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江山之恨的意思及解释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恨”你如何理解?
一、恨:
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
作者描写李、杨爱情,竟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这首诗就是通过唐玄宗因贪色而宠幸杨贵妃,从而使国家招致祸乱,也使自己陷于凄凉境地的故事叙写,说明贪色误国误身,要统治者引为鉴戒。
二、解析:
第一部分:从开头起至“不见玉颜空死处。”这一部分写由于唐玄宗贪色,宠幸杨贵妃,荒政、乱政,从而导致安禄山、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的叛乱,给国家、民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不但失去了皇位,而且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和相思之苦。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从开头起至“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一段写由于唐玄宗贪色,宠幸杨贵妃,从而荒政、乱政的经过情况。这一段由于是揭示原因,因此采用了铺陈、衬托等手段来重点加以叙写,以突出主题思想。
第二段:从“渔阳鞭鼓动地来”起至“不见玉颜空死处”。这一段写唐玄宗由于贪色而荒政、乱政、引发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失政悲剧和爱情悲剧的经过情况。这一段的思维和结构顺序是:念色——安史之乱——六军逼迫唐玄宗同意缢死杨贵妃——唐玄宗内心极度痛苦。这一段侧重通过叙述、描写,渲染凄凉的气氛,以抒写出唐玄宗内心极度痛苦的思想感情,并用以和前段的欢愉华贵气氛作鲜明的对比,从而发人深省,使人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突出了主题思想,使人警醒。
第二部分: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起至末尾。这一部分写唐玄宗晚年的凄凉生活和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情况,从而进一步说明唐玄宗酿造的这一杯苦酒是要不断由他自己喝下去的,进一步深化主题,并以此警醒为政者不要贪色,否则就会自食其果。这一部分也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这一段写唐玄宗晚年的凄凉生活和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情况。其写法主要是通过对西宫、南内中人物、景物的描写,来突出唐玄宗凄凉孤寂的心境。就连他日夜思念的杨贵妃也不托给他一个梦,这就更显出其凄凉了。
第二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至末尾。这一段写临邛道士替唐玄宗寻觅杨贵妃魂魄的经过情况,来反衬唐玄宗晚景的凄凉。这一段说明杨贵妃早已过上了自由自在的仙家生活,已把唐玄宗忘记得差不多了。如当道士找上门来时,她才悚散地出来,虽然流了点泪,但说她和唐玄宗已“一别音容两缈茫”和“恩爱绝”了,只有“蓬莱宫中日月长”。最后为了有个交待,才开了一张“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不着边际的空头支票。这一段主要是通过想象、虚构、描写出杨贵妃的仙家生活,并用以和唐明皇晚年的凄凉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说明苦果只能由唐玄宗一人吃,从而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诗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煞尾。“恨”,古意里惋惜、遗憾之意,因此这两句和《史说》的写法一样,应当是作者所作的感情评价,意思是:天地算是长久的了,但也有完结的时候;用贪色误国误身所带来的惋惜、遗憾,看来就没有个断绝的时候啊。这样的结尾既点了题,所以题目就叫《长恨歌》;同时又含蓄蕴藉,能留给读者无限的深思遐想。
不承认《长恨歌》有讽谕意义和力主它是歌颂李、杨坚贞爱情的专家们提出的理由是:一、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二、作者在《与元水书》中曾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绊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垂,仆之所轻。”这其实算不得什么理由。第一,作者明说:“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为什么就不能有讽谕性内容呢?有感于唐明皇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他自己也造成“长恨”,从而“形于叹咏”,不是合情合理吗?作者编入“感伤类”的不少诗,如《过昭君村》、《笑王质夫》等等,就都有讽谕意义,《蚊蟆》甚至以“么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结尾,更与“讽谕诗”没有多少区别。第二,“时之所垂,仆之所轻”的话,是激于他的“意激而言质”的“讽谕诗”被“号为诋评,号为仙谤”而发的,并不能证明他自己真的轻视《长恨歌》。事实上,他倒是颇以《长恨歌》自豪的。就在跟《与元九书》同时写作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里,他一上来便夸《长恨歌》,并把它与《秦中吟》提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大书而特书:“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有人把“风情”理解为“儿女风情”,等同于今天所说的“爱情”,那不合原意。而且,这样的理解,对“白居易《长恨歌》写爱情而自己轻视它”的论点也很不利,因为在这里,诗人分明十分重视它。在这一联诗里,“风情”与“正声”对偶,“风情”指风八之情,“正声”指雅正之声。《毛诗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苟,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这就是“风情”所本。《毛诗序》又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李白《古风》亦云:“大雅久不作,……正声何微茫!”这就是“正声”所本。总之,白居易声明他的“《长恨》有风情”、“《秦吟》近正声”,是和他在《与元九书》里反复强调的“风雅比兴”之说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这也值得怀疑。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当然,这只能说是“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说是“完全”,因为诗人对“长恨”本身的描写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同情,以致客观效果与主观意图不完全一致。
有人指责《长恨歌》在很多地方“背离历史事实”,从而贬低它的地位。不错,《长恨歌》背离历史事实处的确不少。但问题在于:它并非历史著作,而是文学作品。如果不是把它看作历史著作,而是把它看作文学作品,那就不应该简单地指责它背离历史事实,应该考虑它为什么要背离历史事实以完成其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举例说,根据历史记载: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华清宫避寒,第二年正月返回长安。但白居易却把他和杨玉环的活动不分四季,全安排在骊山,如“春寒赐浴华清池”、“七月七日长生殿”等等;而“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则直接引得“渔阳鞭鼓动地来”。这里为什么?有人说:这里为了集中文学描写,是需要集中的嘛。不错,文学作品需要集中,但为什么不集中于长安,却要集中于骊山呢?这显然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关。请看他的《骊宫高》:
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一人出兮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中人之产数百家,不足充君一日费。……君之来兮为一身,君之不来兮为万人。
这是讽谕诗《新乐府》中的诗一首,赞美勤于政事、不到骊山游幸的天子“垂惜人之财力。”既然如此,他把李、杨活动集中于骊山,其讽谕、批判之意,十分明显。
恨:1.唐玄宗情爱误国,引出了政治悲剧——天下大乱,而政治悲剧又导致了李杨爱情不能厮守到老“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代言无闲暇,春从春游来夜专夜”看似喜剧,但君王极度的乐,反衬出无尽的悲与恨。2.主人公之恨,恨不能长相厮守,相伴到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这种恨,而此恨是基于感性而言,是对人性真挚情爱的赞美和惋惜,也就是说作者写了真挚请爱之恨,也写了忧国忧民之自恨。3.前者居于情爱缠绵之恨,后者居于思想理性之恨江山。4.与爱情,孰轻孰重?倘若选择zd了爱情,无异于赢得一个风流皇帝的谈资笑料外加“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选择了江山,便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一生的情爱幸福,在追悔和孤寂中度过余生。当然,历史也容不得他的选择。在一代帝王的身上,爱情作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被权力的需求残酷无情地抹煞。
形容心中充满仇恨的成语
【不百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嚼穿龈血】:形容十度分仇恨。
【贸首之雠】:形容仇恨极深问,乃欲谋取对方的头颅才甘心答。贸,通“牟”。
【没齿之恨】:指铭记终身的仇恨。
【深仇大恨】:深而大的仇恨。
【誓不内两立】: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容。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报仇雪恨】: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杯酒戈矛】:比喻在宴会上引起的仇恨。
【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不记前仇】:指不计较以前的仇恨,任人唯贤。
【不解之仇】:解除不了的仇恨。
【不世之仇】:不世:非凡。指极大的仇恨。
【不同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恩将仇报】: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恩怨分明】: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愤世嫉恶】: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愤世嫉邪】: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公报私仇】:假借公事报私人的仇恨。
【公报私雠】:假借公事报私人的仇恨。同“公报私仇”。
【国恨家仇】:恨:怨恨。国家被侵略和家园被破坏之仇恨。
【怀恨在心】:把怨恨藏在心里。形容对人记下仇恨,以伺机报复。
【江山之恨】:江山:指疆土。指失去疆土的仇恨。
【嚼穿龈血】:形容十分仇恨。
【旧恨新仇】:新仇加旧恨。形容仇恨深。
【掘墓鞭尸】: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刻骨崩心】:指仇恨极深。
【苦大仇深】:形容受尽剥削压迫的苦,有很大的仇恨。
【贸首之雠】:形容仇恨极深,乃欲谋取对方的头颅才甘心。贸,通“牟”。
【没齿之恨】:指铭记终身的仇恨。
【拍手叫好】:拍着手叫好。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拍掌称快】:称:称道。拍着手掌叫痛快。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千仇万恨】:千、万:形容多。指数不清的仇恨。形容仇恨极深。
【切骨之仇】:形容仇恨极深。
【寝皮食肉】:①形容仇恨之深。②借指勇武的行为或精神。
【三怨成府】: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杀父之仇】:旧时指最大的仇恨。
【深仇大恨】:深而大的仇恨。
【深仇积恨】:深而大的仇恨。形容仇恨极深。
【深仇宿怨】:犹深仇大恨。深而大的仇恨。
【深仇重怨】:怨:仇恨。极深极大的仇恨。
【深雠大恨】:深而大的仇恨。同“深仇大恨”。
【誓不两立】: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往日无仇,近日无冤】:往日:过去;近日:现在;仇:仇恨;冤:怨恨。过去没有仇恨现在也没有怨恨。指彼此一向没有冤仇。
【衔悲茹恨】:衔:含。茹:吃。胸中藏有悲痛与仇恨。亦作“衔悲蓄恨”。
【衔悲蓄恨】:衔:含;蓄:积蓄。胸中藏着悲痛和仇恨。
【新仇旧恨】:新仇加旧恨。形容仇恨深。
【凶终隙未】:指交道不永,朋友最终变成仇人。隙,嫌隙,仇恨。
【宿怨深仇】:宿:旧有的;怨:仇恨。极深极大的仇恨。
【雪恨消灾】:雪:洗除。洗雪仇恨,消除灾祸。
【血海深仇】: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血海冤仇】: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睚眦必报】: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眦睚杀人】:眦:眼眶;睚:眼边;睚眦:瞪眼睛发怒,指极小的仇恨。因为小小的事杀了人。
【冤仇可解不可结】:有仇恨的双方应该解除旧仇,不要弓弦不放,继续结仇。常用作规劝之辞。
【冤家宜解不宜结】:有仇恨的双方应该解除旧仇,不要弓弦不放,继续结仇。常用作规劝之辞。
【枕干之雠】:指不共戴天的仇恨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下雪之后天地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由于雪都落到井里面,井看上去是雪地里的一个黑色的窟窿。
出自唐代张打油的一首打油诗百《咏雪》,原诗为: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度上白,白狗身上肿。
译文:
下雪之后天地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由于雪都落到井里面,井看上去是雪地里的一个黑色的窟窿。雪落在黄狗身上,所以黄狗变白了;落在白狗身上,白狗看上去更加臃肿了。
扩展资料:
“张打油”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带着自知家豢养多年的一黄一白两只土狗出去散步,有感于国家人才凋零,万马齐喑之现状,忽然诗兴大发,咄咄书空,吟出了其以孤篇而横绝千古的诗作道:“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自此诗问世,历代模仿者不计其数。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这首《咏雪回》,在后人看来算得上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答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大雪纷飞的时候,把整个江山染成了一片白色,井口那里形成了一个黑窟窿。
这是中唐时代,一位名叫张打油的人所作的一首诗《咏雪》。
原文: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译文:
大雪纷飞的时候,把整个江山染成了一片白色,井口那里形成了一个黑窟窿。黄狗被雪覆盖变成白狗,白狗身上再盖上白雪,就好像被臃肿了。
扩展资料
《咏雪》这首诗用了白描的手法,形象而风趣地出雪中景物特点。全诗观察独特、比喻恰当、形象鲜明、表达准确,虽通篇没有一个“雪”字,而雪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张打油就爱作这样的诗,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他的诗确是“别树一帜”,引人“注目”。在后人看来算得上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
如1927年以后,蒋介石建立了蒋家王朝,收罗了各路诸侯,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生动形象。
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各个年代现实的打油诗,如五十年代,有一首《干部下乡》的民谣打油诗:“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反映的是解放初期干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的精神。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道狗身上肿。
答案是狗,这是一首打油诗。
约明正德年间,南阳城一张姓,兄弟三,承祖榨专艺,以卖油为生,油质优价平,久而以“张打油”呼之,其兄喜作诗。
曾作《咏雪》曰:“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属上白,白狗身上肿.”
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
下雪了,黄狗身上有雪当然是黄狗身上白,由于天冷,白狗皮冻掉了,肿起来了.所以就是白狗身上肿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出自哪里?原诗(词)呢?
出租唐代包佶的《再过金陵》。
原文: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译文:
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山川和江河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依然任凭斜阳西照。
扩展资料
诗人包佶是当时颇有政绩的财经官员,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之所以是“再过金陵”时才有这种“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再乐观了。
七绝《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
诗的前两句,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
后两句,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词世界。
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
斜光照临,日薄西山,处于社会动荡或家业不幸中的人们,更易因以而产生江山己尽、家国衰败的情怀。面对破碎江山,且又斜阳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怀一腔热血,深感悲情万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再过金陵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包佶的七绝《再过金陵》,全文如下:
再过金陵【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诗人包佶是当时颇有政绩的财经官员,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为什么是“再过金陵”时才有这种“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再乐观了。
七绝《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人们通常是在世道几经扭转之后,才逐渐对历史感兴趣起来。唐人“金陵怀古”之幽情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初唐、盛唐期间的诗歌几乎不怀古、咏史。只是到中唐以后,这个题材才渐渐流行起来。而且所有写怀古诗的人,几乎都忘不了金陵,都要感叹六朝兴亡。
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词世界。
特别最后两句是说,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
斜光照临,日薄西山,处于社会动荡或家业不幸中的人们,更易因以而产生江山己尽、家国衰败的情怀。面对破碎江山,且又斜阳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怀一腔热血,深感悲情万千。
再过金陵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诗中必存境界,读者细细品味可知。南唐臣徐铉出使,欺宋太祖不文而盛称李煜的博学多艺。时李煜《秋月》一篇天下传诵,太祖大笑:“寒士语尔,吾不道也。”并说出曾经所作诗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彼一“月”此亦一“月”,吟月之雄,令徐铉大惊。
盖王霸之意,非胸怀大志无以为之。像我们常见的瀑布,自古诗人吟咏不绝,各有千秋,而唐宣宗独具“王气”,其诗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气度和境界。李煜虽然在君主中以诗词独占鳌头,以宋太祖看来,不过“一翰林学士才耳”。而文翰为一时之冠的陶谷,在翰苑以“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薄而不用。太祖曾说:“李煜若以作诗功夫治国事,岂为吾擒也。”正是:“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呜呼!
太祖戏李煜,还有另一故事。李煜投降后,在一次宴会上作诗,李煜以扇子为题,诵云:“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太祖也是一番揶揄:“满怀之风,却有多少?”明显讥他的“小气”。故诗话以为,“帝王文章自有一般富贵气象”,“太祖虽无意为文,然出语雄健如此”。又评李煜“数十州之主”,“集中多有病诗”,“不似人主之作,只似贫士大夫诗也”,“真所谓衰飒憔悴,岂‘大风’、‘横汾’之比乎?宜其亡也。”
赘附一段。诗中所藏之“谶”更为称奇,兹摘录数例。吴人范摅七岁能诗,有诗句“闲云生不雨,病叶落非秋”,人以为“必不享寿”,“果十岁卒”。有僧献诗云:“吟中双鬓白,笑里一生贫”;李景曰“诗以言志,终是寒薄”,“束帛遣之”。潘佑命笔“谪向人间三十六”,“果当其岁诛死”。邵拙“万国不得雨,孤云犹在山”之验,“仕宦不达而卒”。高若拙作《中秋不见月》,言者“将来但恐丧明”,“后果如其言”。真个“年衰鬼弄人”了。连诗话作者也不得不如是言:“诗之作也,穷通之分可观。”
或曰:凡夫俗子故作“大言”,如何?耻子谓不然。高人且惧画虎不成,又若不胜衣,况庸才哉!同为怀古,苏轼悲“早生华发”,辛弃疾叹“廉颇老矣”,而毛泽东则“还看今朝”;同为咏梅,陆游“寂寞开无主”,毛泽东则是“她在丛中笑”。情发乎心,“浣花溪上空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是也。“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诗话作者得其旨矣!矫情之作,好比绢花无香,直似白雪逊梅。
江山无恨杨戬后传txt全集下载
江山无恨杨戬后传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江山无恨杨戬后传
作者:惊鸿凌波念云
第一章魂兮归来
更新时间2012-6-1410:32:22字数:8631
既然写的是后传,那么按程序,得先介绍下前面的故事:
杨戬是玉帝的妹妹瑶姬和凡人杨天佑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少时惨遭家变,父兄惨死,母亲被玉帝压在桃山之下。杨戬和妹妹杨蝉为躲避天庭追缉,历经艰辛。后来杨戬拜元始天尊大弟子玉鼎真人为师,学成后劈开桃山,但是母亲却被十大金乌晒死。杨戬为报仇打上天庭,杀死九大金乌。此后他在灌江口做了地仙,庇佑一方百姓,结交梅山兄弟。后参与封神之战,战功赫赫,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称作二郎神。多年后,因王母之邀,杨戬上天做了司法天神。在司法天神任上,经历了八公主思凡、李博安骂天等事件后,他深感旧天规积重难返,已不能为三界造福,开始谋划修改天条。玉帝命杨戬向北郡播撒瘟疫,恰此时妹妹杨婵思凡偷嫁书生刘彦昌,并生下了儿子沉香之事被天奴发现。杨戬为保住北郡数十万人性命,不得已将妹妹压于华山之下。沉香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一心营救母亲。杨戬为将沉香培养成材和实现推出新天条的目标,忍辱负重,行走无间道至众叛亲离。他逼沉香拜入孙悟空门下学艺,后为让沉香摆脱依赖,又杀死了抚育沉香的东海四公主敖红。后将敖红魂魄重聚藏于密室,敖红被杨戬的苦心所感动。最后,杨戬暗中帮助沉香拿到了开天神斧,但沉香却已对杨戬仇恨满怀。安排好一切却身心疲惫的杨戬,在昆仑山下决意一死解脱,彻底隐瞒真……
“天地无情吾辈老,江山有恨古人休”是出自哪首古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原句应该是出自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赵克勤曾橐卿景寿同登黄南恩南楼》一诗:
欲从高处赏新秋,上尽zd层坡更上楼。
天地无穷吾辈老,江山有恨古人休。
宁随狡兔营三窟,且跨飞鸿阅九版州。
忆着当年杜陵老,一生飘泊也风流。
至于表达的意思,我想当你秋高气爽登高远眺之时,天地悠悠万里江山尽收眼底,前不见权古人后不见来者,胸中自然一种开阔无极抱负天下之感。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