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千乘之国的意思及解释

"由也,千乘之国 "出自论语哪里

『5·7』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不知也:仁道至大,仁德至高,孔子不以轻许人,故说不知。犹上章雍也不知其仁之义。

又问:盂武伯又问,然则子路为何等人。

治其赋:古者征兵员及修武备皆称赋。治赋,即治军也。

千室之邑:千室之邑,于时为大邑,惟卿大夫家始有之。

百乘之家:其时诸侯有车千乘,卿大夫家则百乘。

为之宰:宰指家宰邑宰言。

赤也何如:公西华名赤,亦孔子早年弟子。

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古人平居则缓带,低在腰,遇有礼事,则束带在胸口,高而紧。宾者大客,如国君上卿。客者小宾,国君上卿以下。两字分用有别,合用则通。公西华有外交才,可使束带在朝,与宾客相应对。

孔子平日讲学极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德,孔子特举以为学问修养之最高标准,而又使学者各就才性所近,各务专长,惟同向此全德为归趋。人求全德,亦不可无专长。子路、冉有、公西华,虽未具此全德,然已各有专长。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教育精神之伟大。

【白话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可说是一个仁人吗?”孔子说:“我不知。”孟武伯再问。(那么他究是怎样的人呀?)孔子说:“仲由呀!一个具备千乘兵车的大国,可使他去治其军事,若问他的仁德,我就不知了。”

(孟武伯又问)

“冉有怎样呢?”孔子说“冉求呀!一个千户的大邑,具备兵车百乘的大家,可使他去做一总管。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

(孟武伯又问)

“公西华怎样呢?”先生说:“赤呀!国有宾客,可使他束起带,立在朝上应对一切,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

〖续貂〗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生之全德,是学问修养之最高标准,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即便是对自己,孔子也自谦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篇第七)。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什么意思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注释】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zhidao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回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答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注释】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复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制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度时”。

千乘之国五,万乘之国七,分别是哪些国?

西汉刘向叙百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这就是《战国策》名字的由来。

所以万乘之国应该是指妫姓田氏的齐国、嬴姓赵氏度的秦国、嬴姓赵氏的赵国、芈姓熊氏的楚国、姬姓魏氏的魏国、姬姓的燕国和回姬姓韩氏的韩国

千乘之国应该是指子姓的宋国、姬姓的卫国、姬姓的中山国和王室的东西二周(答这可不是西周和东周两个时代,而是指战国中后期周天子分封的最后两个诸侯——东周公和西周公哈)

分别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五霸:齐桓公,copy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个人认为是符合春秋时期的霸主。

至于另一个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后两位属于春秋末期,而且辐射面积并不大。也没完全受周王室的认可。所以个人认为,后百两位在春秋时期名气和地位还是稍逊原来的两位。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所以,一个国家拥有千乘战车就是大国。

而战国时期,初期虽然还有一些国家,但分别被七个国家所灭。所以,当时按国力计度算,万乘之国才能是大国。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的意思是什么?

1、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2、出自:

《孟子·梁惠王》。

3、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4、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5、背景:

孟子的特点是讲仁义,讲仁义的原因就是由于当时崇尚利,这也就是《孟子》以《梁惠王》作为开篇的重要原因。

整个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割据时代,处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之中,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孟子讲仁义,言仁义,讲与民同乐,讲王道,讲发政施仁,显然就是跟这个利相对来讲的。

另外,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微,特别是三家分晋以后,周王室的采邑越来越小,最后被魏国侵占。所以,将《孟子见梁惠王》篇排在前面是很有深意的。

先秦诸子的书很多都不完全是纯粹的一个历史事实的编排,他更多的是一个学说,一个思想,一个主张,他要推行,所以说他的情况跟一般的历史书是不完全一样的。

扩展资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惠王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出自《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沼叫做灵沼,为他能享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寓意

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资料参考:孟子生平阅历??.???百科生活知多点.???2012-09-15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乘:兵马。在不同时期乘的人数还不一样:

商末周早期1乘10人,3人在车上,7人车下步兵,千乘之国有兵万人左右,当时人口少,车多,相对来说千乘之国很少zd,总共就1、2个。算上每车10人的辎重兵,最多不过2W人。而且一般只有天子才有这么多兵力。诸侯不过数千兵马而已

西周末年东周初人口增长,兵力也增长了,出现了千乘的诸侯国比如郑国,鲁国,齐国,当时每乘30人,车上3人,车下步兵12人,15名辎重兵。不过这种情况到春秋末才普及。左传记载晋楚大战,楚军胜,俘晋车百乘,兵千人,这是春秋初期的事,说明当时仍然是10兵1车。

后来秦晋争霸时兵力就更多了,《春秋》言每车3人,徒兵72,加上25个辎重兵,正好100人。千乘之国有兵10W。

车兵多少跟当时情况有专关。古代战争没平民什么事,都是贵族的特权,只有贵族才架车作战,家奴、仆人做徒兵(步兵),架车的是主子,当徒兵是很没面子的事。晋伐一个山地小国时,副将建议下车作战,被主将驳斥。初期大家都没属多少奴隶,自然徒兵就少。后来生产发展了,战争频繁,战争奴隶增多了,所以徒兵也越来越多。到后来贵族逐渐腐败,不再能作战了,就开始由国家组织军队,于是战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千乘之国”到底是一个拥有多少军队的国家?

“千乘之国”这个百只是一个指带用法,借指称霸一方的国家。“乘”为古代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单位,至于一“乘”为多少人我印象中不是一楼所指的整100,而是108人。这样来说一个“标准”的“千乘之国”拥度有军队是108000人,但是不是说真的有这么多人,古时国家多数情问况会采用“号称XXX”的说法“千乘之国”大都是小诸侯国。至于yangshu12345的说法我不赞同,我国古代战车都是3人一车,一射手一戈手一驭手,而且单纯的战车部队很少多数都是和步卒一起作战,"以万乘之答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之中的“万乘之国”是带指大诸内侯国,再说春秋大诸侯国兵力很大,赵国长平一战前期战死加上后来被活埋的兵力远超30万,虽元气大伤但仍坚持很久,说明大诸侯的兵力十分多,按你的比例换算30万人要乘多少战车容?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抄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袭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百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在《论语·学而篇》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度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正规战车部队是每辆战车配马四匹,武士4人,外加步卒20名。楼百主72个步卒太夸张了。千乘之国,就是正规武士4000人,战车千乘,外加临时召集度的步卒2万,在春秋时内期也就是一中等国家水平。周武王伐商的时候都有4万虎贲,战车万乘,可见周国实力之强。容春秋时代,晋楚秦都属于万乘之国。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千乘之国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