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泥封函谷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泥封函谷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泥封函谷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泥封函谷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1张

函谷关作文600字。(把以前和现在都写出来)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距离三门峡市区45公里。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想必,你们对函谷关都不陌生吧!陶冶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精神内涵的《道德经》就是老子在函谷关著编的。函谷关的地理位置也给函谷关增添了一丝美丽。函谷关靠山靠水,不管春夏秋冬四季怎样变化,函谷关的景色都别有一番风韵,再加上那层层叠叠古式的亭台楼阁,把函谷关装点的威严而又不失优雅。

函谷关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函谷关的故事也很多。

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原关楼在楚汉相争时,被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黥布一把火给烧了。后来曾多次修复,又多次被毁于战争的硝烟之中。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由灵宝灵化集团投资修建的。它承袭了秦汉的建筑风格,上部城楼都是本质结构。东门城楼因其两主楼顶端各饰有一只丹凤,故俗称"丹凤楼",也有人叫她"双凤楼"。

在函谷关右侧,就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宫。太初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此著写五千言《道德经》而修建的。所谓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气或最初形成的状态。据史书记载,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精通易经。一天,尹喜登上一个土台,发现东方有一团紫气升起,知道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于是沐浴更衣,静静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因为看到周室衰微,朝政废弛,便决定经函谷关到西域隐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很高兴的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紫气东来”的成语就源于此。后人为了纪念此事而修建了瞻紫楼,又名望气台。

沿主殿左侧台阶拾级而上,就是“鸡鸣台”。战国时期有四君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四君子中以孟尝君的名气最大,据说他门下养有食客三千人。秦昭襄王为了成就霸业,就请孟尝君来做丞相。秦国的大臣因怕孟尝君的到来而影响了自己的地位,就千方百计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本想重用孟尝君的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好将孟尝君暂时软禁起来。秦王的弟弟泾阳君,在齐国作人质时和孟尝君成了好朋友,他看到孟尝君有难,便出面去求秦王的宠妃燕姬。燕姬对孟尝君献上的玉璧不屑一顾,只想要白狐裘。可是白狐裘只有一件,孟尝君入关时已经将它献给了秦王。孟尝君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位门客自告奋勇,学狗叫瞒过看库人,从狗洞进入王宫库房,盗出白狐裘,献给了燕姬。得到白狐裘后的燕姬,趁着夜宴的机会,劝说秦王放了孟尝君。秦王经不起燕妃的软磨硬缠,便下令放了孟尝君。得到过关文书的孟尝君,害怕秦王反悔,率领一帮人急奔函谷关。赶到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的法律,“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孟尝君一时没了主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鸡鸣,引得关内外的鸡全都叫了起来。原来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位食客,跑到高台处学鸡叫,守关人员不辨真伪,听到鸡鸣便迷迷糊糊爬起来开了关门,验了过关文书,放孟尝君一行出了关。秦王果然反悔,派兵来追,但是为时已晚,孟尝君一行泛起的灰尘,已经落下许久了。后人据此在高台上建了鸡鸣台,以示纪念。

函谷关地势险峻,“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泥丸而东封函谷”。函谷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期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听妈妈说,在过去曾有这样的说法: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选择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从陕西的商洛经武关提前进入关中。而项羽以兵力强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关时,听说刘邦等人已在关中,随之大怒,名大将黥布强行攻关,并把关楼烧毁,演出了千古绝唱“鸿门宴

现在,我就站在这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函谷关,我不禁思绪万千。回眸过去,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如今,这里是鸟语花香,书香溢满院,为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函谷关的历史讲解一下

一、来历:

函谷关,《辞海》中解释说:“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形容幽深、封闭。

据《考古通论》记载:“关塞起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桃林塞已成为重关……”可见,函谷关始建于周初。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后西东移,汉关位于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位于洛阳新安县,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二、重要性: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编辑本段]军事文化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编辑本段]老子文化  老子(约前575~?),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法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编辑本段]名胜古迹  1、关城遗址。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2、函谷关东门关楼。原关楼已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

东门关楼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3、函谷古道。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近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遗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斑。

函谷古道

4、战国井式箭库。位于函谷磁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于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箭库象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族,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5、尹喜故宅遗址。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

6、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7、望气台,又叫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兰》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

8、太初宫。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9、函谷夹辅。位于灵宝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旧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关约2公里。夹辅外形像炮楼,砖木结构,城门式建筑物。分内外二重门,外门口上,青砖镌刻“函谷夹辅”四字。城门上系二层歇山顶式四角楼。目前除北边房顶和部分部件有损坏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据鉴定现存建筑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10、函谷碑林。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从灵宝各地搜集来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写名人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长写的条幅石碑,李向阳原型的笔文碑等。

灵宝市函谷关简介,不少于30字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

历史悠久的军事文化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博大精深的老子文化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法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渴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流芳千古的名胜古迹

1、关城遗址。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2、函谷关东门关楼。原关楼已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非曲直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

东门关楼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关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3、函谷古道。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近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斑。

4、战国井式箭库。位于函谷磁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于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箭库象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族,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5、尹喜故宅遗址。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之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

6、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7、望气台,又叫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兰》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

8、太初宫。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茸。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9、函谷夹辅。位于灵宝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旧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关约2公里。夹辅外形像炮楼,砖木结构,城门式建筑物。分内外二重门,外门口上,青砖镌刻“函谷夹辅”四字。城门上系二层歇山顶式四角楼。目前除北边房顶和部分部件有损坏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据鉴定现存建筑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10、函谷碑林。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从灵宝各地搜集来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写名人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长写的条幅石碑,李向阳原型的笔文碑等。

历史上函谷关有三处,除了上面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建关的函谷关(即今通称的秦关)外,还有汉关和魏关。

汉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西距秦关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帝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现在仅存有关门遗址。

魏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距秦关约5公里。相传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距秦关不远,故称新关。这晨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秦朝时期著名的函谷关现在在何处?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

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

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扩展资料

与函谷关有关的历史典故:

1、紫气东来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

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刻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2、仙丹救民

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时,他的坐骑青牛被当地一老农饲养着。

当时,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瘟疫,许多人为此毙命,郎中也无能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饲养人。他找郎中,郎中说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饲养人死缠硬磨让给牛瞧瞧,青牛气息奄奄,郎中让人扶起,牛站不稳,只是咳咳不止后突然咳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

郎中大喜,忙将肉团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病人吃后马上见轻。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至今,灵宝还流传有正月二十三为牛节的习俗。这天,家家门上贴着用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3、鸡鸣狗盗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客喜贤名声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闻,想让孟尝君来秦共图大谋。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后,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进言陷害。后秦王反悔,欲杀害之,又恐遭人唾骂,暂将孟尝君囚禁起来。

回国后的泾阳君闻听此讯,欲救孟尝君去求幸姬。幸姬提出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后一门客从狗洞进入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幸姬。幸姬才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

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危急。此时有一门客站在土阜上学鸡鸣叫,周围雄鸡齐鸣,关吏忙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关。后来樗里疾追到此处,孟尝君已出关多时了。

4、终军弃襦

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襦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一天,他从济南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关吏验过符后,交还给他。他弃之而行。关吏笑他无知。

他说大丈夫过关图个功名,不再用这一般人用的襦。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汉武帝重用,也任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襦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以后,灵宝人教育孩子都肯说:“要长进,学终军”、“有才能,当终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函谷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历史悠久的军事文化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博大精深的老子文化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法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渴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流芳千古的名胜古迹1、关城遗址。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2、函谷关东门关楼。原关楼已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非曲直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东门关楼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关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3、函谷古道。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近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斑。4、战国井式箭库。位于函谷磁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于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箭库象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族,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5、尹喜故宅遗址。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之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6、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7、望气台,又叫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兰》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8、太初宫。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9、函谷夹辅。位于灵宝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旧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关约2公里。夹辅外形像炮楼,砖木结构,城门式建筑物。分内外二重门,外门口上,青砖镌刻“函谷夹辅”四字。城门上系二层歇山顶式四角楼。目前除北边房顶和部分部件有损坏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据鉴定现存建筑建于明代,清代重修。10、函谷碑林。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从灵宝各地搜集来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写名人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长写的条幅石碑,李向阳原型的笔文碑等。

有关函谷关的诗句

咏史诗·函谷关

年代:唐作者:胡曾体裁:七绝类别:怀古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百

:函谷度关作者:宋之问朝代:唐体裁:七律

函谷关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关中。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

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

函谷关版

何去西牛寻老聃,关楼南望起东山。

垂披发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还。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作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树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权空满地,

月与古时长相似。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请君时忆关外客,

行到关西多致书。

出关路(白居易)

山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

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

拟古诗(鲍照)

束薪幽篁里。

刈黍寒{氵闲}阴。

朔风伤我肌。

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

程课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

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

关陇雪正深。

苔击官有罚。

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

伏枥还至今。

函谷关(岑参)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树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

月与古时长相似。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请君时忆关外客,

行到关西多致书。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陈子昂)

葳蕤苍梧凤。

嘹唳白露蝉。

羽翰本非匹。

结交何独全。

昔君事胡马。

余得奉戎旃。

携手向沙塞。

关河缅幽燕。

芳岁几阳止。

白日屡徂迁。

功业云台薄。

平生玉佩捐。

叹此南归日。

犹闻北戍边。

代水不可涉。

巴江亦潺●【缓去丝加三点水】。

揽衣度函谷。

衔涕望秦川。

蜀门自兹始。

云山方浩然。

寄晁元中十首(黄庭坚)

沙拥大江水,泥封函谷关。

古来世上雄,宰木风雨寒。

鲁儒守一经,亦有涧谷盘。

何事穷愁极,江南庾子山。

咏史诗·函谷关(胡曾)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函谷关(胡宿)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

谩持白马先生论,未抵鸣鸡下客功。

符命已归如掌地,一丸曾误隗王东。

别永新侯(江总)

送君张掖郡。

分悲函谷关。

欲知肠断绝。

浮云去不还。

观大散关图有感(陆游)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

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

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螘殊。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赠道侣(陆游)

崎岖世路久知难,准拟丹成玉链颜。

十载寻人遍岩穴,一樽随处对溪山。

苏门昼寂闻舒啸,函谷秋清侯度关。

剩欲相招同此事,疑君未办一生闲。

封泥的汉语典故 封泥

词目:封泥

拼音:fēngní

解释:喻据守雄关。典源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524~  初,嚣与来歙、马援相善,故帝数使歙、援奉使往来,劝令入朝,许以重爵。嚣不欲东,连遣使深持谦辞,言无功德,须四方平定,退伏闾里。五年,复遣来歙说嚣遣子入侍,嚣闻刘永、彭宠皆已破灭,乃遣长子恂随歙诣阙。以为胡骑校尉,封镌羌侯。而嚣将王元、王捷常以为天下成败未可知,不愿专心内事。元遂说嚣曰:「昔更始西都,四方响应,天下喁喁,谓之太平。一旦败坏,大王几无所厝。今南有子阳,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数,而欲牵儒生之说,弃千乘之基,羁旅危国,以求万全,此循覆车之轨,计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畜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要之,鱼不可脱于渊,神龙失埶,即还与蚯蚓同。」

典源译文

起初,隗嚣与来歙、马援相好,所以帝几次派来歙、马援奉使往来,劝隗嚣入朝以重爵相许。隗嚣不愿归东,连连遣使带着深表谦辞的奏章入见,说自己没有功德,要等到四方平定,再告退回乡。五年,帝再次派来歙说服隗嚣派儿子入侍,隗嚣听说刘永、彭宠都已经破灭,就派遣长子隗恂随来歙到京晋谒,被封为胡骑校尉,封镌羌侯。而隗嚣将领王元、王捷常常以为天下成败还是未知数,不愿一心一意归顺光武。王元就对隗嚣说“:过去更始西都长安,四方响应,天下景仰归向,说是天下太平了。一旦更始失败,大王几乎没有安身之所。现在南有公孙述,北有卢芳,江湖海带,有张步、董宪等王公十多位各据一方,而想迁就马援的意见,放弃千乘的基业,寄居作客于危险的国度,以求万全,这是循着覆车的轨道而进,不是好计啊。现在天水完整富裕,兵马最为强盛,北攻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按照秦的旧迹,外山内河互为表里。王元请以少数兵力为大王扼守险要函谷关,这是万世一时的良机。如果现在不能采用此计,那么暂时畜养兵马,据险自守,坚持下去,以等待四方的变化,即使图王不成,退一步也足以称霸一方。总之,鱼是不能脱离深水的,神龙失去了依托,就与蚯蚓没有两样了。”

释义

“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用一小团小泥丸就可把函谷关封闭住,后遂以“封泥”喻据守雄关。唐太宗《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作者诗题诗句唐彦谦送樊琯司业归朝未见泥函谷,俄惊火建章。张说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不将千里隔,何用一丸泥。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李贺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独孤及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系越有长缨,封关祗一丸。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泥封函谷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