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文武并用的意思及解释

请问,“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一语由谁首先提出的?什么意思嘛?

陆贾百

语出《史记·陆贾列传》:“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打天下靠枪杆子,而坐天下却要文武并用,一刚一柔,一武一文,相互陪衬,相互补充。这已经成了度社会发展的一条规律,并已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

“逆取”、是说凭借武力,超越名分地位夺取权力,尤其是夺取国家权力。从正统的立场来看,这是不合法的,因此叫做“逆”。

“顺守”,是说既已取得了成功,就要顺乎民心,推回行各种安抚民心的措施,以守住胜利的成果。历史上的暴君,很少有好下场。

历史上夺取了权力的统治者,往答往忽略如何使民心归顺。武力的征服并不是真正的征服,“物不平则鸣”,民不服则乱,这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左右不了的。

逆取顺守  发音nì百qǔshùnshǒu  释义逆:背叛;顺:合理。背叛国君夺取天下,遵循度常理治理国家。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陆贾传》:“知且汤武逆而以取顺守之,文武道并用,长久之术也。”  示例且“兼弱攻昧”、“~”,汤武之道也回。(明·罗贯中《三国演答义》第六十回)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篡权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心,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翻译

: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zd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出自:

谏太宗十思疏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内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容,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乔松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留正的“文武并用”的见解

得对,正言:国家重文而轻武备,祖宗以天下全力用于西夏,承平日久,边不为备,至敌人长驱而不能支。今当改辙,应文武并用。孝宗嘉叹,书札中要语下三省施行。知循州,陛辞。留正指出:“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靖康金人犯阙,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要恢复崇尚名节。孝宗帝非常高兴,翌日谕辅臣:留正奏事,议论耿耿,可与职事官。除军器监薄,历官考功郎官。太常谥叶义问恭简,留正覆谥,说:“义问将兵出疆,不知敌情真伪,及金犯入边塞,督视寡谋,几至败事。下太常更议,时论韪之。擢起居舍人,寻权中书舍人。光宗自东宫朝,顾见留正,谓左右相说:修整如此,共人可知。乃请于上,兼太子左谕德。正言: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乞自今免奏御。诏留正。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兵部侍郎,除给事中。张说子荐往视镇江战舰,挟势游观,沉舟溺卒,除知平章门事、枢密副承旨,留正封还词头。洪邦直除御史,留正说:邦直为邑人所讼,不宜任风宪。兼权吏部尚书,他指出:“用人莫先论相,陛下志在恢复,而相位不能任辅赞恢复大宋,望另精选人才,与图大计”。时在任宰相益不满,以显谟阁直学士出知绍兴府。侍御史范仲芑劾前帅贪赃六十万,有诏霚责。留正明其非辜,御史怒,并劾留正,降显谟阁待制、提举玉隆万寿宫、后寻复职。知赣州,奏减上供米。不报,及留正为相,蠲一万八千石。知隆兴府。进龙图阁直学士、四种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平四蜀折租价,岁减酒课三十八万。

西汉时期推行的“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是怎么实行的?

在经济上采取了“重农”的政策,一是“兵皆罢归家”以充实农业生产。二是赐予军吏卒爵位。三是号召逃亡人口回乡,他还下令解放了因生活困难而沦为奴婢的人。四是减轻田租,十五税一。这些政策的实行,使当时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度。刘邦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登基不久,就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使朝中百官能按照统一的制度治理国家。他令萧何定律令,韩信等定军法,张苍定历法及度量衡程式,很快就建立起了西汉王朝的各项制度,对于巩固西汉政权,恢复和促进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生活秩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西汉立国之初,满朝文武,多是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他们擅长于疆场上的厮杀,却不通礼仪,不懂文治。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便令叔孙通尽快制定朝中礼仪,并组织群臣学习,贯彻执行,以确保皇帝在统治集团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进而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军事上整军讲武增强军力。刘邦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增强国防实力,一方面大量裁减军队,充实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又积极整军讲武,修武备,强军力。刘邦采用“文武并用”、“文武相配”的政策治理天下,充分利用“和平时期”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与此同时,又积极训练军队,增强军力,这些都为200余年西汉国家的基本安定奠定了基础。

文武并用,威德相济是什么含义?

秦代单纯依靠武力夺取天下,维护统一,虽然军事上空前强大,所向无敌,但政治上却极不巩固,仅仅十五年就被农民大起义推翻。这件事给汉代人以强烈震撼。从陆贾的《新语》到贾谊的《新书》,从汉初的黄老“无为”政治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柔道”安邦以及两汉无数政论家的对策,处处都充满对亡秦教训的反思。在大量反思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要文武并用,威德相济,以利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汉高帝时,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日《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从此,奠定了汉代“文武并用”的思想基础。汉文帝时,贾谊连续作《过秦论》三篇,深刻总结了秦代的立国之非、正倾之非和救败之非,着重指出秦代二世而亡的根本教训是“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武帝时,国家虽然空前繁荣富强,但统治者仍念念不忘秦代的教训。如董仲舒、主父偃、吾丘寿王、严安、徐乐等等,都在上书对策中反复引证秦代暴政亡国的教训,借以探讨国家安危的根本。其中认识最深刻的是徐乐和严安。徐乐指出:“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何渭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因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故日天下之患在乎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上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竞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日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难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还踵而身为禽,吴楚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汉书·徐乐传》)这就是说,阶级矛盾的激化与缓和,是决定国家安危的根本和关键。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严安的回答最具代表性,他说:“向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汉书·严安传》)正由于念念不忘秦代的教训,所以西汉政府能长期“文武并用”、“霸王道杂之”,先后推行“与民休息”、“独尊儒术”的政策,从而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巩固、统一,富强的封建王朝,直到王莽代汉、托古政制、天下大乱之后,仍然是“人心思汉”,使东汉得以顺利兴起。东汉建立后,继续沿着“文武并用”的道路前进,兵儒结合,“柔道”安邦,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巩固、统一、富强的封建王朝,并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心,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翻译

翻译

: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复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出自:

谏太宗十思疏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制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乔松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道哉?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文武并用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