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贿赂公行的意思及解释

一钱落职全文翻译!!跪求!

南昌有个人,他的父亲为国子监助教(学官名),他跟随父亲生活在京城。偶然一次经过延寿字街,看到书店中有一个少年正在数着钱买《吕氏春秋》,正好有一个铜钱落在地上。这个人偷偷用脚踩上,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

旁边坐着一个老翁,注视他了很长时间,忽然起来问这个人的姓名,然后冷笑而去。后来这个人以上舍生(科举名词)的身份进入古代考试机构,通过面试任命,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于是整装去上任,拿着名帖拜见上级。

当时汤潜庵先生,是江苏的巡抚,这个人十次求见都没成。巡捕传来汤大人的话说,这个人不必去上任了,因为汤大人已经上奏弹劾他了。

这个人问弹劾他什么事?回答说:“贪污。”这个人想自己还没有上任,哪来的赃款呢?一定有误会。急忙要面见辩解。

巡捕进府禀报,又传汤大人的话说:“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去做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劫匪吗?马上解任走吧,别使一县的百姓都痛哭!”这个人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汤潜庵大人,于是非常惭愧辞官走了。

原文:

南昌某,父为国子助教,随任在京。偶过延寿字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春秋》,适堕一钱于地。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而俯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怒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

后某以上舍生入誊录馆,谒选,得江苏常熟县尉。束装赴任,投刺谒上台。时潜庵汤公,巡抚江苏,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挂弹章矣。

问所劾何事?曰:“贪。”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赃款?必有舛错。急欲面陈。巡捕入禀,复传汤公命曰:“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请即解组去。”

某始悟日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此文出自清代沈起凤所著的《谐铎》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清朝中叶志怪小说集,沈起凤撰,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12卷,共122篇。书名《谐铎》,意思就是寓劝戒于嬉笑言谈之中。

沈起凤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十八岁时中举,此后五次赴进士试,均落第而归。

二十六岁起曾在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当了四年幕僚,大约四十六七岁起又先后在安徽祁门、全椒当过县学训导,晚年以选人客死都门。

沈起凤因会试屡不第,抑郁无聊,放情词曲自娱。为人多才多艺,以小说、戏曲知名于世,所作戏曲不下三四十种,风行大江南北。

高宗南巡,官绅所备迎銮供御大戏,皆出其手笔。今存有《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四种,有剧目可考者,有《千金笑》、《泥金带》、《黄金屋》三种。妻张云,亦工诗文,颇享唱随之乐。

清中叶志怪小说集,沈起凤撰。作者痛感社会的黑暗,人世的险恶,在《谐铎》中锋芒毕露的是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警策性。

如《棺中鬼手》篇,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嘲讽;《桃夭村》篇,揭露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是非颠倒的现象;《村姬毒舌》篇,讥弄了新科状元以财势诱人的丑态。每篇故事,非神即鬼,非精即怪。

作者借题发挥,对于社会病态的解剖,人情世态的揭露,寓庄于谐,言简意深,颇具功力。再加上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练生动,大量运用夸张、对比、不协调、故意出错、轻重倒置、谐音等俳谐手法。

写出了一篇篇以谐入铎、寓庄于谐的作品,使本书在当时社会就得以广泛流传。《青灯轩快谭》评说:“《谐译》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

原文  南昌某,父为国子助教,随任在京。偶过延寿字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春秋》,适堕一钱于地。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而俯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怒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

后某以上舍生入誊录馆,谒选,得江苏常熟县尉。束装赴任,投刺①谒上台②。时潜庵汤公③,巡抚江苏,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挂弹章④矣。问所劾何事?曰:“贪。”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赃款?必有舛⑤错。急欲面陈。巡捕入禀,复传汤公命曰:“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请即解组去。”

某始悟日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译文  南昌有个人,他的父亲为国子监助教(学官名),他跟随父亲生活在京城。偶然一次经过延寿字街,看到书店中有一个少年正在数着钱买《吕氏春秋》,正好有一个铜钱落在地上。这个人偷偷用脚踩上,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旁边坐着一个老翁,注视他了很长时间,忽然起来问这个人的姓名,然后冷笑而去。后来这个人以上舍生(科举名词)的身份进入古代考试机构,通过面试任命,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于是整装去上任,拿着名帖拜见上级。当时汤潜庵先生,是江苏的巡抚,这个人十次求见都没成。巡捕传来汤大人的话说,这个人不必去上任了,因为汤大人已经上奏弹劾他了。这个人问弹劾他什么事?回答说:“贪污。”这个人想自己还没有上任,哪来的赃款呢?一定有误会。急忙要面见辩解。巡捕进府禀报,又传汤大人的话说:“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去作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劫匪吗?马上解任走吧。”这个人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潜庵汤大人,于是非常惭愧辞官走了。

编辑本段注释  1,刺:名片,名帖

2,上台:上司

3,潜庵汤公:汤斌,字孔佰。清代著名清官

4,弹章:弹劾的文章

5,舛(chuǎn):差错

6,解组:解下印纹,指辞官。

7,上舍生:太学生的一种,可通过公试授官。

8,国子:国子监,古代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兼最高学府

9,誉录馆:古代考试机构

10,谒逸:在吏部等候选派

汤斌这么用心忌恨一个穷人书生,因为这点小事去断送人家十年寒窗换来的前途,是古今中外的大小人。让我们全面看一下这个汤斌是多么爱惜荣华富贵吧。

明亡清兴,江山易手于异族,俯首称臣以新朝为“天命人归”而顶礼膜拜者有之,如洪承畴、汤斌、施琅等。为本民族尽忠殉难死节,或藏身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异族身遭屠戮者有之,如吕留良、朱舜水等。为了信仰,其最终结局却大不相同,其家人或鸡犬升天,或举家遭难。

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清初理学顺臣,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历六年),汤斌为了自身前途积极参与满清科举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康熙十七年,清圣祖玄烨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决定举办博学宏词科,吕留良经多次举荐而不赴,应者寥寥,大批有气节的汉人坚持不与清廷合作。汤斌于康熙二十五年加授礼部尚书衔辅导太子读书,但辅导太子并不成功,最后太子遭废。二十六年改工部尚书,被劾,未一月忧惧而死。

著名时事评论家徐世平在东方网发文《重读历史:汤斌凭啥成为清朝文正第一人?》指出:“清朝谥文正,是从乾隆朝开始的。他所谥文正,以汤斌这个汉族文人为对象,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只有归随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乾隆用意也是清楚的,树汤斌而达到收拢汉人的政治目的。用邹容的说法,‘人中虽贤’者,不过是‘驯静奴隶’也。汤斌死后,其墓志铭由其乡人田兰芳撰文、吴学颢篆刻,两人是平民儒者,层次和级别比较低,根本不符合御祭御葬的体例。由此可见,汤斌显然是因为政治需要而被刻意拔高的。”

汤斌死后五十年,满清兴起了史无前例的“文字狱”,汤斌被重新抬出来树立为正面典型供汉人学习效仿。

“媚于胡族”?难立“儒学之林”

清代以来,有关顺臣汤斌的评价在“文字狱”期间被官方盖棺并得以神化,甚至到现代还有台湾一个叫高阳的编了一本叫“清官册”的小说,称汤斌是“天下清官第一”,是“清官册”上第一人。于是人们就以讹传讹,有了汤斌是“清官册上第一名”的说法。实际上清代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清官册”,“清官第一”之说更没有史料佐证。但汤斌为“流俗遂相扇”名气很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清政府的博学鸿词科带有笼络和强迫汉族知识分子加入自己阵营的政治意图,参加与否就是是否支持清政府的政治试金石,所以大批有气节的汉人为了捍卫本民族的利益,抵抗外族侵略进行了最后的斗争。这时的汤斌却为了自身前途命运选择与异族合作率先应招入仕满清。这一次,张榜录取50人,汤斌考中一等第十八名,算是中等靠上,被授翰林院侍讲,从此大开了汉人高级知识分子参幕满清的先河。与一些高尚民族气节的人相比,汤斌理学中的“节”和“义”就显得缺少脊梁和没有生命力,这也和中国历代儒家所倡导的传统理学精髓差距很大。

徐枋是苏州名士,尊其父“不得入仕清朝”的遗嘱隐居至死。时任江宁巡抚的汤斌为了故作风雅,三至其门而均为其拒见,这也反证出这些臣服于异族的汉官顺臣即使官位再高也与中国传统文人是不相容的。

汤斌以汉人知识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满清并大力推行清政府的抑汉文化政策,禁坊间出版物。学者称其“以伪行宋学”,而“配享仲尼”,从此“伪学之风昌”,是“伪道学”。章太炎说“自汤斌、二魏、熊赐履、张伯行之徒,…诚谓媚于胡族,得登腆仕者,不足与于理学之林也。”(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至于华歆、谯周、汤斌、郑孝胥之流,虽耳闻圣人之教,口诵圣贤之书,而终为名教之罪人。”(《无病斋札记》)

“斌既有吏才,而知取与之术,欲托方闻大儒以自华。闻孙奇逢讲学夏峰,往从受业十年。又尝与黄宗羲问对,则曰:"黄先生论学,如大禹导山水,脉络分明,吾党之斗杓也。"然本意欲以此养高,出而缘饰吏事.故终身无自得。特工为剽取,调和朱陆间以自文。而流俗遂相扇为大儒,稍稍忘其拒义师战功矣。”(《章太炎全集·别录乙》)

学者指出:汤斌、魏象枢、魏裔介等虽强称宋学名家,但对宋学并无什系统研究,仅以朱学仰承清朝朝廷意旨,以达通显贵装点门面而已。若就汤斌学问价值本身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与清初黄宗羲和顾炎武等大家不能作同日语。

学者李晋华指出汤斌任明史总裁官时曾抄袭史学家方向瑛所撰明史稿,“如方象瑛所撰稿多与汤斌所撰者相同,因汤斌为总裁,可能删改方稿入之自己的潜庵史稿中。”(李晋华《纂修考》、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同时就现存《明史》看汤斌所编《天文志》晦涩难懂,就史书的要求和体例而言不算成功。

清末民初,汤斌所服侍的清王朝成为历史,一些历史学者对汤斌的政治生涯进行了回归本源的评判。刘师培称其“鬻道于虏,炫宠弋荣”、“服官异族,大节已亏”,是“伪道学”,使这些以道学之名博取显宦名位的伎俩曝露于阳光之下。革命家邹容更称其为“驯静奴隶”。(《革命军》)汉学巨擘章炳麟(章太炎)从民族大视野出发,指出“陆陇其、汤斌等隶事两朝,为士林所不齿。”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讲道:“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宋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称哉?”

清史档案中也留下满清皇帝对汤斌言行不一的多次痛批。康熙帝说汤斌、李光地是伪道学,说其“以帝王之好恶为瞻而变易其说”,指斥“汉人行径殊为可耻”(《康熙起居注》)。说汤斌“并不能践其书中之言”。(1989年版《辞海》)“昔江苏巡抚汤斌、好辑书刊刻,其书朕俱见之。当其任巡抚时,未尝能行一事,止奏毁五圣祠乃彼风采耳,此外竟不能践其书中之言也。”(《康熙朝实录》)康熙帝把汤斌归入伪道学,说汤斌“使果系道学之人,惟当以忠诚为本,岂有在人主之前作一等语,退后又别作一等语者乎?”(《圣祖实录》卷一六三)康熙继续批评道:“道学者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之空言。今视汉官内,务道学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熊赐履所作《日讲四书解义》甚佳,汤斌又谓不然。以此观之,汉人行径殊为可耻。”(中华书局版《康熙起居注》),汤斌这段话已将汤斌虚伪妒贤的小人心态暴露无遗。

朱维铮:“作为康熙提倡的‘真理学’后的头一个表率,汤斌做官是小心的。……他学问虽低劣,却极善于揣摩君心,在向皇帝辞行时便说自己的长处唯在‘平生不敢自欺’。他看准比自己小两纪多的皇帝想追步汉武帝、明成祖,便自甘扮演当代的公孙弘、解缙。……等到皇帝发觉他也会欺骗,那已在他死后。”(《走出中世纪(增订本)》)

捕杀抗清英雄甘当“驯静奴隶”

汤斌对于清朝的效忠,并不止于文化事业。他在入仕之初,就捕杀南明抗清英雄李玉庭。李玉庭是明末清初在赣南坚持抗清的民族英雄。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一些仁人志士所燃起的抗清烽火此起彼伏。民族英雄郑成功、张煌言等海上志士联军围困江宁(南京),李玉庭与之遥相呼应。不久,汤斌查获了郑成功派来与李玉庭联络的使者,招降后将其残忍杀害,又请满清移重兵围捕李玉庭,李玉庭被捕获后誓死不降,被满清当局凌迟处死,死事甚为惨烈,而汤斌籍此染红了自己的顶戴。

学者章太炎曾计划写一部《中国通史》,其所撰“别录”部分收于重订本《书》。其中涉及到魏裔介、汤斌、李光地等清初汉臣,皆以汉奸国贼面目出现。范文程、宁完我、李永芳、洪承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阮大铖、孙得功、钱谦益、祖大寿、施琅、汤斌、周培公、曹振彦等人在这部书里皆登上了清初汉奸的名人榜,如果除去前面那些明朝遗臣,可见汤斌是位列榜首的。

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幸获得机会得以洗白的汉奸少之又少,满清早期的汤斌就属于其中一位。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来日伪时期也曾经有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这样一批背景十分复杂的人企图以他们自以为是的标准“曲线救国”,但皆命途多舛。因其所投效的东虏倭政因为现代世界格局美、英等大国力量的介入而早夭,没能像满清那样经过杀戮、胜利、再杀戮和“文字狱”、被同化这一过程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些人被定位为汉奸而身败名裂。而满清政权却依靠同舟共济的汉人平息了三藩之乱及南明义师,政权得以延续二百多年,投降和入仕满清的汉人臣子得以封妻荫子。同是汉臣服侍异族,结局却大殊。

一个人面对江山变色,最后选择和外来政权合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出于谋夺权位,比如汪精卫;或在国内斗争中受了极大的侮辱和挫折,如吴三桂;或为了谋求工作获得一个富贵或者出人头地的机会,如汤斌等。汤斌一反当时大多数汉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对于和清庭合作变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和主动。汤斌不同于抗战时期汉奸的地方是他最终有机会穿上破旧官服来表现他的清廉和能干为自己正名。

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张鸣教授在《五光十色说历史》一书中对满清一朝的奴才官场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揭示,其中就点名对“顺民”汤斌进行过讽刺:“清朝皇帝提倡理学,为的就是让臣子安分守己,老实效忠。康乾年间的理学家,个个都是规规矩矩装孙子的宝贝。说他们虚伪是可以的,像汤斌那样,位极人臣,总是穿补丁裤子在人前晃来晃去。但说他们会有什么悖逆犯上的言论,打死他们都不敢,做梦都不敢。”(张鸣《五光十色说历史》)

汤斌为官为人缺少骨气、正义和原则,他一生保守恭谨,唯唯诺诺明哲保身,对关乎民生利益满人大肆圈地的恶行从来不敢站出来多说半句话,这一点他的表现还远远不如被后人称为奸臣的明珠。

清兴“文字狱”?死后被无限拔高

汤斌在稳定大清王朝的统治上功不可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化统治。汤斌绝对臣服满清统治者,处处以朝廷意念为重,以焚毁所谓“淫秽小说”的名义进行对文化出版物的清洗,所编修的《明史稿》也能迎合清朝统治者的口味。

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为了强化血腥“文字狱”的打压成果,将去世46年后的汤斌树立为汉臣榜样进行大肆表彰并入祀贤良祠,其目的就是让汉人知识分子都来效法汤斌。终清一代,入祀贤良祠者计175名,大部分为有功绩的满人勋戚和部分汉人,入祀者大多享有崇高加衔。相比之下,汤斌是级别比较低的。虽然位列尚书,但当时尚书有满、汉两员,汤斌作为主管土木工程的工部尚书也只是相当于一个工部副职而已。

乾隆元年(1736),汤斌已经死亡50年,又再上一层楼,被乾隆皇帝追谥“文正”,其溢美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清朝谥文正,从乾隆朝始。他所谥文正,以汤斌这个效忠到极致的汉族文人为对象,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否则,像吕留良一样,其文就不“正”,就是歪的,就要被杀头戮尸,抄家灭门。以此循例,满清谥文正者,均为驯服的汉人。

其时,满清“文字狱”酷烈,雍正为强化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制造了大量的文字冤案,清政府一方面在大肆杀戮有良心有气节的文人,一方面大肆扶植和树立奴才庸才懦夫。比如著名的“吕留良案”,吕死后多年竟然被开棺戮尸,家族男丁被戮,所遗妇女儿童发配满人权贵为婢为奴。吕留良是与汤斌同时代名气更大的著名理学家,与汤斌不同的是吕留良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忠于自己的民族和故国,主张“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

首都师范大学徐建顺教授在评述清朝“文字狱”事件时指出:“清朝杀掉了儒士中的精英,把那些最杰出、最智慧、最有道统传承、最有骨气抗争的人,几乎都杀掉了。剩下的,已不足论。然后拉拢庸者弱者糊涂者,树奴才典范,诡称此为士范师范人范世范。”(徐建顺《中国正史观》)

政治上难有作为?穿破旧官服上演清官秀

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张鸣教授指出:“清朝的文字狱很猛,士大夫即使特别有写作的爱好,也得三缄其口。那些对名声有特别偏好的人,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自我表现。东汉的士人,是争着做孝子,而清代的士人,则喜欢做理学家。其中,做自薄自刻的清官,就是表现的一种。只是汤斌的禁欲行为,虽然很像海瑞,但海瑞可以抬着棺材上书骂皇帝,汤斌却不敢。刻薄自己行,刻薄皇帝,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康熙朝,最害民的弊政,就是满人圈地,从未见汤斌对此说过一句话。这样的清官,其实只是顺臣。”(张鸣《理学之顺臣与清官》)

汤斌的生活清苦,清史说他死时家里仅剩下八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汤斌死后,葬在今河南省宁陵县黄岗乡己吾城村村南,至今坟丘尚存。而位于睢县城内解放路西段的汤斌祠,实际上是汤斌为其母亲兴建的祠堂,该祠堂殿房规模宏大,由此观汤斌的经济状况与所谓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的说法有不小出入,或史实另有端倪,兹存疑待考。

“斌故善饰俭(善于饰演清官),及在官,惟枲帐一,采野荠和豆羹而食之;闻子市鸡,怒棰其仆。虽公孙弘御布被脱粟饭,不能绝也;亦以此为佞臣明珠、王鸿绪所中,卒皆无恙。……故所在有声,此其所长也。”(《章太炎全集·别录乙》)这就是说,汤斌非常善于在清官问题上作秀和表演,并为此终生受益。

由于满清长期秉持抑汉排汉的高压政策,清代汉官在政治上难有作为,只好将“清官秀”表演到极致,无限地刻苦自己,从而为自己争取政治上的生存空间。

有些细节和手法反复被古今“清官”拿出来表演确实是屡见不鲜的事实。巨贪胡长青提得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清正廉明”,在位期间每次回老家都不带随从,坐普通桑塔纳轿车,既不抽烟又不喝酒。每次到乡下,他专到地上满是鸡屎的农户家里去喝茶,他抱起满身泥土的孩子去亲脸,感动得村民们热泪盈眶,连呼“清官”。而实际上他在担任江西省副省长期间,平均每月受贿33万元,每天收受的贿赂相当于江西省5个农民一年的收入!

被称为“廉政局长”的武汉市建设局局长明九斤身上更是有着众多的“廉政轶事”:明局长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仍有窟窿;明局长的弟弟、妹妹都是没有工作的下岗人员,弟弟拉人力三轮车,妹妹帮人守摊。但最后却因受贿罪被判刑十年。

南川市五交化公司经理金荣中是个贪官,可他用的旧手机却有多处残破,用胶布包了一层又一层。金荣中和他的妻儿们常拣亲戚朋友的旧衣服来穿,他最“体面”的一件皮衣,竟然是其姐夫不要后送给他的!

这些现代“清官”“如果不是后来的东窗事发谁又能说这些人不是大“清官”呢,这些人“作秀”的手法相信也并不逊色于满清官员。《宰相刘罗锅》中一些贪官故意穿着破旧的官服,还让大小官员都穿破旧官服,并以官服破旧程度来定其前程。这个情节虽然是戏说,但清代官员上演“清官秀”的作伪之盛,却是有据可考,为中国历朝所罕见。

从清代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史看,服务于清朝统治者的臣子与统治者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君”与“臣”的关系,唯唯诺诺,更象是“奴才”和“主子”的关系,就连满、汉官员的比例和权重配置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悬殊得惊人。

吃糠咽菜和穿破旧官服的俭约固然不是什么坏事,但这并不是清官的充分标准,我国在解放初期二三十年间的官员也一直是这样,然而这也很难体现一个人的官德如何。不惜丢官罢职甚至廷杖杀头地去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直谏龙颜则更是一个好官所必备的品质,因为后者更不容易做到,为公益和民利而去犯险无疑会把一个好官的心迹表露无遗。然而汤斌为了保全自身和家人的荣华富贵对满人大肆跑马圈地的强盗行径却从来不敢多说半句话,噤若寒蝉,这一点他懦弱得还远远不如明珠。

大贪官和?为什么能够贪污那么多钱?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去。嘉庆帝亲政伊始,便宣布和?的20条罪状,将其赐死,并查抄其家产。尽管人人都知道和?的豪富,但抄家的结果,还是让人瞠目。据说他的田产有8000多顷,当铺75处?6?银号42处,古玩铺13处,花园楼台106处,另外还有大量金银珠宝、衣饰器皿、稀世古董,折合白银大约有8亿多两,相当于和?当权20年中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真是一点都不过分。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他为什么能聚敛这样多的财富?

和?原名善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3岁丧母,10岁丧父,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幼年孤苦零丁,生活充满着坎坷与不幸,因此他做事勤勉,读书刻苦。18岁那年,官居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看中了他,将自己唯一的孙女嫁给了他。和?时来运转,摆脱了早年的贫寒。20岁时,他承袭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以官学生任銮仪卫侍卫,有了接近乾隆帝的机会,洞悉人情世故的和?也就有了施展才干的舞台。

只过了两年,和?便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随即充任经常随皇帝出巡的粘杆处侍卫。有一天,乾隆皇帝突然下令出宫巡视,侍卫们慌乱中怎么也找不到仪仗队用的黄盖。乾隆帝大为恼火,大声斥问侍卫官员。侍卫们面面相觑,没一个敢回答。这时,一位青年侍卫走上前去,从容不迫,应答自如。这人便是和?。乾隆帝抬头一看。眼前的青年眉目清秀,温文尔雅。且言辞得体,处乱不惊,心里暗自高兴。他问了和?的名字和家庭境况,让他做了御前侍卫。

据说和?为官之初,倒也清廉,还曾经以清官自诩。但是逢迎拍马、纳贿行贿是升官道路上的通行证,和?也深谙此道。他摸透了乾隆帝晚年志得意满、爱听谀言、以明君自居的心理,每日里尽是挑些乾隆帝爱听的话说,整天琢磨着怎么样敛财送给他。再加上他工于心计,做事干练,善于驾驭下属,所以不久,便受到乾隆帝宠信,成为心腹大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升任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没过多久,又升任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后来,他的儿子丰绅殷德成为乾隆帝女儿和孝公主的额驸,他的弟弟和琳当上了四川总督,一门显赫,势倾朝野。

和?博学多才,文武皆通,懂得用兵之道,通满汉文字,对蒙文、藏文也略知文意,喜好书法,在诗词方面也能与乾隆帝相应对。在乾隆皇帝看来,这样有学问、会说话、能干事的人,实在不可多得,和?便成了乾隆帝晚年须臾不可离开的人物。当然,像和?这样有能力的人比比皆是,但像和?那样位极人臣,在皇帝面前,却比一般宦官还恭顺的人,实不多见。据说为了讨好乾隆帝,他亲自给太后抬轿子。有一次乾隆帝忽然咳了口痰,没等侍应宦官捧上痰盂,和?便马上伸出双手,把痰接在了手里。

和?身兼多职,掌有用人、理财、施刑、“抚夷”大权,朝中官员,争相依附。他广受贿赂,公开勒索;暗中贪污,明里掠夺。内自朝廷大员,外到督抚司道,不向和?纳银献宝,就无法接近皇帝,无法升官。地方官员向皇帝进献贡品,也都要经过和砷之手。他把最精致的留下来,剩下的再送到宫中。乾隆帝一味听信和?,根本不去查问。大臣们都知道和坤的威势,所以不仅没人告发他,反而是竞相效仿。从此以后,和?贪污受贿变得肆无忌惮,大臣们亦步亦趋,弄得朝野上下,贪污成风,贿赂公行。

和?不失时机地索贿受贿,更善于寻找机会敛财聚财。乾隆帝搞八十大寿庆典,和?以为是个敛财的好机会,于是向乾隆帝奏道,这庆典不用动用国库和皇家一分一文,我自有办法操持。乾隆帝当然高兴,让和?全权办理。和?下令王公大臣按俸禄多少捐献,地方官员从养廉银中拿出四分之一上交,商人也须捐献银两。这些银钱统算起来,可是个天文数字。最后和?拿出一半多点为乾隆帝办了寿诞庆典,其余的全归自己所有。

乾隆帝当了六十年皇帝,便把帝位传给了嘉庆帝。嘉庆帝忌恨和?在乾隆帝面前得宠,对和?受贿敛财的事情,更是一清二楚。看着和?富比皇家的财产,他实在眼红得很。嘉庆帝表面上不露声色,私下里却下定决心除掉和?。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驾崩,嘉庆帝马上处死了和?,并查抄了他的家产。嘉庆帝把小部分财宝赏赐给亲信官员,其余统统收归己有。

解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恨,得到了和?的大部分财产,又落了个惩治贪污的美名,可谓是一石三鸟,嘉庆帝自然得意之极。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内禅

乾隆帝25岁即位的时候,曾焚香告天,若得在位60年,当传位给嗣子,不敢上同于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有零的年数。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乃召集王公大臣于勤政殿,宣布要了此夙愿,同时取出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所藏立储密缄,宣示以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后改名?玫)为太子。同时决定明年传位给太子,改元“嘉庆”。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在太和殿举行内禅大典,亲授太子御玺。??遂即皇帝位,尊乾隆帝为太上皇帝。此后,乾隆帝仍操纵朝政。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帝死,政归。

大贪官和?为什么能够贪污那么多钱?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去。嘉庆帝亲政伊始,便宣布和?的20条罪状,将其赐死,并查抄其家产。尽管人人都知道和?的豪富,但抄家的结果,还是让人瞠目。据说他的田产有8000多顷,当铺75处?6?银号42处,古玩铺13处,花园楼台106处,另外还有大量金银珠宝、衣饰器皿、稀世古董,折合白银大约有8亿多两,相当于和?当权20年中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真是一点都不过分。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他为什么能聚敛这样多的财富?

和?原名善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3岁丧母,10岁丧父,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幼年孤苦零丁,生活充满着坎坷与不幸,因此他做事勤勉,读书刻苦。18岁那年,官居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看中了他,将自己唯一的孙女嫁给了他。和?时来运转,摆脱了早年的贫寒。20岁时,他承袭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以官学生任銮仪卫侍卫,有了接近乾隆帝的机会,洞悉人情世故的和?也就有了施展才干的舞台。

只过了两年,和?便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随即充任经常随皇帝出巡的粘杆处侍卫。有一天,乾隆皇帝突然下令出宫巡视,侍卫们慌乱中怎么也找不到仪仗队用的黄盖。乾隆帝大为恼火,大声斥问侍卫官员。侍卫们面面相觑,没一个敢回答。这时,一位青年侍卫走上前去,从容不迫,应答自如。这人便是和?。乾隆帝抬头一看。眼前的青年眉目清秀,温文尔雅。且言辞得体,处乱不惊,心里暗自高兴。他问了和?的名字和家庭境况,让他做了御前侍卫。

据说和?为官之初,倒也清廉,还曾经以清官自诩。但是逢迎拍马、纳贿行贿是升官道路上的通行证,和?也深谙此道。他摸透了乾隆帝晚年志得意满、爱听谀言、以明君自居的心理,每日里尽是挑些乾隆帝爱听的话说,整天琢磨着怎么样敛财送给他。再加上他工于心计,做事干练,善于驾驭下属,所以不久,便受到乾隆帝宠信,成为心腹大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升任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没过多久,又升任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后来,他的儿子丰绅殷德成为乾隆帝女儿和孝公主的额驸,他的弟弟和琳当上了四川总督,一门显赫,势倾朝野。

和?博学多才,文武皆通,懂得用兵之道,通满汉文字,对蒙文、藏文也略知文意,喜好书法,在诗词方面也能与乾隆帝相应对。在乾隆皇帝看来,这样有学问、会说话、能干事的人,实在不可多得,和?便成了乾隆帝晚年须臾不可离开的人物。当然,像和?这样有能力的人比比皆是,但像和?那样位极人臣,在皇帝面前,却比一般宦官还恭顺的人,实不多见。据说为了讨好乾隆帝,他亲自给太后抬轿子。有一次乾隆帝忽然咳了口痰,没等侍应宦官捧上痰盂,和?便马上伸出双手,把痰接在了手里。

和?身兼多职,掌有用人、理财、施刑、“抚夷”大权,朝中官员,争相依附。他广受贿赂,公开勒索;暗中贪污,明里掠夺。内自朝廷大员,外到督抚司道,不向和?纳银献宝,就无法接近皇帝,无法升官。地方官员向皇帝进献贡品,也都要经过和砷之手。他把最精致的留下来,剩下的再送到宫中。乾隆帝一味听信和?,根本不去查问。大臣们都知道和坤的威势,所以不仅没人告发他,反而是竞相效仿。从此以后,和?贪污受贿变得肆无忌惮,大臣们亦步亦趋,弄得朝野上下,贪污成风,贿赂公行。

和?不失时机地索贿受贿,更善于寻找机会敛财聚财。乾隆帝搞八十大寿庆典,和?以为是个敛财的好机会,于是向乾隆帝奏道,这庆典不用动用国库和皇家一分一文,我自有办法操持。乾隆帝当然高兴,让和?全权办理。和?下令王公大臣按俸禄多少捐献,地方官员从养廉银中拿出四分之一上交,商人也须捐献银两。这些银钱统算起来,可是个天文数字。最后和?拿出一半多点为乾隆帝办了寿诞庆典,其余的全归自己所有。

乾隆帝当了六十年皇帝,便把帝位传给了嘉庆帝。嘉庆帝忌恨和?在乾隆帝面前得宠,对和?受贿敛财的事情,更是一清二楚。看着和?富比皇家的财产,他实在眼红得很。嘉庆帝表面上不露声色,私下里却下定决心除掉和?。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驾崩,嘉庆帝马上处死了和?,并查抄了他的家产。嘉庆帝把小部分财宝赏赐给亲信官员,其余统统收归己有。

解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恨,得到了和?的大部分财产,又落了个惩治贪污的美名,可谓是一石三鸟,嘉庆帝自然得意之极。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内禅

乾隆帝25岁即位的时候,曾焚香告天,若得在位60年,当传位给嗣子,不敢上同于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有零的年数。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乃召集王公大臣于勤政殿,宣布要了此夙愿,同时取出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所藏立储密缄,宣示以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后改名?玫)为太子。同时决定明年传位给太子,改元“嘉庆”。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在太和殿举行内禅大典,亲授太子御玺。??遂即皇帝位,尊乾隆帝为太上皇帝。此后,乾隆帝仍操纵朝政。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帝死,政归。

用不正当手段送钱给对方属什么行为,用个词语来解释

【成语】:贿赂公行

【拼音】:huìlùgōngxíng

【解释】:贿赂:因请托而私赠财物;公行:公开做。指公开行贿受赂zd。

【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货贿公行,惩劝不明。”《北史·柳彧传》:“前在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示例】:言路阻而宵人得志,径窦开而~。★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近义词】:贿赂并行

【反内义词】: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公开行贿受贿

(贿赂公行,容贿赂公行)

谓公开行贿受贿。

《陈书·皇后传·后主张贵妃》:“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矣。”

宋刘斧《青琐高议·王寂传》:“子贿赂公行,反覆曲直,民受其弊。”

《清史稿·于敏中传》:“取阅《严嵩传》,见其贿赂公行,生死予夺,潜窃威柄,实为前明奸佞之尤。”

中国历史上的贪官

1.清朝第一贪和珅,富可敌国

2.秦朝郎中令赵高

3.西汉武帝时期丞相田蚡

4.唐朝唐玄宗后期宰相李林甫、杨国忠

5.北宋宋徽宗太师蔡京

6.南宋权臣秦桧、贾似道

7.明朝中期大贪官严嵩父子等等

历史上九大“著名”贪官:犹以和珅所贪数额最大

★梁冀(?—159),东汉外戚,顺帝时任大将军,专断朝政近20年。聚敛财富,大肆搜刮,并向求官者收取贿赂。建私家林苑,方圆近千里。桓帝治其罪,被迫自杀。其家产没收变卖合30余万万,相当于东汉政府一年租税收入之半。

http://baike.baidu.com/view/54329.htm

★杨国忠(?—756),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玄宗时任吏部尚书。因其妹杨贵妃有宠而权倾中外。结党营私,贿赂公行,选任官吏均于私第暗定。安禄山以“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随玄宗奔蜀时,被士兵杀死。

http://baike.baidu.com/view/21937.htm

★朱勔(1075—1126),北宋苏州(今属江苏)人。因献媚蔡京、童贯而得官。投徽宗所好,以承办“花石纲”为名,捞取钱财,以至家藏甚富,置田30万亩。凡谄事之人即得官,不附己者则罢去,时称“东南小朝廷”。钦宗继位,被罢官处死。

http://baike.baidu.com/view/418896.htm

★陈自强,南宋宁宗时做到了右丞相,他依仗着曾经做过实权人物韩侂胄启蒙老师的资历,贪赃枉法,什么事都干。凡是求官的人,他都派人谈好价钱,一切办妥后再“光明正大”地授官。地方官送公文到京城,封函上一定要注明“某物多少一起献上”。凡是没写的,就根本不打开。后来,韩侂胄北伐失败失去了权势,陈自强失去了靠山,又因谎报军情被朝廷罢免,最终死于流放地。

百度百科没有介绍

★刘观,雄县人,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十分残酷,贪污60两银子的官员就要被剥皮,在皮囊里填草后放在衙门公座旁以警诫继任者。此法在当时收到一定效果。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贪污已成了风气。到了明宣宗时,最大的贪污犯竟是经历了四代皇帝、资历高深的最高司法官左都御史刘观。刘观执法犯法,大肆贪污受贿。在他影响下,御史们个个贪婪无比。宣德三年六月罢朝后,宣宗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询问,现在朝廷里哪个官员最腐败?杨荣毫不犹豫地说是刘观。宣宗立即下诏,命刘观巡视河道,实际上把他调离了御史位置。嗅觉灵敏的御史们立即闻风而动,纷纷弹劾刘观及其子刘辐。宣宗大怒之下准备处死刘观父子,后在杨士奇等人的一再求情下,改贬二人到辽东戍边。刘观最后死在辽东。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036.htm

★王振(?—1449),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永乐时入官为宦官。英宗时因受宠而擅权,成为明代宦官专权之始。大兴土木,广收贿赂,操纵官吏选拔、升迁。土木之变,策动英宗亲征,于土木堡兵败,为乱军所杀。

http://baike.baidu.com/view/95001.htm

★严嵩(1480—1565),明江西分宜人,弘治年间进士,嘉靖时任内阁首辅。与其子严世蕃狼狈为奸,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祸国殃民。后被弹劾罢官,抄其家所得金银、珍宝、字画,数以百万计。

http://baike.baidu.com/view/28663.htm

★噶礼(?—1714),清满洲正红旗人,由荫生任吏部主事,后升任两江总督。搜刮民财,广收贿赂,在江南有贪婪之名。康熙五十一年,因江南科场案发,事涉受贿被革职。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3543.htm

★和珅(1750—1799),清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因办事干练,深得乾隆皇帝信赖,倚为腹心,任军机大臣20多年。专擅弄权,控制官员升迁,大肆贪污。嘉庆四年(1799)定其20大罪状,赐死。查没金银、珍宝极多,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

中国近代十大荒唐贪官

历史上十大“著名”贪官:犹以和珅所贪数额最大

赵高,原籍赵国,是赵国王族远支族属。后来赵高之父犯了罪,被判处宫刑,赵高弟兄数人也一律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做了奴隶。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精通刑狱法令,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兼行符玺令,成了掌管皇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一方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几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薄弱。赵高入秦宫20多年,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终得报应。他通过发动两次宫廷政变,陷害了无数无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梁冀(?—159),东汉外戚,顺帝时任大将军,专断朝政近20年。聚敛财富,大肆搜刮,并向求官者收取贿赂。建私家林苑,方圆近千里。桓帝治其罪,被迫自杀。其家产没收变卖合30余万万,相当于东汉政府一年租税收入之半。

杨国忠(?—756),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玄宗时任吏部尚书。因其妹杨贵妃有宠而权倾中外。结党营私,贿赂公行,选任官吏均于私第暗定。安禄山以“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随玄宗奔蜀时,被士兵杀死。

朱勔(1075—1126),北宋苏州(今属江苏)人。因献媚蔡京、童贯而得官。投徽宗所好,以承办“花石纲”为名,捞取钱财,以至家藏甚富,置田30万亩。凡谄事之人即得官,不附己者则罢去,时称“东南小朝廷”。钦宗继位,被罢官处死。

陈自强,南宋宁宗时做到了右丞相,他依仗着曾经做过实权人物韩侂胄启蒙老师的资历,贪赃枉法,什么事都干。凡是求官的人,他都派人谈好价钱,一切办妥后再“光明正大”地授官。地方官送公文到京城,封函上一定要注明“某物多少一起献上”。凡是没写的,就根本不打开。后来,韩侂胄北伐失败失去了权势,陈自强失去了靠山,又因谎报军情被朝廷罢免,最终死于流放地。

刘观,雄县人,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十分残酷,贪污60两银子的官员就要被剥皮,在皮囊里填草后放在衙门公座旁以警诫继任者。此法在当时收到一定效果。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贪污已成了风气。到了明宣宗时,最大的贪污犯竟是经历了四代皇帝、资历高深的最高司法官左都御史刘观。刘观执法犯法,大肆贪污受贿。在他影响下,御史们个个贪婪无比。宣德三年六月罢朝后,宣宗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询问,现在朝廷里哪个官员最腐败?杨荣毫不犹豫地说是刘观。宣宗立即下诏,命刘观巡视河道,实际上把他调离了御史位置。嗅觉灵敏的御史们立即闻风而动,纷纷弹劾刘观及其子刘辐。宣宗大怒之下准备处死刘观父子,后在杨士奇等人的一再求情下,改贬二人到辽东戍边。刘观最后死在辽东。

王振(?—1449),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永乐时入官为宦官。英宗时因受宠而擅权,成为明代宦官专权之始。大兴土木,广收贿赂,操纵官吏选拔、升迁。土木之变,策动英宗亲征,于土木堡兵败,为乱军所杀。

严嵩(1480—1565),明江西分宜人,弘治年间进士,嘉靖时任内阁首辅。与其子严世蕃狼狈为奸,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祸国殃民。后被弹劾罢官,抄其家所得金银、珍宝、字画,数以百万计。

噶礼(?—1714),清满洲正红旗人,由荫生任吏部主事,后升任两江总督。搜刮民财,广收贿赂,在江南有贪婪之名。康熙五十一年,因江南科场案发,事涉受贿被革职。

和珅(1750—1799),清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因办事干练,深得乾隆皇帝信赖,倚为腹心,任军机大臣20多年。专擅弄权,控制官员升迁,大肆贪污。嘉庆四年(1799)定其20大罪状,赐死。查没金银、珍宝极多,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贿赂公行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