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强弩之末的意思及解释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出处?

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道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版,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权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强弩之末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箭,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起作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安国是西汉时梁王刘武的中大夫。后来触犯国法。本来应该杀头,可考虑到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有功,就革职为民。他就一直在家闲居。

直到汉武帝做了皇帝,知道韩安国很有才能,便起用他担任北地都尉的职务,不久又升迁为大司农。

后来,由于韩安国平定战乱有功,汉武帝又让他作了御史大夫。这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而交战,时而议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来议和,武帝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来讨论这件事。

大臣中有个叫王恢的,过去曾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相当了解,他认为凭汉朝的军事实力,一定能扫平匈奴,因此他反对和匈奴议和;而且建议汉武帝立即采取行动,发兵到边疆去征伐匈奴。

在场的官员听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韩安国站出来大声反对说:“现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壮大,而且又神出鬼没,流窜不定,如果我们要出兵千里去围剿他,那不但很难成功而且人马到那就疲惫不堪,会给匈奴以逸待劳、得以致胜的机会。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飞行到最后没有力量的时候,连最薄的绸缎也无法穿破;狂风的尾巴,连很轻的羽毛也无法吹动一样。这并不是因为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因为到了最后,力量哀竭,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我们现在如果发兵征讨匈奴,实在是不智之举。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们缔约谈和。”

大家都觉得他的见解很有道理,汉武帝便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同意和匈奴议和。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就此冰消瓦解。

强弩之末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强弩所发的弓箭已达射程的最远处,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

读音:qiángnǔzhīmò。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西汉·司zd马迁《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

译文:强弩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而且臣听说,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

示例:敌人气势衰竭,看来已是强弩之末,我军胜利在望。

扩展资料

反义词

所向披靡

读音:suǒxiàngpīmǐ

释义: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内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译文: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容,汉军都溃败逃散。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渡江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迅速解放了中国大陆。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强弩之末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