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区区之见的意思及解释
区区是什么意思
区区的意思是:(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旧时谦辞,用于自称(语气不庄重)。
一、拼音
区区?[qūqū]
二、出处
西汉知·司马迁《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
释义:
秦凭借小小的一块领土,一千辆兵车道的力量,招致八州诸侯国,使与自己地位同等的诸侯来秦朝见,(这种情况)已有一百多年。
三、引证解释
1、当代·张天翼《春风》:“区区六毛钱,就值得这样天天来讨!”
2、当代·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扩展资料
近义词:内
一、戋戋?[jiānjiān]
释义:少;细微。
出处:唐·白居易《买花/牡丹》:“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翻译: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
二、仅仅?[jǐnjǐn]
释义:形容数量少;亦用作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义同“只”而更强调。
出处:清·纪昀容《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外家亦仅仅温饱,屋宇无多。”
翻译:外戚也只是刚刚够温饱,房子里已经没有剩余了。
(1)指小;百少。 《左传·襄公十七年》:“宋国区区。” 《孔丛子·论势》:“以区区之众,居二敌之间。”
(2)指爱;诚挚。 《古诗十九首》:“一心抱区度区,惧君不识察。”
(3)指喜悦自得。 《吕氏春秋·务大回》:“区区焉相乐也。”
(4)拳拳,形容答自己私情,诚恳深切的样子 《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①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eg.1区区之数|区区小事。eg.2贾谊《知过秦论》: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②自称的谦词:eg.1不瞒您说,那考第一名的就是区区。eg.2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其不为嗤笑者几道希。③诚情挚意:eg.1古诗《孔雀东南飞》:新妇为府吏,感君区区回怀。愚拙:eg.2古诗《孔雀东南飞》:何乃太区区。eg.3古文《后汉书·逸民传》:区区欲即诣造④庸庸碌碌:eg.1区区冗冗|区区庸庸。⑤拳拳,形容自己私情eg.1李密《答陈情表》:是此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1、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左传·襄公十七年》:“宋国区区,而有诅有祝,祸之本也。”三国魏曹植《与司马仲达书》:“今贼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区区之吴尔,无有争雄於宇内、角胜於中原之志也。”
2、犹方寸。形容人的心。汉李陵《答苏武书》:“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讎,报鲁国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清黄生《义府·区区》:“‘区区’少意,盖指此心而言,犹云‘方寸’耳。”
3、引申谓真情挚意。《玉台新咏·繁钦》:“何以致区区?耳中明月珠。”宋苏轼《与陈公密书》之一:“即造宇下,一吐区区,预深欣跃。”
4、形容一心一意。宋梅尧臣《金陵有美堂》诗:“愿公乐此殊未央,慎勿区区思故乡。”清唐孙华《有客》诗:“勿如南郡生,区区慕上京。”
5、自得貌。《商君书·修权》:“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吕氏春秋·务大》:“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高诱注:“区区,得志貌也。”
6、拘泥,局限。《汉书·杨王孙传》:“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晋葛洪《抱朴子·百家》:“狭见之徒,区区执一。”
7、愚拙;凡庸。《玉台新咏·无名氏》:“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隋书·来护儿传》:“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久事陇亩!”
8、自称的谦词。《后汉书·窦融传》:“区区所献,唯将军省焉。”宋李纲《象州答吴元中书》:“区区自过象郡,颇觉为岚气所中,饮食多呕。”9、指国家。《新唐书·李揆常衮赵憬等传赞》:“昔齐桓、秦坚任管仲、王猛,兴区区,霸天下。”10、谓奔走尽力。区,通“驱”。《汉书·窦田灌韩传论》:“凶德参会,待时而发,藉福区区其间,恶能救斯败哉!”南唐伍乔《林居喜崔三博远至》诗:“几日区区在远程,晚烟林径喜相迎。”11、匆忙;急忙。区,通“驱”。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之八:“自去春初到维扬,……自后区区不觉逾岁。”
12、弯曲,曲折。区,通“句”。唐罗隐《秦中富人》诗:“高高起华堂,区区引流水。”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出自北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节选: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责难王安石推行新法。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主旨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司马谏议书
出自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意思就是: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衷心仰慕之至。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认为,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如果硬要辨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在反复辩论中,我不应草率,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名实弄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信指教,认为我越权、惹事、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研究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为国家理财,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邪说,责问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衷心仰慕之至。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