无踪无影

同“无影无踪”

无足轻重

不足以影响事物的轻重。指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无足重轻

同“无足轻重”

带有两个无的成语有:无边无际、无忧无虑、无缘无故、无影无踪、无拘无束知。一、无边无际1、拼音道:wúbiānwújì2、释义:形容范围极为广阔。3、出处:清·钱采《说岳全传》:内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翻译:白茫茫的雾气一眼望去没有尽头,原来是已经到了太湖容边上了。)二、无忧无虑1、拼音:wúyōuwúlǜ2、释

三国之后,是谁统一了?是什么朝代?

司马炎完成统一,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晋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晋朝可从中划分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代。,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一、西晋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

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二、东晋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扩展资料:

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司马炎实行的分封制,后来导致同姓叛乱。

司马炎登基之后吸取曹魏权臣篡位的经验,将天下以郡为国,分封27个同姓王,同周朝一样让诸侯保护皇室来统治天下。西晋先期早期历经改革,国力一定程度变强。但没过几年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

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

。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司马炎也骄奢淫逸起来,由于未能解决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晋朝

西晋(265年—316年),是中国大一统朝代,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265年,晋王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三国统一。

扩展资料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zd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并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回量。

西晋乃魏晋南北朝中唯一处于统一的时期。由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地位远超帝王(如司马氏篡曹魏正是),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局面。晋武帝时凭借其威望,又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和实行占田制、荫客制,答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但当晋武帝一死,八王之乱,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又再一次分裂。

参考资料西晋?百度百科

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割据的局面,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大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

拓展资料

晋朝(265年-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zhidao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灭亡,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版。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权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南北朝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晋朝可从中划分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代。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都城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都城建康。

简要历史

265年曹魏权臣晋王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位,司马炎受禅即位,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晋朝建立,史称西晋。280年武帝派王浚、杜预渡江灭孙吴,统一全国。晋惠帝时期,皇室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地区的连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此时幽、并等地内附的匈奴、羯、鲜卑等族首领趁机摆脱晋的统治,发兵争夺中原的统治权。匈奴、氐、羯、鲜卑、羌等族建立了一系列割据一方的政权,统称五胡十六国。

316年,匈奴的前赵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即位,东晋建立。420年权臣宋王刘裕逼晋恭帝禅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南北朝开始。

晋朝统治者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西晋265年-316年

世祖

武皇帝

司马炎

265--290年

泰始265年--274年

咸宁275年--280年

太康280年--289年

太熙290年--290年

孝惠皇帝

司马衷

290--306年

永熙290年

永平291年--291年

元康291年--299年

永康300年--301年

永宁301年--302年

太安302年--303年

永安304年--304年

建武304年--304年

永兴304年--306年

光熙306年

孝怀皇帝

司马炽

306--313年

永嘉307年--313年

孝愍皇帝

司马邺

313--316年

建兴313年--314年

东晋317年-420年

中宗

元皇帝

司马睿

317--322年

建武317年--318年

大兴318年--321年

永昌322年--322年

肃宗

明皇帝

司马绍

322--325年

永昌322年--323年

太宁323年--325年

显宗

成皇帝

司马衍

325--342年

太宁325年--326年

咸和326年--334年

咸康335年--342年

康皇帝

司马岳

342--344年

建元343年--344年

孝宗

穆皇帝

司马聃

344--361年

永和345年--356年

升平357年--361年

哀皇帝

司马丕

361--365年

隆和362年--363年

兴宁363年--365年

司马奕

365--371年

太和366年--371年

太宗

简文皇帝

司马昱

371--372年

咸元371年--372年

烈宗

孝武皇帝

司马曜

372--396年

宁康373年--375年

太元376年--396年

安皇帝

司马德宗

396--418年

隆安397年--401年

元兴402年--404年

义熙405年--418年

恭皇帝

司马德文

418--420年

元熙419年--420年

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时间

因为奢风之渐和民族压迫。

1、西晋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

2、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司马炎也骄奢淫逸起来,由于未能解决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3、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结果: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的晋愍帝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扩展资料

西晋开国面临很多问题:

1、司马家篡位时间太长

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政局开始,到司马炎代魏自立,一共用了16年。之后西晋统一天下又花了15年,一共是耗费三代四人总共31年的时间。所谓夜长梦多,时间拖得越久,权力交接越复杂,造成的消耗就会越大。

2、司马懿起的示范作用太坏

如果说曹操父子的行为证明了天下大乱之后,拳头大的人可以借皇帝之名搞事事成后又把皇帝一脚踢开,那么司马家族的行为就证明了即使天下没有大乱也可以这样做。

3、人丁兴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

司马家在这方面优势很大,司马懿有7个兄弟,他自己又有9个儿子2个女儿,司马师虽然没有儿子,但有5个女儿,最夸张的是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13个女儿。靠着强大的开枝散叶能力,司马家几乎和当时高门大姓通通结成了婚姻关系。

同时,家族里的男丁又成了司马祖孙三代夺权的好帮手,司马望、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等人都曾经出镇一方,立下功劳。然而这些皇族们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4、执政过宽带来的反噬

前面提到了司马家几代人为了将大族们的利益和自己绑在一起,进行了大肆封赏。从司马懿时期开始,他便有意收买人心,例如设立大中正一职,赋予大族特权以获取支持。

最为著名的故事就是司马炎让手下高官斗富,令整个西晋官场沉浸在一片纸醉金迷的氛围当中。然而对司马炎来说,一百个斗富的高官也不如一个淡泊名利的钟会来得可怕。

著名的斗富专家石崇是刚刚提到的石苞的儿子,石苞被诬告谋反时司马炎吓得罢了他官,石崇贪污斗富时司马炎却不去指责。但这样一来,导致整个西晋官场从中央到地方都腐败到了极点,权贵阶层有方方面面的特权,社会风气又败坏,对底层的压榨可想而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晋

魏晋以复来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地位远超帝王(如司马氏篡曹魏正是)。晋武帝时制凭借其威望,又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和实行占田制、荫客制,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但当晋武帝一死,八百王之乱,失去了重心。

同时西晋另一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东汉度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本身都是问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五胡十六国时君主之一的石勒为例子)。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形成割据势力,为五胡十六国答埋下伏笔。

有多重原因。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短暂的大一统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6年正式取代曹魏,知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37年。

第一: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矛盾。

1、过多封王,导致诸侯手中权力过大

2、惠帝司马衷天生愚笨道,即位后贾后掌权,外戚干政与分封诸侯矛盾加剧

3、八王之乱(导火索)

4.、奢侈腐败严重(如石崇王专凯比阔气)

第二:门阀制度

后汉末年逐渐形成的门阀制度,垄断政治,形成家族式大家族。

第三:民族问题

汉末以来属一些少数民族内迁,统治者没有处理好新旧住民与各民族的矛盾,导致激化民族矛盾。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知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道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容了西晋的统治。

何曾一食费万钱典故

典源

《晋书》卷三十三〈何曾列传〉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武帝袭王位,以曾为晋丞相,加侍中。与裴秀、王沈等劝进。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泰始初,诏曰:「盖谟明弼谐,王躬是保,所以宣崇大训,克咸四海也。侍中、太尉何曾,立德高峻,执心忠亮,博物洽闻,明识弘达,翼佐先皇,勋庸显著。朕纂洪业,首相王室。迪惟前人,施于朕躬。实佐命兴化,光赞政道。夫三司之任,虽左右王事,若乃予违汝弼,匡?不逮,则存乎保傅。故将明衮职,未如用乂厥辟之重。其以曾为太保,侍中如故。」久之,以本官领司徒。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人以小纸为书者,敕记室勿报。刘毅等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

典源译文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司马炎继承晋王位,以何曾为晋丞相,加侍中,与裴秀、王沈等劝晋王称帝代魏。晋王受禅即帝位后,拜何曾为太尉,晋爵为公,食邑一千八百户。武帝泰始初年(265),皇帝下诏(诏文略),任命何曾为太保。过了很久,又让何曾以太保本官兼司徒。何曾坚决辞让,皇帝不许,派遣散骑常侍以圣旨告谕,何曾才就职。后又进位太傅。……然而何曾又喜好豪华奢侈,衣食陈设务求奢华。帷帐车服都奢华绮丽到极点,膳食滋味超过帝王之家。平时在宫中与皇帝聚会,不吃宫中太官所设的饮食,皇帝常派人到他家取他喜欢吃的食物。蒸饼上不做十字样的花纹就不吃。他的伙食一天要花一万钱,他还不满意,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下边人呈报文书如用小纸,他就令记室不要上报。刘毅等人多次上奏弹劾何曾奢侈无度,武帝以为他是重臣,从不过问。

释义

"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一顿饭要花掉很多钱,还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后遂以"一食万钱"等形容生活奢侈。

(望采纳,谢谢)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无下箸处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