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絶圣弃知的意思及解释
老子说绝圣弃智,绝圣为什么要弃智
绝圣弃智,成语,读音:juéshèngqìzhì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zhidao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老专子》第十九章:属“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意思是,把头脑中的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说白了,这是达到一种境界,更袭好的探寻真理的思维模式。。。(大佬没必要往下看)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知道那句话什么意思就可以过了。。没必要不要想太多,甚至尝试作为自己思维模式,这或许不合适。。
比如,消灭头脑权威百概念??消灭权威概念?首先,达到自身文化阅历智慧等等,达到很高的层次,消灭权威概念才有可能意义。。
大部分人,当然肯定包括我,自身也就那个水平,,够什么资格去消灭权威概念。。
权威概念确度实有可能是错的,但是,没有达到足够高的境界,尝试消灭权威概念,很多时候,或许只是瞎质疑,自作聪明。自以为境界很高。或许有时候,自以为众问人皆醉我独醒,,实际上却是众人皆醒我独醉,,还自作聪明。
如果自身能力,文化阅历等等,和自身思想境界不匹配,会很尴尬。。。
再简单粗暴的想一下,答一个英雄联盟青铜菜鸟,按照王者局出装等等,不是很尴尬吗?
绝圣弃智:是指不要用世间的小聪明。小聪明是指世间的名言概念分别,世人均是用这概念来分别和认识事物,这些都属于小聪明。
什么是大智慧?就是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这里面没有概念名言,没有圣人,也没有凡夫。
那错觉图来说事。
比如,这张图,有的人只看到是少女,有的人只看到是老妇,有的人能看到两者。
其实,你看到的无论少女、老妇,这些统统都是名言概念,是先有了相应的概念,然后才呈现在我们心中的。为什么有人只看到一个?是因为心落入了惯性执取。
为什么说少女老妇都是概念?因为图中根本上没有实在的少女和老妇,有的只是黑白的色点。
是否可以说,黑白的色点,也是名言概念?是的。回答完全正确!这是更深层次的名言分别。
当我们的眼睛落在图上的第一刹那,其实还没有起名言分别。如同用照相机拍照,只是取了个景。但是,我们的心,无法安住在这个景上,很快就在惯性分别势力的推动下,落入到了概念分别当中,用概念分别来取景,取出来的景就不真实了,早已经背离了真实。
有了概念分别,很容易就产生种种相违。还是拿错觉图来说:
这张图上,到底是方柱,还是圆柱?为什么此图看上去这么违和?
其实无论是方柱,还是圆柱,也都是概念分别。方与圆这两种强大的惯性概念分别的冲突,让我们产生了违和的感觉。
另外,这种概念分别所造成的错觉,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还是看错觉图:
这张图上,A格和B格的颜色,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答案是:完全相同!是的,非常的不可思议。
所以,绝圣弃智,说的就是如何回归真实的方法:让我们的心,在面对一切境界时,都能如其所是的呈现,而不是落入到种种概念名言分别这种世间的小智之中。这种境界,道家就称之为“天人合一”。心与境界,完全地贴合在一起。现代人称之为直觉,或者灵觉。
一旦拥有了这种体察事物本质的直觉大智慧,那么,世间的种种概念名言分别的小智慧,唾手可得。如同一颗树扎下了根,何愁没有枝梢末节呢?
这种就是修行,道家称为返朴归真,显然是需要长时间投入功夫的。
庄子绝圣弃智是什么意思
十九。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现在讲的是《道德经》的第十九篇“绝圣弃智”。
是本小节的第三篇。
这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篇。就是开头的这三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们简称为“三绝三弃”。
如果把本篇作为单独的篇章,不清楚上篇的解释和本文之间的联系,简单、孤立地解释“三绝三弃”,那怎么解释,都是老子最大的反社会、反进步、反文明的罪证!
——“绝”的是人类进步所追求的文明:“圣”、“仁”、“巧”;
——“弃”的是社会安稳所必要的规范:“智”、“义”、“利”。
所以千百年来,喜欢老子的人,想尽办法把这些话绕回来,放回到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范畴来解释。
激烈一点的,干脆就承认“三绝三弃”就是社会进步的革命纲领,为能有这标志性的颠覆言语,大呼过瘾。
我们知道,在中国人一贯的思维里,会说话的人都不会把话说“绝”,更不会直说“绝”话——“绝”字一出,万马难回。
但老子偏偏在这里“三绝三弃”,还不过瘾,外加下篇的“绝学无忧”,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得人猛捏把汗。不禁要问:从来都讲“相对”,又最具智慧的老子,会说如此绝对,让人一把就拿住的话吗?
会的!而且语气相当肯定!
就是要彻底地“三绝三弃”——没有余地,不许回头!
为什么这么讲?
八个字:矫枉归正,信心十足。
——没有十足的信心,不敢说狠话;
——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下猛药;
——没有十足的眼光,不敢指关键;
——没有十足的淡定,不敢起风云。
我们上篇讲到了,“大道废”,才“有仁义”;“智慧出”——废弃“大道”的“仁义”“智慧”,只会发展成“大伪”。
当时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小看这“大伪”。尽管是“伪”,但能成“大”者,就不是一般人能分辨得出来。
“大道”有“圣”,“大伪”也有“圣”,而且比“大道之圣”还要“圣”,更象“圣”。怎么分别?不是说这真那假,摆在桌面上闻个臭鸡蛋那么简单——能被你分得清的真假,那只是“小伪”。
所谓的“大伪”,就是那只不到如来佛祖那里,谁都分辨不出来的六耳猕猴,那也叫“大圣”,但是“大伪圣”——和真正的孙大圣拥有一样的能力,百般的变化。说这假大圣“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本事决不亚于孙大圣。一般的神仙想尽办法都难以判辨,连菩萨也一筹莫展。最后怎么分出来的?
——如来佛祖一说出假大圣的“本来”面目,这假的自己先胆战心惊,立马自现出原形。
这就是“大道之圣”和“大伪之圣”间的本质区别:
——“有我”还是“无我”,“有身”还是“无身”,“有私”还是“无私”。
“有我”,一说便惊;“有身”,一拿便住——只有把藏在袍子下的“私”字轧出来,才能“无私”。不然,任你有上天入地的本事,最终自现“有私”之原形。
“大伪之圣”尚且如此之难以分清,那些“大伪之智”、“大伪之仁义”、“大伪之巧利”呢?——“智”更眩目,“仁”更动人,“义”更动心,“巧”比天高,“利”比蜜甜。
如此之诱惑,转身都难,非“大定力者”不可为!
还要自断血脉,连筋带骨,切除顽瘤,无“大决心者”不可绝!
难道就没有中间一点、缓和一点的路可走吗?——就是“绝”该“绝”的,“弃”该“弃”的,“不该绝、不该弃”的留下来。
问得好!第三条路往往最让人遐想、最愿意寻找的——愿望不错!在“该和不该”处猛下功夫。
什么是“该”和“不该”?不在“我”与“不我”间作一了断,“私”与“非私”中痛下狠手,还在“我”的“该与不该”里打转,这种所谓的“中间”——以“我”为“中”,不是“大伪”,又是什么?
这是“大道”与“大伪”——两条路线的决断关键,从来就只有一个“我”字——“有我”必“伪”,“无我”方“道”。非此即彼,来不得半点含糊。决战关头,少点“绝”心,松点手劲,必现“私我”,必受其乱。
老子为什么要绝圣弃知…?(宗教)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个观点,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篇,和第十八篇大道废案有仁义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老子在此章提出的是杜绝社会祸乱根源的一系列方法,实在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所应遵循的根本法则。
要理解老子的意思,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三组六个名词的意思。圣、智:就是世俗自高自是、自以为是的贤圣、俗智;仁、义:就是世俗自我标榜、自私自利的私仁、私义;巧、利:就是破坏大道质朴的所谓巧妙、损人利己的所谓利益。
连同前一章老子所说大道废案有仁义,加上本章绝圣弃智等语,我们不可以因此误会老子是在贬低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因为众生迷昧有深浅,所以需要不同的说教来开导点拨,这一点如同佛法中的三乘法意思,对上根说大乘法,对中根说中乘法,对下根说小乘法,这里的大乘小乘是没有优劣高低分别的,只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因缘而已。当然如果直接说到最究竟之处,这个言语都是多余的,所以不管佛法还是道法,都是对应不同众生的不同机缘来说的,如果我们凡夫没有了那些分别贪欲种种,这个法自然不用说了,我们自己就已经道法自然的依道奉行了。正因为我们不能会归自性,诸佛圣贤才要应机说法;因为背离了这个大道,诸佛圣贤才要从我们听得懂的、可以理解接受的层面上讲。所以说,大道也好,真如自性也好,都是无需多说的,是无需说,不是不可以说,众生不懂不明,自然要应机做方便说法呀!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