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红旗报捷的意思及解释
关于红旗的四字成语
红旗报捷?[hóngqíbà度ojié]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hóngqíbàojié]
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红旗,问急驰进京报捷。现用作报喜的意思。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答十四回:“刚才部专里来送信,说剑南倭寇已被文隐平定,一两日就有属红旗报捷到京。”
关于“红旗”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红旗”的成语有红旗报捷[hóngqíbàojié]
红旗招展[hóngqízhāozhǎn]红旗读音:hóngqí
释义:1.红色的旗子。古代用作军旗或用于仪仗,知或用作革命的标志。2.竞赛中用以奖励优胜者的红色旗子。后来用以比喻先进的,如:红旗单位。
拓展:红旗报捷道
释义: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红旗,急驰进京报捷。现用作报喜的意思。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四回:“刚才部里来送信,说剑回南倭寇已被文隐平定,一两日就有红旗报捷到京。”
红旗招展
释义:形容声势浩大,场面热烈。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法正见曹兵倦怠,答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
例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古代官与吏的区别
在古代官和吏的区分是非常严格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官吏“指的其实是两种人。
一、官和吏的区别:
1、身份上:
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务。官是正职,即长官,有品级(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国家干部”。
吏:下等身份,服务于官员,虽然在衙门里做事,但还是相当于百姓。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员“。
2、事业晋升上: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学识好,只要是在任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职的提升。
吏: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只能不断地加强自身技能,为官员服务,以求得到赏识。
3、工作上:
官:官管辖治理一方百姓,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对比与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
吏: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的”官员“服务,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对比于今日,吏则是技术专家,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4、工作稳定性:
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员是外来的,等到任期已满,就要调职去另外的地方做官,这也防止了官员鱼肉百姓的情况发生。
吏:吏是本地的人,熟悉当地的风俗人情,可以为新上任官员提供帮助,只要能得到官员的认可,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区别如下:
1、官位不同
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
2、品级不同
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百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
吏则“不入流”,度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
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问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答
3、身份不同
身份上讲,官和僚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回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和僚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
4、工作性质不同
官僚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答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
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百官职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官名、度官员职责等,但大体上还是分为中央官员和地方问官员,比如秦汉时期的“三答公九卿”和隋唐以后的“三省六部”,这回些在当时答来说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啊?
八百里加急最快要两天时间。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
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
唐代的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扩展资料:
八百里加急的由来
1、春秋时期,对于传递的速度上有了要求——快,于是「马传」应运而生。近距离的物品传递使用「单骑」传递,长距离的传递则使用「接力」传递。
2、秦统一全国后,十里设一亭,而处在交通线上的亭同时具备通信功能,被称为「邮亭」。这时,快递有了快慢之分。
一般普通物件对送达日期没有什么苛刻要求;但一旦物件上有着「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日行300里,而若写上了「十万火急」的字样,那就要求更快了,速度可达到日行400里,这在当时可谓是神速。
随着官府职能的日益完善,对传送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秦朝时就明确提出了对传送人员的招募要求,即「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
3、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递业进一步发展。这时对物品运输方面,增加了新的规定:物件必须由快递员骑马传送。如:紧急公文要求每日策马200里,在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日行500里。
4、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快递业得到了空前发展。隋唐时期对程限有着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5、唐朝时期,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
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万多人。而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6、宋元时期
宋代的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7、明清时期
到了大清朝,由于军机处的设立,驿传的速度可达到一昼夜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尤其是咸丰和同治时期,一旦打了胜仗,就立即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传递消息,这就是那时的「红旗报捷」。也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清代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
所以,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的快递主要是为皇家和达官显贵的人服务的。且由于官方快递只传递官府和朝廷的物件,很少对民间百姓开放。如果私人想要寄送物品该怎么办?于是民间就出现了——镖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最快的为日行500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百里加急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最快差不多的要两天时间。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两者其实并无区别,都只是用来说情况很急迫。
古代的八百里、六百里加急是臣子给皇帝传送那样特急和私密的文件。一般紧急的文件都是隔着二十里就会有一个专门放这种文件的地方,就叫做驿站。他们一般也会在上面注明是要加急送的文件。然后这个文件传递的速度会很快,一般是快马加鞭地赶着送去,他们这种传递速度会高达到六百里甚至是八百里,如果特别快途中还要换马匹的,因为那么快的速度会有跑死累死的。在战役中,如果因为送迟了延误了时间,耽误了军情,还会被判死刑的。
学过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历史上的唐玄宗特别宠爱杨贵妃,而杨贵妃特别喜欢吃荔枝,长安没有荔枝,所以当时唐玄宗就下令让他们用八百里加急从外面运送荔枝到长安。荔枝抵达长安的时候荔枝壳子上的水都还没干。可想而知,当时的八百里加急是有多快啊。当时就流传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唐朝时期,君王对这种加急规定特别严格,稍有差池,就得受到严厉的处罚。在唐朝律例规定,如果有人偷偷地较少驿站人员的人数,以及相关马匹的数量,就要打一百棍子。还规定,书信文件到达一个驿站之后,必须中途换匹马,如果不换就得挨八十棍。如果在送的途中延误,而因此耽误情报,也是要杖责一百棍。严重的话,还会处死。在《唐国史补》中有一则,处理发配流犯的时候,一个官员为按时发文送达,随后就遭到了下达的处分,判以绞刑处死。
我感觉八百里、六百里加急真的可以和现在的空运做比较了,送的人一直没日没夜地赶着,要是送的人身体素质差一点直接就在路上死了,所以他们在中途安排了很多的人。所以一般会更换人、马匹。一般这样的速度三两天就能送到的。
我国古代公文传递靠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设一个。一旦公文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三百里,遇紧急情况可达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马累了即在沿途驿站换马,确保连续飞跑,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所谓的“八百里加急”,表示情况最紧急,速度最快。
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曾生动描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诗中把驿骑比做流星,可见速度之快。唐代官方规定,快马要日行一百八十里,再快些要日行三百里,最快的则要日驰五百里。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则在长安华清宫,相隔三千里但六日之内就知道了,可见传递兵变奏章速度每天即达五百里。若是八百里加急,那真是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四天时间。
《大唐六典》记载,唐代驿站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专事驿务人员达二万多人,其中仅驿兵就有一万七千人。驿递分陆驿、水驿,驿站设驿舍,配驿马、驿驴、驿船,服役者称“驿丁”、“驿夫”,“驿卒”或“驿隶”。他们日常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陆路驿丁,无论酷暑严冬,暴雨狂风,都要身背文书袋奔驰在驿路上,此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杂事。
唐代法律对驿递过程失误处罚规定很细,稍有差错便要严惩。如驿长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瘦,经费支出等情况,驿马有死损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马,则“杖一百”。对驿丁处罚更严,驿丁抵驿须换马更行,若不换“杖八十”;凡在驿途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则“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处徙罪二年。对从事有关驿递要务的官员,处罚亦很严厉。当时有一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在处理一份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文书时,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只因夜深疏忽只发到岭南一地,结果即遭免官,丢了乌纱帽。
而执行八百里加急重要任务,尤其是传递紧急军事文书,唐律规定如耽误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泄露重大机密者,亦处绞刑。当然,“八百里加急”一般极少用,而一旦动用便为军国紧急要事,累垮乃至累死驿丁便不足为奇。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通常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函上注明“立刻飞递”字样,按规则请求天来天300里,如遇紧迫状况,可天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
传递紧迫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么,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能够日新月异,“六百里加急,八自百里加急”用来表明状况紧迫程度。
按唐朝政府官方规百则,快马请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请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请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暴*乱。其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以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音讯,传递速度就达到天度天500里。衙役们日夜星程最快要五天五夜,到每个站点都会换马。
据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知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看来,道唐朝的最紧迫通讯请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等级,难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如今0.303米,一里合454.2米,即是用如今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刻。
古时候地文件传输靠地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地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地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据载,南北朝地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看来,唐朝地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地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唐代地—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现在地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地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在各种驿里服役地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从名称来看,他们地身份比较低下。陆路上地驿丁,也同样受到煎熬。他们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地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敦煌有一幅晚唐时期题为《宋国夫人出行图》地壁画,就描绘了当时驿使身背布袋地形象。他们日常地任务很繁重,除途中奔跑着传递文书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事。在唐朝法律中把邮递过程中地种种失误地处罚,都规定得很细。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地处置。唐朝规定,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呈报经费支出情况。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对驿丁地处罚更严。唐朝规定,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地处徒罪二年。有人问:“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地重要任务,被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唐律规定假如耽误地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地员外郎地官,他处理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地囚犯地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未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地处分。而泄露重大机密者处以绞刑。从这样严厉地法律看,一般强盗不会去动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地拼命剿杀。而在交战时,应早料到敌方或会打埋伏拦截情报,至少会多途径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
成语 红旗老虎
没有哦
红旗报捷
拼音:hóngqíbàojié简拼:hqbj
近义词:来反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用源作报喜的意思
解释: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百红旗,急驰进京报捷。现用度作报喜的意思。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先生此去,何异登仙。知指日红旗报捷,甚么司马黄堂,都是指顾间事。”道
形容国旗的词语有哪些
1、红旗招展
【拼音】:hóngqízhāozhǎn
【解释】:招展:飘动。形容气势壮大,场面热烈。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白话译文:法正看到曹兵疲乏懈怠,旺盛的气势已经没有,大部分都下马坐着休息,于是将红旗飘扬。战鼓响,号角鸣。喊声大震。
2、红旗报捷
【拼音】:hóngqíbàojié
【解释】: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红旗,急驰进京报捷。现用作报喜的意思。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四回:“刚才部里来送信,说剑南倭寇已被文隐平定,一两日就有红旗报捷到京。”
【举例造句】:指日红旗报捷,甚么司马黄堂,都是指顾间事。
3、迎风招展
【拼音】:yíngfēngzhāozhǎn
【解释】:招展:飘动,摇动。形容旗子等随风飘扬。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南京印象》:“红旗一面迎风招展,附近至少一公里的半径内似乎都可以望见。”
【举例造句】:广场上到处是红旗在迎风招展。
4、旗帜鲜明
【拼音】:qízhìxiānmíng
【解释】:本指军旗耀眼,军容整齐。现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白话译文: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军旗耀眼,军容整齐。
5、鲜艳夺目
【拼音】:xiānyànduómù
【解释】:色彩鲜美艳丽,十分引人注目。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白话译文:底下绿裤红鞋,色彩鲜美艳丽,十分引人注目。
【举例造句】:顾八奶由右门出,她穿戴仍然鲜艳夺目,气势汹汹地走进来。
鲜艳、艳丽、殷红、壮丽、飘扬、庄严、荣耀、壮美、敬畏、闪耀、耀眼、神圣、飘舞来、灵动、稳重、舞动、漫卷、摇动……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庄严秀丽、光芒万丈自、威严耸立、屹立不倒、红旗飘飘、稳如泰山,庄严肃zd立、旗帜飘飘、迎风招展、猎猎作...
鲜艳、艳丽、殷红、壮百丽、飘扬、庄严、荣耀、壮美度、敬畏、闪耀、耀眼、神圣、飘舞、灵动、知稳重、舞动、漫卷、摇动……
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庄严秀丽、光芒万丈、威道严耸立、内屹立不倒、红旗飘飘、稳如泰山,庄严肃立、旗帜飘飘、迎风容招展、猎猎作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