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富贵安乐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富贵安乐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富贵安乐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富贵安乐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带“富贵”的成语有哪些?

1、功名富贵[gōngmíngfùguì]

2、富贵显荣[fùguìxiǎnróng]

3、富贵荣华[fùguìrónghuá]

4、富贵安乐[fùguìānlè]

5、富贵逼人[fùguìbīrén]

1、功名富贵[gōngmíngfùguì]:指升官发财。

出处:唐·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明·洪应明《菜根谭·应酬》:“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2、富贵显荣[fùguìxiǎnróng]:财多位高,显赫荣耀。

出处:《隶释·汉先生郭辅碑》:“有四男三女,咸高贤姣丽,富贵显荣,可谓子孙繁者已。”

3、富贵荣华[fùguìrónghuá]:旧时形容有钱有势。

出处:《管子·重令》:“而群臣必通外请谒,取权道,行事便辟,以贵富为荣华以相稚也,谓之逆。”汉·王符《潜夫论·论荣》:“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

4、富贵安乐[fùguìānlè]:指富裕而有显贵的地位,过着安宁快乐的生活。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今日富贵安乐,从何而来?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此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务。”

5、富贵逼人[fùguìbīrén]:无心富贵,被迫出仕。也指因有财势,人来靠拢。

出处:《北史·杨素传》:“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史记 伯夷列传》翻译

【说明】《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名为传纪,实则传论。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彩云随着龙吟飞腾,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有时也是这样的,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多么可惜啊!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

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诗》、《书》虽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尧将逊位⑤,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⑥,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⑦,功用既兴⑧,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统⑩,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4),何哉?

①载籍:书籍。②《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⑤逊位:这里指让位。逊,让,退位。⑥咸:全,都。⑦典职:任职。此指代理职务。典,主持。⑧功用:业绩,成就。⑨重器:宝器。此处用以象征国家政权。⑩大统:帝位。(11)说者:指诸子杂记。(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而《六经》中未曾言及,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赞许,表扬。(13)冢:坟墓。(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概: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诗可异焉③。其传曰④: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⑤。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⑥。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⑦,号为文王⑧,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⑨:“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⑩,可谓孝乎?以臣弑君(11),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12)。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齐耻之(14),义不食周粟(15),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16)。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18)?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是,此。希,同“稀”。稀少。②悲:此处引申为悲怜、叹服、同情。轶诗:指下文《采薇》诗,该诗未收入《诗经》,所以称之为轶诗。轶,通“逸”、“佚”,散失。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④其传:《索隐》按其传,盖指《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⑥盍:何不。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⑧号:追谥的尊号。⑨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牵住。⑩爰: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11)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12)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13)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14)耻之:以之为耻。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15)义:坚持仁义、气节。(16)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17)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易:换。(18)适:往。到……去。(19)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徂(cú,阳平,“粗”):通“殂”,死亡。

或曰①:“天道无亲②,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且七十子之徒④,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⑤。糟糠不厌⑥,而卒蚤夭⑦。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⑧,暴戾恣睢⑨,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⑩。若至近世(11),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12),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13),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①或:有人,有的人。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③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整数而言。⑤空:空乏、穷困。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酿酒剩的陈渣。糠,粮食之皮。不厌:吃不饱。厌,写作“餍”。饱。⑦卒蚤夭:终于早死。蚤,通“早”。夭,过早地死。相传颜渊二十九岁白发,三十二岁死去。⑧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的肉吃。按“盗跖”云云,均系当时对这位奴隶起义领袖的诬称。⑨暴戾(lì,力):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为。⑩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明显,容易看清楚。彰、明、较、著,都是明显、显著的意思。(11)近世:实则当世,这是避免招致灾祸的措词。(12)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不敢轻举妄动。(13)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①。”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②,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③。”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④。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⑤?

①这二句的意思是说,主张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语见《论语·卫灵公》。为,与。②语见《论语·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③语见《论语·子罕》,原文“凋”,作“雕”。句未有“也”字。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④见:同“现”。显露。⑤这两句历来解释不一。《索隐》认为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说是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灾祸,是其轻若此。《正义》认为重为盗跖等,轻谓夷、齐、由、光等。顾炎武则认为其重若彼,谓俗人之重富贵;其轻若此,谓清士之轻富贵。而顾氏更贴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①。”贾子曰:“贪夫徇财②,烈士徇名③,夸者死权④,众庶冯生⑤。”“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⑥。”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⑦。岩穴之士⑧,趣舍有时若此⑨,类名堙灭而不称⑩,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11),非附青云之士(12),恶能施于后世哉(13)?

①语见《论语·卫灵公》。疾,痛恨。称,称颂,赞许。②徇财:为了达到获得财物的目的而牺牲性命。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③烈士:有志于功业的人。④夸者:矜夸的人。死权:为权势而死。⑤众庶:泛指百姓。冯(píng,平):通“凭”,依靠,依据。⑥“同明相照”五句,语见《易·乾·文言》,原文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说的是同类事物互相感应。作,起,出现,著述。睹,显露,昭著。⑦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行千里;比喻追随名人、受到名人的称扬之后而成名。骥,千里马。⑧岩穴之士:在山野隐居的人。⑨趣:趋向,向前,取。舍:隐退。⑩堙灭:埋没。(11)砥:磨刀石。引申为磨励,锻炼。(12)青云之士:德隆望尊、地位显赫的人。(13)恶:怎,怎么,哪。施(yī,衣):延续、留传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彩云随着龙吟飞腾,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有时也是这样的,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多么可惜啊!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

真心求教:安乐是什么意思

安乐:回归故里,度过老年的安乐生活

1.

安逸,快乐。《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浄,兆庶安乐。”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天下之事,多成于贫贱感激之中,或败于富贵安乐之际,理无可疑也。”明黄绾

《明道编》卷二:“‘死於安乐’者,因安乐而不知思、不知慎、不知节、不知畏、不知谨、不知保、不知修,而至於死也。”

2.使安宁快乐。《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宋叶适

《丁君墓志铭》:“夫善有端,勤劳其身常若不足而为善者,善也,子今日是也;安乐其身常若有余而为善者,亦善也,子之兄是也。归於善而已,不可易訾也。”

3.平安无恙,安康快乐。《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孙操问田单:‘得吾儿端的安乐,收兵便回。’”冰心

《寄小读者》十九:“写的已多了,留着下次说罢。祝你们安乐!”

“易牙善和五味,淄渑水合,尝而知之 ”选自那里啊??

吴起杀妻求将易牙烹子媚主

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在鲁国做官时,娶了一位齐国女子为妻。某年,齐国大举进兵鲁国,鲁国国势衰微,而吴起在军事方面,已经显露出其过人之处。战时思良将,鲁国君以群臣相议,决议任用吴起为将军。因为他的妻子是齐国人,引之有人向鲁国君暗进馋言;其意是担忧吴起将军日后心存顾忌,未能尽力为鲁国效劳。吴起窃知后,回家把卧病在床的妻子殊杀,取得鲁国君信赖,就如愿地当上鲁国将军。

吴起杀妻求将之事,未能唤起人们对他的尊敬,反而招致更多的非议。其时,有人又向鲁国君说吴起曾跟过一代宗师曾参学习,说他百行以孝为先,必要时会影响他的战事职责。鉴此种种,吴起听在耳里记在心上,至吴母去逝,吴起拒不奔丧。引起曾参对他的所作听为极之不满,认为吴起是一个无德无义之人。为了将军之位,竟然杀了结发妻子,毫无人道,类似禽兽。这种人,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连老母、妻子都不要的人,难以会对别人忠心,这种人包藏“祸心”,绝对不可信任。吴起闻之后,知自己失去人心,国君亦不信任,大为恐慌,连夜投奔当时的“明主”魏文侯。

春秋时代,有个叫易牙的人,是齐桓公烹饪厨师。他对味道有惊人的鉴别力。当时孔子都赞道:“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由此可见,易牙确是当时最为有名的善于调和口味的名厨。

某天,齐桓公对易牙开玩笑说:“寡人珍馐佳肴、山珍海味都吃腻,唯独未尝过人肉的味道。”易牙听后,为表示自己对齐桓公的忠诚及满足其欲望,回家把自己的儿子杀死蒸了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吃后才知此事,认为他对自己忠心耿耿,并将易牙提拔,成为齐国宠臣。

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与之相谈,并问管仲:“仲父将何以教我?”管仲曰:“君勿用易牙”齐桓公说:“易牙烹子飨我,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无不爱子,己子尚且不爱,焉能爱君。”齐桓公不信管仲其言,后来,齐桓公病危,易牙果然拥立齐桓公的宠妾卫共姬的儿子作乱,闭塞宫门,齐桓公被活活气死在病榻上。

吴起为了求将杀妻,易牙为了媚主烹子,两者丧尽天良,有悖人伦。这种人,有何坏事不敢做?吴起激起众怒而外逃,易牙虽蒙蔽了齐桓公,却被管仲拆穿其丑恶面目。

这个典故反映出世上有的人为了富贵安乐,追求功名利禄,不惜任何代价,其本身都是受极强烈的野心所驱使,以求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的成功,凭借的是自私冷酷,不择手段去达到高人一筹的地位。

带有“富贵”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富贵安乐

【拼音】:fùguìānlè

【解释】:指富裕而有显贵的地位,过着安宁快乐的生活。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今日富贵安乐,从何而来?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此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务。”

2、富贵逼人

【拼音】:fùguìbīrén

【解释】:无心富贵,被迫出仕。也指因有财势,人来靠拢。

【出处】:《北史·杨素传》:“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3、富贵浮云

【拼音】:fùguìfúyún

【解释】: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富贵荣华

【拼音】:fùguìrónghuá

【解释】:旧时形容有钱有势。

【出处】:《管子·重令》:“而群臣必通外请谒,取权道,行事便辟,以贵富为荣华以相稚也,谓之逆。”汉·王符《潜夫论·论荣》:“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

5、富贵不淫

【拼音】:fùguìbùyín

【解释】: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同“富贵不能淫”。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的出处

出自元代关汉卿的元曲中。常常出现在在元杂剧的最开端,只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句子,并非是关汉卿所写。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

译文:

花谢了还有再开放的一天,人老了之后却不能再年轻了。不要说黄金多么的贵重,安安乐乐的生活才最珍贵。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只知道追求赚钱而忘却了安乐的生活,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流逝的时光是无法再补回来的。

扩展资料

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是元代杂剧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共创作了67部作品,现存18部,相当一部分还活跃于现代戏剧舞台上。

关汉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关汉卿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曾塑造“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经典形象,被誉“曲圣”。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似乎可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元曲的影响远没有前两者广泛深远。比起唐诗的凝练、宋词的雅致,元曲显得通俗而接地气。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针砭时弊,老百姓听得懂,听得痛快淋漓,听得爽!这是一种直白的力量。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关汉卿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1958年还被誉为与达芬奇拥有同样地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出自元代关汉卿的元曲中。常常出现在在元杂剧的最开端,只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句子,并非是关汉卿所写。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抄金贵,安乐最值钱。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译文:

花谢了还有再开放的一天,人老了之后却不能再年轻了。不要说黄金多袭么的贵重,安安乐乐的生活才最珍贵。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只知道追求赚钱而忘却了安乐的生活,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流逝的时光是无法再补回来的。

花谢了还有再开放的一天,人老了之后却不能再年轻了。不需要长久的荣华富贵,安zhidao安乐乐的生活就是神仙般的日子。劝诫人们不要总是向往着荣华富贵而忘却了眼前的生活,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回,等到已经失去了,纵使是富贵无双,也无弥补流逝的时光,无法比拟安安乐乐的生活。

出自元zhidao代关汉卿的元曲中。常常出现在在元杂剧的最开端,只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句子,并非是关汉卿所写。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译文:花谢了还有再开放的一天,人老了之后却不能再年轻了。不要说黄金多么的贵重,安安乐乐的生活才最珍贵。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只知道追求赚钱而忘却了安乐的生活,人生版一世草木一秋,流逝的时光是无法再补回来的。花谢了还有再开放的一天,人老了之后却不能再年轻了。不需要长久的荣华富贵,安安乐乐的生活就是神仙般的日子。劝诫人们不要总是向往着荣华富贵而忘却了权眼前的生活,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回,等到已经失去了,纵使是富贵无双,也无弥补流逝的时光,无法比拟安安乐乐的生活。

南宋陈著在与别人对饮的时候,看到院子中的盛开的鲜花,又想到知了自己已经是垂暮之年,顿时感慨万千,并当场作出两首诗,其中之一为《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花有重开日,道人无再少年。相逢拌酩酊,何必备芳鲜。”前两句简单通俗,就是说花儿即使凋谢,第二年又能再次盛开,而人却不同,过一天就少一天,少年时版光一去不复返啊!后两句的意思是,既然亲朋好友见了面,就要痛饮一番,无需准备丰盛的菜肴,否则就没有什么乐趣了,这与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差不多。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要忘了享受权生活,否则就算以后家缠万贯,也买不回也流逝的美好时光。

这几句常常出现在元杂剧的最开端,只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句子zhidao,作者不详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回”

这一组诗句,屡屡出现于元杂剧的最开端,如第一首出现在《西厢记》、《倩女幽魂》、、《鲁大夫秋胡戏妻》的楔子始,第二首出现在《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楔子里。诗句的言说者是戏剧中的卜儿,也就是老年妇女,她们皆是寡居之人,与孤女(有时答是孤儿)相依过活。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富贵安乐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