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不仁之器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不仁之器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器字

〔器小易盈〕原指酒量小。比喻才能小,容易自满。

〔器满将覆zd〕见“器满则覆”。

〔器满则覆〕亦作“器满将覆”。容器满溢,则将倾覆。比喻事物发展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向相反方...

〔器宇不凡〕器宇:指仪表,气度。不凡:不版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风度很不平常。

〔器鼠难投〕器:用具。躲在器物旁边的老鼠难以捕捉。比喻坏人有了庇护就难以惩治

〔器二不匮〕比喻东西有储备,就不怕短缺。

〔器满意得〕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貌。

〔器宇轩昂〕轩昂:权精神饱满。形容人精神饱满,风度不凡。

开动机器、copy

临邛涤器、

器满则倾、

十八般兵器、

薰莸不同器、

冰炭不同器、

熏莸不同器、

一十八般兵器、

玉不琢,不成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投鼠忌器、

大器晚成、

瑚琏之器、百

藏器待时、

器小易盈、

上根大器、

薰莸同器、

积厚成器、

器二不匮、

怀才抱器、

凡偶近器、

清庙之度器、

不器之器、

社稷之器、

琢玉成器、

廊庙之器、

量能授器、

不赀之器、

不仁之器、

器宇非凡、

随才器使、

将相之器、

熏莸异器、

布被瓦器、

器满将覆、

瓦器蚌盘、

宥坐之器、

亡国之器、

薰莸异器、

东园秘器

大器晚成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百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度。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发音版]:dàqìwǎnchéng

[出处]:《老子》:“大器晚成;权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器的成语:投鼠忌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器晚成、量能授器、琢玉成器、清庙之复器、薰莸异器、藏器待时、怀才抱器、不器之器、布被瓦器、十八般兵器、东园秘器、器制满将覆、一十八般兵器、薰莸同器、社稷之器、不赀之器、器二不匮、将相之器zhidao、亡国之器、临邛涤器、瓦器蚌盘、熏莸不同器、凡偶近器、随才器使、器宇非凡、器小易盈

仁的词语

同仁一视同仁仁慈仁爱当仁不让求仁得仁仁义麻木不仁见仁见智瞳仁仁者见仁,智者见...为富不仁智者见智,仁者见...杀身成仁志士仁人仁者仁德仁和仁厚仁人志士仁泽仁义道德仁兄仁至义尽亲仁善邻成仁仁人不仁取义成仁仁智观过知仁仁风仁丹胡履仁蹈义智仁勇仁道成仁取义仁心仁宇安仁仁惠里仁怀仁敦仁仁君仁笃宽仁淳仁伯仁居仁由义鸿仁仁里辅仁仁贤仁政仁瑞仁恕三仁仁寿深仁厚泽仁术妇人之仁杏仁槌仁提义仁心仁术仁信贤仁仁羿假仁假义仁人君子依仁麻痹不仁至仁友仁仁谨仁声仁明归仁仁孝仁方仁宥仁誉修仁仁恩仁矜积仁仁朴仁言利博体仁积德累仁宽仁大度苡仁仁圣亲仁仁智乐能仁仁谊仁强仁民爱物温仁笃仁仁善为仁不富潘仁仁弟当仁仁丹仁良隆仁仁让仁策仁仁仁智殿仁皇强仁仁妻不仁不义仁悌谦仁含仁怀义仁德堂仁庙慈仁仁勇眼仁仁柔仁兽色仁行违仁宾仁言仁义君子贼仁仁气仁弱仁同一视仁鸟沐仁浴义仁智居仁王仁化仁育履仁蔼然仁者周仁冈仁波齐峰纯仁蹈仁履义果仁见智见仁仁董仁公仁体仁事法外施仁李仁堂仁子仁洽仁祠仁者能仁咏仁仁言利溥仁士梅仁仁寿宫仁民垂仁仁参仁频仁境上仁仁懦迈仁仁隐效仁大仁大义仁决仁寿镜大仁仁姑仁闻皇仁仁丹胡须仁义之师虾仁贞仁戴仁仁乌义浆仁粟仁人义士松仁仁草仁心仁闻仁浆义粟施仁布德止戈兴仁儿女仁仁鄙仁诲养仁仁恤

仁的词语已有,以下是“仁”的所有成语:

【蔼然仁者】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不仁不义】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不仁起富】怀着坏心肠创立富业。指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地图谋发家致富。

【不仁之器】不仁:残暴,残忍;器:兵器。指用以杀人的武器。

【残暴不仁】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残虐不仁】残:凶狠;虐:残暴。凶恶暴虐,不讲仁义。

【残忍不仁】残忍:凶暴;仁:仁爱。凶恶暴虐不讲仁义。

【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槌仁提义】槌:敲击,拍打;提:举出。抛弃仁义。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大仁大义】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大仁大勇】形容为人仁义且勇敢。

【蹈仁履义】遵循仁义之道。

【妇人之仁】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法外施仁】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奉扬仁风】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含仁怀义】指有仁义之德。

【积德累仁】积累功德与仁义。

【君仁臣直】仁:仁义;直:正直。君主仁爱,臣下才能直言相谏。

【假仁假意】伪装仁慈,其实内心奸恶。

【假仁假义】伪装仁慈善良。

【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渐仁摩义】渐:浸润;摩:磨砺。用仁义感化教育百姓。

【绝仁弃义】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居仁由义】由:遵循。用心于仁爱,行事循义理。

【假仁纵敌】假:假装;纵:放任。假施仁义,放纵敌人。后指姑息养奸,酿成祸患。

【见智见仁】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宽仁大度】大度:气量大,能容人。为人宽厚,心胸豁达。

【麻痹不仁】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麻痹不仁】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

【麻木不仁】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没仁没义】没有一点仁义。

【沐仁浴义】指受仁义的熏陶。

【狼戾不仁】狼戾:贪婪、凶狠;不仁:暴虐不人道。形容凶狠残暴,没有人性。

【履仁蹈义】履、蹈:执行。指实行仁义之道。

【内仁外义】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

【谦恭仁厚】指态度谦逊恭谨,为人忠诚老实。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亲仁善邻】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

【求生害仁】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仁浆义粟】指施舍给人的钱米。

【仁民爱物】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仁柔寡断】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仁人义士】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仁同一视】犹言一视同仁。

【仁心仁术】心地仁慈,医术高明。

【仁心仁闻】闻:出名,有声望。有仁慈的心肠,有仁爱的声誉。

【仁义道德】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仁义君子】原指好心肠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仁言利博】博:多,广。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

【仁言利溥】指有德行的人说的话益处很大。

【仁义礼智】仁:仁爱;义:忠义;礼:礼仪;智:见识。遵守仁爱、忠信、礼仪并勤学以增见识等伦理规范。是儒家的伦理思想。

【仁义之兵】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仁者必寿】寿:长寿。仁德的人一定会长寿。

【仁者不杀】杀:杀生。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万物而不杀生。

【仁者能仁】旧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仁者乐山】具有仁义之心的人安于义理,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象山一样稳固不动。

【尸鸠之仁】尸鸠:即布谷鸟,传说它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公平对待臣民。

【施仁布德】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

【施仁布恩】给人以仁德和恩惠。

【施仁布泽】给人以仁德和恩惠。

【深仁厚泽】指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舍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宋襄之仁】仁:仁慈。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同仁一视】同仁:同样的亲切。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为富不仁】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为仁不富】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参见“为富不仁”。

【为仁由己】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表示做好事全凭自己作出决定。

【刑仁讲让】以仁爱为典型,讲求礼让。

【煦仁孑义】煦:温和;孑:单独。指小仁小义。

【修仁行义】修:培养;行:推行。建立爱民的仁政,推行正义的的措施。

【煦煦为仁】煦煦:和悦、惠爱的样子。形容妇人之仁。

【义浆仁粟】旧指施舍贫民的食物。

【以仁为本】仁:仁爱;本:根本。以仁爱为治理国家的根本。

【依仁游艺】旧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以“仁”为依据,用六艺之教陶冶身心。泛指从事道德修养和技艺的锻炼。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一视之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至仁无亲】至仁:最大的仁德。道德修养高的人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差别。

【至仁忘仁】至仁:最大的仁德。极有仁德的人反而不必常常想着仁。比喻事物达到了顶点,反而不需要它存在了。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知水仁山】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宅心仁厚】宅心:居心。指人忠心而厚道。

【仗义行仁】注重义气,施行仁德。

【伯仁由我而死】伯仁:晋周颙的字。表示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交易不成仁义在】交易:做生意;仁义:仁爱和正义。生意虽没有做成,但感情和义气还是存在的。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直:正直;不仁:不讲道义。不要相信表面上的正直,要防备别人心存不良。

【买卖不成仁义在】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直:公正,正直。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

【你不仁,我不义】你不讲仁义道德,我也就不道义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喜爱山,仁义的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仁慈仁爱仁义仁者见仁,智者见仁仁者仁德仁厚仁和仁人copy志士仁泽仁义道德仁至义尽仁兄仁人仁智仁丹胡仁风仁道仁宇仁心仁惠仁君仁笃仁里仁贤仁政仁恕仁瑞仁寿仁术仁信仁羿仁人君子仁心仁术仁谨仁声仁明仁孝仁方仁宥仁矜仁誉百仁朴仁恩仁言利博仁智乐仁圣仁谊度仁善仁民爱物仁强仁丹仁良仁弟仁让仁仁仁智殿仁策仁皇仁悌仁妻仁德堂仁勇仁柔仁兽仁庙仁宾仁言仁义君子仁气仁智居仁弱仁化仁王仁同一视仁鸟仁育知仁董仁公仁子仁体仁洽仁祠仁事仁言利溥仁者能仁仁民仁士仁参仁频仁境仁寿宫仁懦仁隐仁寿镜仁决仁姑仁闻仁丹胡须仁义之师仁乌仁人义士仁心仁闻仁草仁浆义粟仁诲仁果仁鄙仁恤仁恻仁悯仁佛阁仁寿节道仁柔寡断仁形仁义之兵仁寿木

不x之x的四字词语

不x之x的四字词语:

不速之客、不解之缘、不羁之才、不祥之兆、不刊之论百、不义之财、

不情之请、不白之冤、不赀之禄、不度急之务、不羁之民、不拔之策、

不测之忧、不测之诛、不二之老、不测之险、不世之略、不测之渊、

不讳之门、不治之症、不终之药、不费之惠、不奈之何、不次之迁、

不次之图、不便之处、不祧之祖、不易之分、不器之器、不讳之朝、

不让之责、不问赀之躯、不訾之答器、不虞之隙、不迁之庙、不世之仇、

不竭之府、不噎之鸟、不测之罪、不祥之征、不变之法、不存之地、

不赀之损、不易之地、不请之友、不拔之柱、不情之誉、不世之材、

不腆之酒、不请之法、不倾之地、不正之专风、不教之教、不仁之器、

不法之徒、不惑之年、不祥之木、不食之地、不占之书、不根之论

不逞之徒、不宾之士、不解之仇、不讳之属路、不系之舟、不虞之事、

不赀之器、不臣之心、不时之需、不讳之变、不此之图、不实之词、

不腆之仪、不测之智、不舞之鹤、不及之法

仁成语有哪些成语

仁成语有哪些成语:

一视同仁、

当仁不让、

仁人志士、

麻木不仁、

仁至义尽、

为富不仁、

杀身成仁、z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心仁术、

大仁大义、

不仁不义、

妇人之仁、

仁义道德、

修仁行义版、

仁者乐山、

求仁得仁、

槌仁提义、

渐仁摩义、

残暴不仁、

止戈兴仁、

仁者不杀、

宅心仁厚、

假仁假义、

志士仁人、

残虐不仁、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含仁怀义、

居仁由义、

仁礼存心、

施仁布恩、

亲仁善邻、

假仁纵敌、

不仁起富、

内仁外义、

见仁见智、

沐仁浴义、

渐仁摩谊、

发政施仁、

仁者必寿、

蹈仁履义、

宋襄之仁、

求生害仁、

取义成仁、

残忍不仁、

仁浆义粟、

观过知仁、

仁人义士、

不仁之器、

至仁无亲、

蔼然仁者、

绝仁弃义、

深仁厚泽、权

仁者能仁

仁民爱物、

施仁布泽、

仁言利博

如何理解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我是这知样理解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君子不是凡夫俗子,君子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道方面才干,君子不是某种器物。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君子不仁”应该是“”圣人不仁“的误写。

”圣人不仁“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版如守中。”

意思为: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权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仁,仁德。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进而造成儒家创始人孔子,将致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为了自身的毕生追求。

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论语·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

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孔子反复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

首先在大的方面,如治国安邦。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在这里,是作为治国的一个基本要素来提出的。

礼乐于小处看,则在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陶冶人的境界、情操,使人眼界豁达、心胸开朗,同时也知道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知道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因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在孔子的设想中,无疑是能够使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又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应该说,也确实是颇有道理的。譬如虽然读书虽有可能让人变的更加精明、赋予机谋,但总的来说,还更主要还是使人更加知礼,重仁义道德、温文尔雅、谦恭礼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八佾,百度百科-礼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特别说明:”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

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心理。

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省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

扩展资料:

礼乐(礼节和音乐)

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的本质精神。

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复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特别说明:”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制而是礼乐!

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百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度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对孔知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心理。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道省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百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度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解读]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内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容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论语·八佾(yì)》原文及译文:

3.1【原文】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yì):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③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不合礼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3.2【原文】

三家①者以《雍》②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注释】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3.3【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礼仪的根本,孔子回答:”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一般的礼节

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俭朴;就治办丧事来说,与其仪式上办理得很妥善,

不如内心悲痛,哀悼死者。”?

3.5【原文】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③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3.6【原文】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③女:同“汝”,你。

④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⑤林放:鲁国人。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3.7【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3.8【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3.9【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②徵:证明。

③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④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3.10【原文】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注释】

①禘: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3.11【原文】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注释】

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②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3.12【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3·13【原文】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3.14【原文】

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①监:同“鉴”,借鉴的意思。

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③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文化礼制。”

3.15【原文】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②鄹(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3.16【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注释】

①皮: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

②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规矩。”

3.17【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①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②饩(xì)羊:祭祀用的活羊。

③爱:爱惜的意思。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3.18【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3·19【原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3.20【原文】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3.21【原文】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地神的庙也称社。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③战栗:恐惧,发抖。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3.22【原文】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③摄:兼任。

④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⑤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3.24【原文】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

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3.25【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②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③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

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3.26【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不仁之器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