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人非圣贤的意思及解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的出处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原句是: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

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扩展资料:

典故:

故事: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

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故事】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人明白的一句话。自呱呱降生人世起,到停止呼吸、合眼离开尘世一刻为止,人与人之间只有犯错多少、大小和如何对待自己所犯过错之不同,却没人能说自己“终生无过错”。所以陶渊明有“觉今是而昨非”的名句,传颂千古。

孔夫子说:“小人之过必文。”(见《论语·子张》,指小人对所犯过错一定要掩饰、狡辩)是成语“文过饰非”的出处。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见《论语·子张》,“君子的过失如同日蚀和月蚀,发生时人人可见;改正时人人都仰望。”)说明君子与小人对待所犯过错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影响也不同。

人难免有过错,犯错后采取什么态度就是关键了。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见《论语·卫灵公》,“有错误而不改,那错误才真是错误了。”)所以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见《论语·学而》,“有过错,不要怕改正。”或解为“有过错,不要怕,改正就是了。”)显然,犯了错误却“文过饰非”,或“恼羞成怒”,就是错上加错。

左丘明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见《左传·宣二年》)这是中国流传千古的名言。人人犯了过错都能改正,进德修业,不断进步;中国过去获“礼义之邦”的美名,和这句话岂能无关!曾几何时,中国人的行为在世界上常常遭人批评,我们自己不应该深刻反省吗?

在今日中华崛起的伟大时代,中国人应该时时刻刻牢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并且全社会都切实遵行之。

一个人对某一缺点错误屡教不改,人们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啊,古代江山易主换代都得经过销烟弥漫,遍地鲜血,誓死力争的战场,而这样的江山尚且易改,本性岂不更加难移。

但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不管是大缺点或者是小错误,我们都应该接受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劝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都会犯错误。然而,一个人有缺点犯错误并不可耻,也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不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继续错下去或者,知错了而不去改正。

卡莱尔说:“最大的过失,便是不知有错。”我们应该“静坐常思自己过”,也该虚心接受亲人朋友的批评和规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使是再难移的本性,我们都应该像齐威王那样“纳谏除弊,修明政治。”“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改正我们的缺点及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哪位古人说的

士季来。

士季是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出身颍川钟氏,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弱冠入仕,历任要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源大焉。

释义: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百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扩展资料:

景元年间,士季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度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

拜司徒,封县侯。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问结蜀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打压太尉邓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答军,时年四十岁。

古人:士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词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示例】你不必自责了。

扩展资料: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故事: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

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古人士季说的。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为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译文: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晋灵公态度冷淡,不情愿地认错。士季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根本听不进,于是派人暗杀赵盾。人们奋起反抗,赵穿将穷凶极恶的晋灵公杀死。

扩展资料

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别为范氏,谥武,又被称为士季,随会,随季,范子,范会,武季,随武子,范武子。是士蔿之孙,成伯缺(士缺)之子。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将、太傅。

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

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三国时期士季说的。原文出自于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宣公二年》。

原文: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白话译文:

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扩展资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背景: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

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相关人物简介: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出身颍川钟氏,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 “圣贤”是什么意思啊?

“圣贤”的意思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人非圣贤

【解释】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zd的。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谁能没有过失,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没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例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求全责备的话,天下哪有从不犯错的人?

【语法】复句式;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孰能无过、白璧无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反义词】完美无缺、无可挑剔

扩展资料

1、人非圣贤的近义词

金无足赤

【解释】足赤:成色十足的回金子。比喻人也不能十全十美。

【出自】宋·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示例】黄金没有成色十足的金子,白玉都会有一些微小的瑕疵答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2、人非圣贤的反义词

完美无缺

【解释】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自】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她显得还很脆弱,还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

【示例】我们并不要求别人完美无缺,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缺点不要妨碍我们。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意思是圣人和贤人,指道德高尚的人。

一、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

二、原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释义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四、重点

1、“非”,不是。

2、“孰”,谁。

扩展资料

一、背景故事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

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

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

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二、故事读解

晋灵公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

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育,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读,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读音:[shèngxián]

释义:

1、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

2、圣君和贤臣的合称。

3、泛称神、仙、佛、菩萨等。

4、清酒与百浊酒的并称。亦泛指酒。

反义词:

凡愚[fányú]:指平庸愚昧的人。

出处:

1、“方今圣贤相逢,度治具毕张。”——唐·韩愈《进学解》

2、“空中果有圣贤,猛可地威灵宣现,云霄旋转,推移路一千。”——?明·沉鲸《双珠记专·真武灵应》

3、“九酝备圣贤,八珍穷水陆。”——唐·白居易《和属梦游春诗一百韵》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宣公二年》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http://hanyu.baidu.com/

圣贤

修行人如果一直不往前进,在退步,他就是凡夫了,所以,没有烦恼,你修行就是无上。无上是什么?一直在往上,有烦恼的人,他不会一直在往上修的。你们去看一看,很多天天有烦恼的人,他的心量不大,气量不大,整天烦恼不断。所以,只有去除烦恼,让自己懂得什么叫圣贤、什么叫心量大,愿力才会增大.

一个人在人间惹是生非,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找来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懂得,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唯心所造,因为你有此心了,才会有此意。因为你有了这个意念之后,你的心中才会有尘埃。

我们学佛人要懂得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随顺,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随意,顺着缘分走。实际上,我们惹出很多事情来,就是因为我们想不通,我麻烦,我难过,我心里不舒服,我就不想?做。所以,你不顺着这个因缘走,接下来你会越来越烦恼。

在实际生活当中,随顺还可以用在度众生方面。你在度人家的时候,你也是一种随顺。随顺是什么?就是说,人家要学心灵法门,你就顺着人家去度、去讲;人家不要学,你就不要去度他。否则的话,你会执著,你的功德就会有漏。

师父接下来跟大家讲,因为我们是众生,我们一定要忏悔;因为我们是众生,我们才会惹尘埃;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物掺杂在心中,我们才会要忏悔;没有众生,我们就不可能要忏悔自己做错的事情。

忏悔分成有相忏悔和无相忏悔。一个是由内心到外都要忏悔,一个是真忏实忏。有相忏悔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有愚痴、迷惑、骄狂、嫉妒,这个都是有相的,所以要忏悔;我们太骄傲了,我们迷惑了,我们做错事情了,这叫有相忏悔。无相忏悔是从心里来忏悔。你心里因为有菩提,所以你就要懂得怎么样来用自己的佛心对照自己生活当中所有的言行举止,还有思维,所以,无相忏悔不但要去除愚痴、迷惑、骄狂、嫉妒,而且忏悔人忏悔过后要不断地进步,不进步这个人就会很快地变得愚痴。无相忏悔是一种觉悟,内心的悟性。所以,进步的学佛人才会有心量,气量特别大。师父问你们,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碰到一点事情马上跟人家说:“对不起,我做错了。”你说这种人的心量大不大?还有些人做错了事情,永远不肯承认自己错了,你说这种人的心量大不大?

忏悔是锻炼心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经常跟别人说“对不起”,这个人能进步啊,经常说自己是错的,这个人才会改变自己。所以,要把自己的心量增加到无尽无量,就是没有尽头。也就是说,一个人谦虚要谦虚到没有尽头,要无量,任何的事情我都能接受,就叫无量;任何人对你怎么样,你都要能够接受,这就叫“无量”。要记住,无量之后,才会没有边啊,叫无量无边。看看大海,有边吗?没有。

众生和我是无边无际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众生跟我们的缘分不知道多少年以来已经有了,因为我们过去可能都是做过菩萨、做过佛的,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懂得怎么样对别人好,实际上你就是不懂得佛法、因果。所以,要常忏悔,把每个人都视作未来佛、过去佛、现在佛,你才能真正地断掉自己的贡高我慢之心。要自度度他,先把自己度好了,你才能度别人。

众生要断烦恼,修行人更要断自己的烦恼。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你不懂得断烦恼,那么,你根本无法让别人舍去烦恼。修行人的烦恼不停地在增长,很多人说,那么我不修行,我就没烦恼。你们说,不修行有烦恼吗?烦恼会比修行人还要多,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是会让你感受到烦恼的存在,但是很快地你就会消除烦恼。就像很多人在没有学医之前,他根本不知道空气当中有这么多细菌,等到他学医之后,他会感到很痛苦,他都不想呼吸了,因为空气中有这么多的细菌,所以他只能带一个口罩,道理都是一样的。当你看到这么烦恼之后,你才知道怎么样来回避他们。刚刚看到烦恼,你会很痛苦,这就是学佛后不一样的地方。

修行人如果一直不往前进,在退步,他就是凡夫了,所以,没有烦恼,你修行就是无上。无上是什么?一直在往上,有烦恼的人,他不会一直在往上修的。你们去看一看,很多天天有烦恼的人,他的心量不大,气量不大,整天烦恼不断。所以,只有去除烦恼,让自己懂得什么叫圣贤、什么叫心量大,愿力才会增大。很多人为什么许愿之后还不灵呢?因为他的愿力太小,他在放生的时候还在想,“我是买小鱼呢,还是买大鱼,我是怎么个救法呢?我每个星期都在放生,我每个月都在放生啊”。这些让自己自圆其说的话语,实际上统统地会让你的气量变得越来越狭小。

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没有冤家,没有仇人,没有人间所谓的怨,也没有人间所谓的恨。要明白,全是冤结,全是因果啊,你为什么非要把它分成冤和家呢?你为什么还要去给自己找这么多的烦恼?我们没有仇人,因为我们不对别人不好;因为我们从来不跟人家去作对,所以,我们没有冤家;因为我们从来不恨别人,所以我们无怨无悔。很多歌曲里唱道“无怨无悔”,其实无怨无悔就是一个境界啊。妈妈对孩子有怨恨吗?孩子有时候这么难带、这么可怜,这个孩子这么难带,妈妈有怨恨吗?这就叫无怨无悔,那就是境界。

如果我们在生命当中没有怨,也没有恨,师父告诉你们,实际上你们很幸运,因为你们已经没有下一次在六道轮回的种子了,所以你们就不会愚痴,就会清净心灵,就会圆满人生,你们就会求光明,就是心里整天都是光明的,你们就会利益众生,你们就会慢慢地觉得自己不执著了,没有烦恼了。多忏悔吧,忏悔会让你们摆脱六道,这就是忏悔的妙用。

要看住自己的心,要看见自己的佛性。师父今天想跟你们讲一讲,什么叫“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往无住,这就是佛性。师父跟你们解释一下。首先,佛性是在本性里面的,对不对?那么本性里面是在心的意识当中,在八识以内,实际上,阿赖耶识就是佛的本性开始的地方。那么,师父问你们,本性动了没有?从来没动,每个人都一样,对不对?

那么本性有没有静啊?它一直在里面,它是从来不动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它是不动的。你们去看看镜子,如果你不去照镜子,镜子里面哪来的人啊?你照着镜子,你就发现里面有一个人了。你拿镜子去照任何地方,你就会发现,原来镜子里有这么多的事情啊?你把这面镜子藏起来、不用了,是不是就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你的心里啊?你没有看到,没有闻到,你是不是就没有了,对不对?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人非圣贤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