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发扬蹈厉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发扬蹈厉的意思及解释

一枝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啊?

一朵梨花压海棠,指的是"老牛吃嫩草"。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

典故出处: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

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一个"压"道尽无数未说之语!

由此可见,"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老牛吃嫩草"的诗性表述。

扩展资料: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

《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比拟新颖而饶有风趣,可谓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而又生动,从而拥有“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具见阿袁《宋词故事——意中人欲弄花影》)。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他的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词坛丛话》)

陈廷焯又称:“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周邦彦)、白石(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白雨斋词话》)恰当地指出了张先在词史上的地位。

指的是"老牛吃嫩草"。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copy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

拓展资料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

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百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度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指的是问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一个“压”道尽无数未说之语!——由此可见,“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老牛吃嫩草”的诗性表答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朵梨花压海棠

“意气奋发”和“意气风发”哪个属成语?

“意气风发”copy是成语。

释义

意气风发[yì?qì?fēng?fā]:形容精神振奋百,气概豪迈。

出处

三国·魏·曹植《魏德论》:“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

造句

1、度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阔步前进。

2、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意气风发地夺知取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3、建议被大队采纳后,同学们就意气风发地干了道起来。

4、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向21世纪进发。

5、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地迈向新世纪。

“意气风百发”属成语。

读音:意气风发[yìqìfēngfā]

释义:意气:意志和气概;度风发:像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回神振奋,气概豪迈。

出处:三国·魏·曹植《答魏德论》:“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

近义词:英姿飒爽、意气飞扬、发扬蹈厉。

例句:小明勤奋上进,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描写精神的成语有哪些

抖擞精神、斗志昂扬、发扬蹈厉、容光焕发、朝气蓬勃。

一、抖擞精神

释义:振作起精神。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光吞万象从师道,心月孤圆意若何?'师曰:'抖擞精神着。'”

示例:这些时装模特儿,一个个亭亭玉立,抖擞精神,举止神态令人倾倒。

二、斗志昂扬

释义:斗:泛指做事;昂扬:情绪高涨。形容做事的热情很高。

出自: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示例:体育健儿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三、发扬蹈厉

释义:发:奋发;振作;扬:昂扬;蹈:跳、踏;厉:猛烈;有力。形容精神饱满蓬勃;意气风发昂扬。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

示例:建国初期我国人民发扬蹈厉,全心投入社会建设当中。

四、容光焕发

释义:容光:脸上的光彩;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身体健康。面容有神采。形容精神饱满。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母亦喜,为女盥濯,竟妆,容光焕发。”

示例: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一个个容光焕发,排着整齐的队形走向主席台接受检阅。

五、朝气蓬勃

释义: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朝:早上;蓬勃:旺盛的样子)。

出自:李晓明《平原枪声》:“朝气蓬勃的肖家镇一下子变得空虚了,沉静了。”

示例:年轻人应朝气蓬勃地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精神焕发】: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知热烈。

【龙腾虎跃】: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生机盎然】道: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一般比喻花草树木生机盎然。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欣欣向荣】: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内盛。

【生气勃勃】: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精神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兴高采烈】:兴:原容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是发奋图强还是发愤图强?

两个成语都是正确的,是近义词关系。

1、发奋图强?[fāfèntúqiáng]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出处:zhidao《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当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发愤图强?[fāfèntúqiáng]也作发奋图强。意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或进步。也指下定决心力求上进的情况。

出?处: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扩展资料

反义词:

发扬蹈厉?[fāyángdǎolì]原是描写周初《武》乐中的舞蹈动作,手足舞动,踏地猛烈。象征太公望辅佐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多用以形容奋发权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蹈厉:用脚猛烈地踏地。

出处:《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反义词:

自暴自弃?[zìbàozìqì]形容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损害。弃:抛弃,鄙弃。

出处:《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两个都有,互为近义词。

“发奋图强”和“发愤图强”都有“谋求自强”之义。前一个指振作精神,奋力自强;后一个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一个侧重于“振作精神”,一个侧重于“下定决心”,侧重点各不相同。

具体解释如下:发奋图强:振奋精神,努力追求进步。

出处:《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愤图强:意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或进步。也指下定决心力求上进的情况。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一五章:“上下一心,日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发愤图强,又常想着如何为百姓兴利除弊,纵然力量小,颠沛流离,也不可轻视”。

出处: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拓展资料

关于强调要“发奋图强”和“发愤图强”的名言警句: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发奋图强

百度百科-发愤图强

发愤图强

发音:fāfèntúqiáng

解释:发愤图强,意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或进步。也指下定决心力求上进的情况。

出自:老舍《鼓书艺人》十七:“你越是发愤图强,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你得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否则就一事无成。”

出处: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同音词:奋发图强

开头相同:发散 发雕 发放 发蔫 发癣 发信 发塔 发粲 发愤 发楞 发觉 发怒冲冠 发气 发窘 发屋求狸 发剔 发缆 发号施令

结尾相同:突发 升发 多发 拳发 北发 刔发 细不容发 韶发 催发 苔发 短发 朱颜绿发 含齿戴发 披头散发 矢无虚发 做头发 焕发 整装待发

发奋图强

fāfèntúqiáng

〖英释〗riseingreatvigor

〖出处〗《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奋图强一词是错误写法,但在现在许多报纸都有此类写法,均与原成语相悖,易混淆的词应该是“奋发图强”,“发愤图强”的愤是“愤”而不是“奋”,请大家务必注意。

只是许多人在使用传统成语时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反而变了味。就如现在“感同身受”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到处乱用一样。如果要较浅层次探究成语原意和出处,可以参考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

拓展资料:

1、我们要学习古人卧薪尝胆的精神,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2、只有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3、我们应该发愤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4、只要团结一致,发愤图强,我们一定会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5、中华民族羸弱了一个世纪,但现已发愤图强,大搞精神及物质上的建设。

发愤图强与发奋图强的区别:

关键是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发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突出了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振作起来;奋发.“发奋”的词义比“发愤”广,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国家.而“发愤”往往指个人行为.因此,判断“发愤图强”用于个体,“发奋图强”用于群体或个人.具体情况要依据需要和语境来判断.

拓展资料:

发奋图强

fāfèntúqiáng

〖出处〗《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奋图强一词是错误写法,但在现在许多报纸都有此类写法,均与原成语相悖,易混淆的词应该是“奋发图强”,“发愤图强”的愤是“愤”而不是“奋”,请大家务必注意,只是许多人在使用传统成语时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反而变了味。就如现在“感同身受”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到处乱用一样。如果要较浅层次探究成语原意和出处,可以参考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

〖近义词〗发愤图强

〖辨析〗发奋图强和发愤图强,两个都有“谋求自强”之义。前一个指振作精神,奋力自强;后一个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一个侧重于“振作精神”,一个侧重于“下定决心”,侧重点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淆。

苏轼的词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是什么意思?

苏轼的词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意思是: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纵然是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

原文: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翻译: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前半生已在弹指声中过去。

十来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堂前“欧公柳”下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纵然是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作者瞻仰恩师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的感慨;下片写听唱欧阳修词而生感慨,道出对恩师的缅怀之情,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全词以欧阳修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为中心线索,上下片意脉不断,浑然一体。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是对苏轼影响一生至巨的人。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建平山堂。苏轼在作此词之前,已经两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

这是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恩师欧阳修早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因作此词。

关于苏轼第三次到平山堂的时间,亦即此词的创作时间,学界尚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经过扬州;另一说是元丰七年(1084)十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时经过扬州。

整体赏析

此词表达苏轼在扬州平山堂对恩师欧阳修的缅怀之情,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

“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

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

终归一切空无。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就不算什么事了。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出自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zd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内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最后两句是说: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容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发扬蹈厉 gedq什么?

发扬蹈厉[fā来yángdǎol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百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褒义

出处

《礼记·乐记》:“发度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例句

建国初期我问国人民~,全心投入社会建设当中。

近反义答词

近义词

发奋图强发愤图强意气风发

反义词

无精打采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发扬蹈厉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