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伯乐识马的意思及解释
历史上有哪些伯乐识马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当然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一切,从名义上说,都归属皇帝所有。清朝的乾隆皇帝拥有的财富,据说占到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除去帝王,最富有的人当属少数几个历史上有名的权宦、巨贪、富商。
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做过一个统计评选:在过去一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其中目前仍然在世的,包括身家过360亿美元的汶莱苏丹陛下哈志哈山纳柏嘉,以及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在入选的50人中,有6名是中国人,出现时间前后横跨800年,他们分别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绅、太监刘瑾、清商人伍秉鉴、宋子文。《亚洲华尔街日报》还说,如果按征服土地来计算,在职业一栏是“征服者”,财富来源一栏是“掠夺”的成吉思汗可称“天下最富”。当时,蒙古人打下了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被处死后,人们从他家中搜出黄金3360公斤、白银725万公斤。明末国库仅得200万公斤白银。
清朝的和绅被查出贪污白银达2.2亿两。
20世纪30年代,宋子文在美学成回国后,迅即被任命为财政部长,由于其妹宋美龄嫁于蒋介石,宋子文更得到重用,且成为当时中国与美国交涉的主要渠道人物。有说在40年代,宋子文可能已是全球首富了。
伍秉鉴是十三行的买办,他继承了当时只得少数人获准经营的丝绸和瓷器生意,在19世纪中期的世界他是首富。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约50亿元),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但是鸦片战争之后,伍家很快没落。
有人提名和珅,认为和珅也是历史巨富之一。和珅确实是贪污之王,但是他贪了多少,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般人都对“八亿两”白银和“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传说耳熟能详,那么他真的贪污了数亿两白银之多吗?结论是否定的。
和珅的家产肯定据称有数亿两白银之多。这个数目之大,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当时乾隆第十一子永瑆富甲京城,赛过众王府,家财也不过八十万两,已经引起永瑆的恐慌,生怕因过富引起皇兄猜疑;而和珅的家财竟然千倍于此,更有传言说“相当于朝廷二十年(亦有十年、十二年等说法)收入”。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和珅有没有可能积聚起这么多财产。
和珅出生于中上等的武官之家,并非祖传的殷实巨富,没有什么雄厚的积蓄;且他为官20余年,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大学士、军机大臣、一等公。即使这20余年一直做大学士、军机大臣、一等公这样的高官,那么他每年的薪俸也就2000两左右,从乾隆41年(1776)发迹到嘉庆四年(1799)被赐死的23年时间里,累计薪俸也只有四五万两白银,除去他一家人的开销,剩余不会太多。当然,他是个贪污老手,招权纳贿、贪污中饱的各种财源,积蓄不会少;但是,照常理来看,无论如何一个人的收入也不可能会等于全国每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帝国)。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只能发展到那个水平。封建国家从广大劳动人民身上所榨取的剩余劳动不可能再增加百分之五十到一倍这个限度。况且当时不是和珅一个人在贪,整个清皇朝上上下下贪污成风,无官不贪,如果依照他敛财的这个比例的话,那广大人民早已无法再维持生产了,社会将立即崩溃。实际上当时的清皇朝的危机还没有严重到这个地步,只是由盛转衰的开始,而不是社会的总崩溃。
此外,流传甚广的《和珅犯罪全案档》(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八亿两”的传说即来源于此)实际上是一个很成问题的东西。其中破绽百出,字体、用词、称谓以及财产数量等彼此间差异极大。
1从形式上来看,它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其他档案不同。其内容既包括嘉庆皇帝的上谕,也包括《御览抄产单》;既有和珅的20罪状,又有他和他小老婆的诗文,可谓名副其实的大杂烩。有些嘉庆的上谕在其他档案和官书中根本找不到,不知源于哪里。总之,它更像是一份民间传抄的逸事杂录。
2《全案》不是原档。在全案档中凡遇“宁”字均却末笔,可见它是在避道光皇帝的讳,说明它直至道光年间才出现。
3《全案》所记载审办、查抄和珅家产、园寓人员与《实录》及档案所记载审办抄和珅家产、园寓人员名单分工均不相符。
4在《全案》中出现了什么八可能涉及到有害信息关键字,不允许发布.、十一可能涉及到有害信息关键字,不允许发布.、七额驸、绵二爷、王中堂之类的称呼,大谬,与一般的官书档案全不相同。
5《全案》所录嘉庆上谕多和《实录》的同一上谕相比差异很大,错字丢字改字和添字比比皆是,很不严肃。错别字俯仰皆是,如把靖写成竣,把咎写成疚,把苫写成若,朋党写成明党等等。
6《全案》所记载《御览抄产单》与原始档案所载的数字不合,首先是房屋数量不合,其次,是《全案》所载和珅在京家赀数目与正式的档案数目不合。《全案》所引用嘉庆帝上谕说:和申家产中106项中的25项,折合白银“二万三千三百八十九万五千一百六十两”,所藏金银玉石古玩等物约值万万两之多。可是着至关重要的两项不见于正式档案和正史。清末以来薛福成、邓之诚等人早已质疑:“世传《查抄和申家产清单》,出于当时报房小钞,实不足据。”
还有,和珅家中经营的当铺的本钱与一般当铺不相符。《全案》记载,“当铺七十五座,(估银40万两),原始档案记为”查和珅借出本银开当铺12座及家人……开当铺共八座,……查计资本不下十余万……。
《全案》所列举出的每座当铺本银多者高达三四十万两,少者也有10万两左右,这是令人怀疑的。乾嘉时期,京师地区当铺本银一般是达不到此数的,开当铺二三万两白银足以,五六万两在当时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当铺了,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三四十万两之多的。成本过多,既不利于经营(资金积压)又造成浪费,有违金融规律,和珅不至于做亏本生意。
综上所述,和珅的家产不会达到亿两白银之多,应该是在一两千万白银左右。这个数字比较可信。它比起传说中的八亿两要少许多;但即便如还是然令人咋舌,依然可将和大人置于史上第一贪官的位置。源于网络分享。。。。。。
伯乐识马的故事
故事传说:
有一次,春申君为了说明自己善于识人,便向汉明讲了一个“伯乐识马”的故事:
他说:“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个名叫孙阳的人,非常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因为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掌管天马的星名叫伯乐,因此,人们为了表示对孙阳的尊敬,就称他为伯乐。
传说有一次伯乐路过虞坂,看见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一大车盐巴向太行山走去。它吃力地行走着。尾巴无力地下垂,蹄子全磨破了,浑身汗水淋淋,嘴里流出的口水滴在地面的尘土里。
盐车拉到半山坡,这匹马再也走不动了,赶车的只得让车停下来。伯乐看到这样一匹千里马竟然屈就在这里拉盐车,感到非常惋惜,就连忙从自己的车子上跳下来,脱下自己身上穿的麻布衣袍盖在马的身上。
这匹马遇到了知音,便低下头,依偎在伯乐的胸前喘着气。接着,又仰起头来放声嘶鸣,声音洪亮,直冲云天,像金石一般铿锵有力。”
春申君讲完了“伯乐识马”的故事之后,希望汉明不负所望,为楚国的兴盛做出自己的贡献。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伸出“伯乐识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善于发现、识别和任用人才。
扩展资料: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把中国的用人制度推向前进。相反,在中国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识才用人、任人唯贤、知人善任、赏识人才的官员并不是太多。他们只知道利用手中的权利,整天钻在复杂的关系网里,琢磨数不清的“黑名单、熟关系。”
在他们挖苦心思的操作下,一些三教九流、地痞流氓、破鞋烂袜子,就会披上官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混进各个领域,给老百姓做官下命令。这种人往往不干实事,靠那张不说实话的嘴欺上瞒下,混吃大喝,上骗国家,下欺百姓。
靠一些歪门邪道为自己的前程铺砖添瓦,塑造政绩。这些人在各行各业往往都还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那些品质优良,腹有诗书、博学多才的人,却落了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境遇。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活活被窝死的英雄好汉又何止数人,诸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唐代诗人陆游、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新中国时期的张志新等诸多优秀人物,不但得不到重用,反而还落个置于死地的悲惨下场。
原因就出在当官的不听百姓的呼声,不去了解民情,整天只听那些二传手胡编乱造的汇报。这样骗来骗去,最终受骗和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受损的还是自己的国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和进步,除了崇尚科学,发展经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知识、重用人才、解放生产力。
因为人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第一资源。离开了人谈发展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老百姓也才能安居乐业,国家也才能文明和进步。
当官的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发扬“伯乐识马的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为群众所想,谋为群众所谋,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只有这样才能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也才能成为老百姓尊敬和信赖的好头领。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话说的实在太好。当官就应当为民做主,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伯乐识马”也作“伯乐相马”,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抄孙阳的人,有鉴别千里马的特殊技能。孙阳善于根据马的外貌特征鉴别马的素质优劣。凡是经他相中的马,必定是千里良驹。曾经有人在街上卖马,等了三天也没人过问,后被孙阳相中而使这匹马身价十倍,由此可见他的相马才百能。后来人们就用天上掌马星伯乐的名字来称呼他。唐朝韩愈《杂说》中曾写道:“世有伯乐,然度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说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用“伯乐识马”这个成语来比喻有真知灼见的人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常言道,伯乐识马。又有言道,被伯乐发现之前马,才是真正的好马。故伯乐有功,他发现了好马,伯乐有过,
常言道,伯乐识马。又有言道:被伯乐发现之前的马,才是真正的好马。故伯乐有功,他发现了好马;伯乐有过,他可能毁了好马。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一、解读材料
1.成语:伯乐识马,用来比喻善于发现、识别和任用人才。
2.新解:被伯乐发现之前的马,才是真正的好马。
3.评价:伯乐有功,他发现了好马;伯乐有过,他可能毁了好马。
二、审题立意
总原则:无论写什么必须紧扣“成才与伯乐”的关系。
针对1——伯乐识马:
可谈伯乐识才在当今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做法:发现——识别——任用——爱惜——培护
作用:1.让人才最快得到大家的认识
2.让人才最大程度发挥其潜力
3.让人才最大程度展示其能力
或:
1.缩短奋斗的时间。
2.克服奋斗的盲止性。
3.加快贡献的速度。
4.更合理利用有效人才。
材料:
1.诸葛亮——刘备;周文王——姜子牙;钟子期——伯牙;
李世民——魏征;萧何——韩信;鲍叔牙——管夷吾;
孙海平——刘翔;吴宗宪——周杰伦-----
2.老师——学生;师傅——徒弟;父母——子女
3.高考、各种选拔赛——学生、选手
参考题目:
好风凭借力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给我一片天空,我就能高飞
针对2——被伯乐发现之前的马,才是真正的好马:
可谈人才个性的突显与张扬。世界的精彩源于人才的多样
原因:
1.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获得学习快乐
2.有自由发展的空间——选择兴趣爱好
3.有自己思想的园地——展示个性与创新
或:
无须坐等他人的赏识,做自己的伯乐就好;不等不靠,努力拼搏,有真才能实干的就是真正的千里马。无才无德,即便遇上伯乐,也成不了千里马;有真才实学,遇上伯乐才是锦上添花。
参考题目:
活出“我”的精彩我的人生我做主做自己的伯乐
针对3——伯乐识马功过谈
A.可谈伯乐识马的“过”。其“功”(前面已谈过)
一旦给马贴上“千里马”的标签,这千里马就不属于自己的了。很多的伯乐们往往因为他们是“名
马”,所以为保其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骈死于槽枥之间,以千里称”而让其“一食或尽粟一’
石”,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其结果很可能就在不期然中毁了他们。
原因有二:
1.“伯乐”干预太多。限制了他们学习、发展的时间、空间和发展方向。
2.人才机制死板。统一标准得近乎死板的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和录用机制。
3.泯灭了无数的所谓次等马成“千里马”的机会和自信心。
这样势必大大阻碍人才自由的成长,可能扼杀他们的灵性和个性,以致可以出现万马齐喑,千马一面的
后果。
参考题目:爱我,就让我自己飞
B.可谈千里马的“过”。
一旦给马贴上“千里马”的标签,很多的人就会按照“名马”的标准来对待他们,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
材,久而久之,他们就以千里自居,其结果很可能就在不期然中毁了他们。
原因:
1.因为享受优待,从此不思进取,贪图安逸——本领上无法超越自己。
2.自恃曾经的光环,从此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人品上日渐糟糕。
3.从此千里马的表率丧失,有可能导致整个“马队”的平庸!
参考题目:自杀
C.辩证的看“伯乐识马”:
伯乐能发现、造就好马(如针对1),也有可能毁了好马(如针对3),所以,好马不能恃“好”,而不思
进取;次马更不能没有被发现“好”,而自降等级,自暴自弃,更应发奋图强,成为好马,说不定还能成为一
匹没有“应试教育”痕迹的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好马。
参考题目:自己的命运我做主做自己的伯乐
三、本次作文的主明显不足:
因为材料的“复杂”性而致
1.审题出偏,如由伯乐识马的功过——如何评价一个人,如对秦始皇、毛泽东
2.面面俱到,没有集中明确的观点,如谈两面性,功与过,对与错
3.蜻蜓点水,说理不透,例多,没有一例说透。
4.完全偏离题旨,如单纯论自学成才,论发现美,论环境,论坚持,论乐观与悲观等。
附:
忍浮名换了低吟浅唱,难!(48分)
1308班赖旺
伯乐慧眼识良驹,曾让多少良马幸免“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以千里称也”。可也正因“伯乐”的识“马”,而让因名马而获得的名利毁了多少人才。因此,人啊,如果过分追赶逐名利,终会为其累。
卖弄才华保不住神童永久。古有方姓男童六七岁,“指物作诗立就”,邑人皆曰“神童”也。其父为赚取钱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在亲友中备受宠爱,更不理会名师让其上学的提议,终于与父在卖弄才华中度日,终随年龄的渐大而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矣”。因为他拥有的不是才华,而兑换钱财的商品,这样的商品即便再多总有缺货的时候。惜哉,“神童”!从此“天才”是过往,世间只多了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罢了。
“草根”英难不再“草根”。所谓“草根”英雄就是平凡人中的英难,但他又因英难而不再平凡。周传金因为失主抢回钱包而被劫匪严重刺伤,住院期间,有新闻媒体过来采访,更拍到了失主为其送来的锦旗,此情此景,被人捧来捧去,周传名一时名声大噪,他也不失为被媒体发掘出的一匹百人甚至上千人中难得一见的“千里马”。在曾经的年月里,见义勇为原本平常事,只因现在大多数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哲学,让这类事情显得如此英难与高尚。可不料事情的主人公竟也被捧晕了头,只记得自己是英难,更为了维持这种虚荣感而费尽心机。从此“草根”是路人,世间只多了一个为虚名奔波的俗人罢了。
患难真情敌不过名利双收。曾有一画家,在落魄时结识了一花匠,花匠在他生活困苦时接济他,在他失意时安慰他,画家房中那永不枯萎的四季青盆栽就是他们的情谊。画家发誓发达后一定会回报花匠。不久,他被一名画家看中,他出名了。但他整日忙于迎来送往而忘了花匠,四季青在烟酒的“醺陶”下渐渐叶黄花焉。画家看着他的画一幅比一幅名贵,欣喜万分,在每日虚假的欢笑中渐渐麻木。突然他注意到了角落已枯萎的四季青,随手一扔“哐——”的一声花盆碎了,从此真情变陌路,世间只多了一个汲汲于名利的伪君子罢了。
古人伯乐识马是为了选好马,不屈才,让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今人却总被名利所累。男童的天赋成了赚取钱财的资本,周传金的见义勇为成沽名钓誉的诱饵,画家的艺术品成薄情寡义的遮羞布。按理,好品德、好天赋、好才华等都是如今人才身上难得的高品质,但他们一旦深陷金钱名利的旋涡,就注定他们这一辈子活得不轻松不阳光不崇高。
问世人,有几人真能做到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千里马”毕竟不是普通的马,万马唯“千里马”是瞻啊。身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不能拒绝名利属正常,求名求利也没有错,但千万不能沉溺其中,而忽略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否则难保千里马本色,更难超越曾经的卓越。
如此这般,伯乐有知,于心有愧,于魄难安啊!
伯乐——祝你飞向成功的翅膀
1308班孙逸
自古以来,“伯乐识马”的故事在先辈们口中代代流传,直至今日。古今的文人学者们对伯乐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在我看来,伯乐则是一位大善人,他能帮助你飞向成功。
孔明隐居隆中数十载,即使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常自比管仲乐毅”,但村民们都认为他只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书呆子;姜太公河边垂钓十余年,纵使满怀壮志,心系天下,但在别人看来不过只是江边一垂钓老翁罢了;韩愈被贬潮州,一心为民,心系百姓,但在当时统治者看来不过只是一个墙头草而已。
想想以上的这些名人们,哪个不是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的?如果孔明没有遇到三顾茅庐的刘备,那么他注定将做一名乡间农夫;如果姜太公没有遇到周武王,那么他终将在河边郁郁而终;如果韩愈没有遇到明君,那么他终将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哪有后来的“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以,那些心中还存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们,忘掉这些话吧,即使你是金子,但如果没人把你从土地里挖出来,那么你将永远被埋在土里,被人们所遗忘。
但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在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许多有才华的人不能展露自己的头角,最终一生只得碌碌无为。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没人赏识你,自己也千万不能放弃,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伯乐,何不自己做自己的伯乐呢?就像早年的爱因斯坦,当时他的广义相对论提出时,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疯子,因为他的理论挑战的是被誉为“科学之神”的牛顿,但是他没有放弃,在众人的嘲笑声中仍然坚信自己,最终他的理论得到人们认可,他也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当然,要想找到自己的伯乐,功成名就,首先你得是一匹“千里马”才行,如果你没有惊艳绝伦的才华,渊博的知识,远见的卓识,那么你终究是一匹普通的马,最终归于平凡。所以,要想被伯乐发现,你首先也得做好准备才行。
由此看来,伯乐对我们来说的确很重要,因此,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找到自己的伯乐,帮自己达成人生梦想,实现人生目标。(819字)
伯乐识马是一个什么故事??
“伯乐识马”也作“伯乐相马”,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孙阳的人,有鉴别千里马的特殊技能知。孙阳善于根据马的外貌特征鉴别马的素质优劣。凡是经他相中的马,必定道是千里良驹。曾经有人在街上卖马,等了三天也没人过问,后被孙阳相中而使这匹马身价十倍,由此可见他的相马才能。后来人们就用天上掌马内星伯乐的名字来称呼他。唐朝韩愈《杂说》中曾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说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用“伯乐识马”这个成语来比喻有真知灼见的人容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乐相马
[词目]伯乐相马(伯乐识马)
[发音]bólèxiàngmǎ
[释义]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历史上还有哪些伯乐识马的故事
1.指鹿为马
赵高想要谋反,恐怕群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验,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2.伯乐相马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将一天的报酬奉送给您。”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3.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伯乐识马寓意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百,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度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知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道,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专.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属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