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本支百世的意思及解释
词语什么什么子孙
【抱子弄孙】:弄:逗弄。意谓抱弄子孙,zhidao安享快乐。
【本支百世】: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本枝百世】: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不绝如线】:原作“不绝若线”。①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②形容子回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不肖子孙】: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答业的子孙或晚辈。
【不孝之子】:不孝顺的子孙。
“一本书”和“一册书”的区别是什么?
排除这两个词的其他意义,仅从“本”与“册"的量词词性来看,区别不大。"册"是表示一本书的量词;而"本"是表示一册书的量词。如:"人手一册“与”人手一本“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从词源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一、两词的区别
1.”册“是由本义引申为量词的。甲骨文”册“本义就是指用皮绳串起来的竹简(书);而”本“是由引申义“固有的、原有的、本来的”的引申义“旧本、版本、抄本”再引申为量词的。
2.“册”作为现代汉语的量词有一套丛书不同内容的排序本的含义。如汉语大字典共八个分册,第一分册、第二分册……,或者第一册、第二册……,或上册、下册,不能说第一分本、第一本或上本,因为现代汉语“本”只有数量概念,没有排序或次第概念。
3.古代简册典籍是没有“本”的概念,但却有“册”的概念。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不过这里的“册”主要指书简。古代书简以“卷”为量词。
4.“本”最早作为量词是用于草木的。因为“本”的本义就是草木的根或干。与书籍有关的概念大概在纸张发明后用于书籍典章后才于汉代开始使用。大概在元代可以用于戏曲的的量词。如头本《西厢记》,上本《桃花扇》。
二、词义解析
(一)册
【汉字】册
【汉语拼音】cè
【汉语注音】ㄘㄜˋ
【基本字义】
1.古代称编串好的竹简,现在指装潢好的纸本子:纪念~。花名~。画~。
2.量词,指书籍:一~书。
3.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书或封爵的诏书:~文(文体名,为册命、册书等诰命文字的一种。简称“册”)。~命。~封。
【详细字义】
1..〈名词〉
(1)(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
(2)同本义[book]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说文》
(3)经传多以策为之,字俗作筴
史乃册祝。——《书·金滕》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王命作册。——《书·洛诰》
有册有典。——《书·多士》
(4)又如:名册;画册;纪念册;册书(史籍,史书)
(5)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现在指装订好的纸本子[volume]。如:册籍(名册);册历(亦作“历册”。账本)
(6)特指皇帝的诏书[imperialedict]
祝册自京师至。——韩愈《南海神庙碑》
(7)又如:册文(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袛的文书);册书(古时君王施于臣下的文书。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十一种)
词性变化
2.〈动词〉
(1)册封,封爵[grantinaimperialedict]
册太子则授玺绶。——《新唐书·百官至》
(2)又如:册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册正(把妾扶为正室)
3.〈量词〉
(1)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copy]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又如:人手一册;这套书共印十万册
(二)本
【汉字】本
【汉语拼音】běn
【汉字注音】ㄅㄣˇ
【基本字义】
1.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
2.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
3.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
4.中心的,主要的:~部。~体。
5.原来:~来。~领。
6.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详细字义】
1.〈名词〉
(1)(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同本义[rootofaplant]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本宗族[patriarchalclan]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事物的根基或主体[foundation;basis;origin]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母金,本钱[capital;principal]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古代指农业生产[agriculture]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贾谊《论积贮疏》
(13)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底本[acopyfortherecordorforreproduction;mastercopy]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奏章[memorialtoan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书册,本子[book]。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baseon;inaccordingto]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2.〈形容词〉
(1)原来的;本来的[native;original]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基础的,基本的[basic;fundamental]。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3.〈动词〉
(1)执掌,统辖[presideover;hold]。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推究,推原[examine;study]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4.〈代词〉
(1)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own;itself]
本姓曹。——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2)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现今的[current;this;present]。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这,那[this]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沈括《梦溪笔谈》
(5)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5.〈量词〉
(1)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又如:二十本葱
6.〈副词〉
原先,本来[originally;atfirst]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本
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楍,古文。布忖切〖注〗徐锴曰:“一,记其处也。本末朱皆同义。”〖注〗、,亦古文本。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木下曰本。从木。从丅。此篆各本作本。解云从木,一在其下。今依六书故所引唐本正。本末皆於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丄。一从木丅。而意卽在是。全书如此者多矣。一记其处之说。非物形也。大雅以本奏为奔走。假借也。布忖切。十三部。
一本书就是一本书.如果这书分册了,一般来说册是指把一本书分开,分为几册~一册书是好几本书的合订本。
《诛仙》作者:萧鼎
内容就不在介绍了,在两全原创区混的人不知道这部书的应该不多。作者对男主角的爱情描写十分到位。现在剧情发展的是扑朔迷离。碧瑶已经死了好一阵子还没活过来,而且又出现了新的敌人。作者把坑越挖越深了。小凡的爱情究竟如何取舍?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碧瑶。
《鬼吹灯》作者:本物天下霸唱
盗墓者的经历。作者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就是这样一个系列形式的文字冒险故事,三位当代“摸金校尉”(盗墓贼),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搏,寻找那些失落在大地上的一处处龙楼宝殿,沙漠、雪山、森林、峡谷、急流、草原、鲜为人知的神秘动植物。
危机四伏的陷阱,步步惊心,环环紧扣,超越极限与想象力的挑战,在离奇诡异的地下世界中,揭开一层层远古的神秘面纱,故事由一本主人公家中传下来的秘书残卷为引,纵横天下千里寻龙。
历尽艰难险阻,毕竟那些龙形虎藏、揭天拔地、倒海翻江的举动,都迥异庸俗,昆仑山大冰川下的九层妖楼,中蒙边境野人沟中的关东军秘密要塞,消失在塔克拉玛干黑沙漠中的精绝古城,神山无底洞中的尸香魔芋花,云南丛林中的虫谷妖棺。
西藏喀喇昆仑山中的古格王朝无头洞,陕西的龙岭迷窟,目前正在连载中的是最终卷,无头洞遗迹,冰封的邪神迷宫之卷。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意思是: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的意思是: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出处:《诗经·大雅·文王》——西周·周公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的出处:《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
《诗经·大雅·文王》原文: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二十四诗品》原文: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诗经·大雅·文王》译文:
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二十四诗品》译文: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扩展资料
《大雅·文王》是《诗经·大雅》的首篇,是一首政治诗,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朱熹认为此诗创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旦。
全诗七章,每章八句。通篇用“赋”的手法,歌颂周文王受命于天建立周邦的功绩,叙述商周兴亡隆替的道理,告诫勉励周成王及后世君王应顺应天命施行德政,反复叮咛告诫周朝臣子及殷商归周诸臣要顺应天命效忠周朝,情意十分恳切。
此诗章句结构整齐,每章换韵,韵律和谐,成功地运用了连珠顶真的修辞技巧,语句蝉联,诗义贯串,宛如一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纤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但上天付与了她新的使命,那就是要求她不断革新。
出处:《诗经·大雅·文王》
原诗: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诗经·大雅·文王》简介:《大雅·文王》是《诗经·大雅》的首篇,是一首政治诗,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朱熹认为此诗创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旦。全诗七章,每章八句。通篇用“赋”的手法,歌颂周文王受命于天建立周邦的功绩,叙述商周兴亡隆替的道理,告诫勉励周成王及后世君王应顺应天命施行德政,反复叮咛告诫周朝臣子及殷商归周诸臣要顺应天命效忠周朝,情意十分恳切。此诗章句结构整齐,每章换韵,韵律和谐,成功地运用了连珠顶真的修辞技巧,语句蝉联,诗义贯串,宛如一体。
创作背景:这篇诗是《诗经·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朱熹《诗集传》据《吕氏春秋·古乐》篇为此诗解题曰:“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这指明此诗创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后世说《诗》,多从此说。余培林《诗经正诂》说:“观诗中文字,恳切叮咛,谆谆告戒,……故其说是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大雅·文王/1846845?fr=aladdin&fromid=11279748&fromtitle=诗经·大雅·文王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