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锋芒毕露的意思及解释_0

形容成语锋芒毕露的意思及解释

为什么说不要锋芒毕露?

古人云:毁或无妨,誉则可怕。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则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确立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走入死角。

在对待名利上,曾国藩真无愧是一面“人镜”,他可以识人、识事,尤其可以恰到好处地修行自己,坦然应对不利的局面,化不利为有利。

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在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湘军的。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因此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敢把一层窗纸戳破,说曾国藩本应在家守孝,却出山,是“有为而为”。上给朝廷的奏折有时不写自己的官衔,这是存心“要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歧、黄河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但朋友的规劝,不能不使其陷入深深的反思。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了由于改变了处世的方法而引来的收获,“兄自问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遇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以前,曾国藩对官场的逢迎、谄媚及腐败十分厌恶,不愿为伍,为此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矛盾,从而受到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国藩从官有年,饱历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渐疏和同之气,盖已稔知之。而惯尝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丛讥取戾。”经过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地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学习、去适应。“吾往年在官,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此一改变,说明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日趋成熟与世故了。

然而,认识的转变过程,如同经历炼狱再生一样,需要经历痛苦的自省,每当曾国藩自悟昨日的是与非时,常常为追忆昔日“愧悔”的情绪氛围所笼罩。因此,在家守制的日子里,曾国藩脾气很坏,常常因为小事迁怒诸弟,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有过口角。在三河镇战役中,曾国华遭遇不幸,这使曾国藩陷入深深的自责。在其后的家信中,屡次检讨自己在家其间的所作所为。他在1858年12月16日的家信中写到:“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宏,辞气不平,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长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言!……去年我兄弟意见不和,今遭温弟之大变。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征。”1859年1月6日,又提到,“吾去年在家,以小事急竟,所言皆锱铢细故。泊今思之,不值一笑。负我温弟,既愧对我祖我父,悔恨何极!当竭力作文数首,以赎余愆,求沅弟写石刻碑。亦足少抒我心中抑郁悔恨之怀。”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及至复出,为人处事不再锋芒毕露,日益变得圆融、通达。

因此,我们要视名利为烟云,当名利场中的过客,万不能因名利而高人一等。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得意和快意,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其次,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到的名和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将其推让与其他人,这既会增加同事间彼此的友好关系,又是个人具有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再次,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使之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也不能把名利当做炫耀的资本。我们知道,满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绝不能做“半桶之水”!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怎样使自己不锋芒毕露?

做人低调含蓄就不会太锋芒毕露。锋芒除了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同时还容易伤害别人,容易刺激别人的嫉妒心理,从而迟早会将伤害到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也百说过:“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韬光养晦,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使对方被假象所迷惑,而不被对手注意自己的存在,以免遭不测。

《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度英雄”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刘备起兵之初,寄曹操篱下。曹操将英雄比作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曹操回的试探,刘备固然知晓,于是在曹操面前装疯卖傻,表现出一各无所作为的假象,最终以弱胜强,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扩展资料

锋芒毕露坏处:表现自己是好事,但是过于表现、张扬、突出个人,就会给人以口实,授人以柄,压抑他人之嫌;显露才华是好事,但是以锐气显示自己的能力、水平,会造成他人的嫉妒,而陷自己于不利之地。你没事时好答,一旦发生问题,就会被人墙倒众人推。

因此,中庸提倡,也是我半生的工作经历体会,做人、做事还是韬光隐晦、不露锋芒的好,不会给他人造成压力,也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对手和对立面,这种环境更利于你顺利工作、发展。

人们常说“做人难,难做人。”要做得人人喜欢更难。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为人之道,做从之方。知道做人何时应该进,何时应该退。那些因“心机”成大事者,多是方圆通达,在危难时刻把做人的机智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的人。

第一节巧妙地隐藏自己的实力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很有实力,但是,我们可以发一,那些有实力的人并不是全部都走向了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在明争暗斗的斗争中隐藏自己的实力。

做人要含蓄,要低调,不要锋芒太露。锋芒除了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同时还容易伤害别人,容易刺激别人的嫉妒心理,从而迟早会将伤害到自己。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也说过:“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韬光养晦,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使对方被假象所迷惑,而不被对手注意自己的存在,以免遭不测。《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刘备起兵之初,寄曹操篱下。曹操将英雄比作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曹操的试探,刘备固然知晓,于是在曹操面前装疯卖傻,表现出一各无所作为的假象,最终以弱胜强,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反观往古,锋芒外露者惹祸招灾又何其多!

太锋芒毕露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个人太过表现自己的能力和锐气百。

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读音:fēngmángbìlù

引证:华而实《汉衣冠》二:“黄熙胤奉承地解释,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好表现自己

例句:他第一次参加知识竞赛就锋芒毕露,竟然轻易地夺得了桂冠。

扩展资度料

近义词:

盛气凌人?[shèngqìlíngrén]傲慢的气势逼人。

出处:清·曾国藩《求阙斋语》:“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

翻译:我现在用傲慢的气势逼人,可以想到未来也回会有人用傲慢的气势对待我。

例句:做思想工作,切不能盛气凌人,而应该循循善诱,春风和气。

反义词:

韬光养晦?[tāoguāngyǎnghuì]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五代·刘昫《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翻译:经历太和、会昌两任朝廷,更为收敛锋芒答、隐形匿迹,各种场合下,(都)不曾透露。

例句: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在春秋争霸之战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锋芒毕露的意思及解释_0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