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酒色财气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酒色财气的意思及解释

酒色财气中"气"字指什么?

酒色财气中"气",指的是生气、斗气。

【解释】旧时以此为人生四戒,即喝酒、好色、贪财、斗气。泛指各种不良品德、习气。

【出自】元·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一觉睡了十八年,看到了酒色财气,体会了人情是非,经历了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示例】李生起而观之,乃是一首词,名《西江月》,是说酒色财气四件的短处。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酒色之徒

扩展资料

酒色财气的成语典故

北宋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佛印和尚外出,住持和尚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特意端上了美酒素肴款待。东坡独自斟酌,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佛印和尚墙上新题诗一首。

其诗云:“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东坡见诗写得很多道理,只是觉得四大皆空,禅味太浓,既然人世间离不开酒色财气,想躲也躲不开,那为何不能来个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

于是,就在原来题诗右侧题上《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其诗云:“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题毕,把笔一扔,乘着醉意,就离开了禅房。

第二天,宋神宗赵顼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也来到大相国寺休闲。宋神宗看到了佛印与东坡的题诗,感到很有兴趣。于是就笑着对王安石说:“爱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应命,略一沉吟,即挥笔在佛印题诗左侧题《亦和佛印禅师诗》一首。

其诗云:“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王安石真不愧为大政治家、大改革家,以诗人的慧眼,巧妙地将酒色财气与国家社稷、人民生计结合起来,把酒色财气赋予新的勃勃生机和喜庆色彩。

宋神宗非常赞赏,也和诗一首,其诗云:“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君臣在大相国寺以酒色财气为题,各抒己见,先后和诗,别有一番情趣,自此被传为千古佳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酒色财气

酒色财气,前三个字好解,“气”却很抽象。古人把这个字与酒色财并列使用时,没有作过专门的解释。我分析,它有气节、冲动、愤怒、暴躁、好胜、与人争强斗勇等等意思。古人说酒色财气不好,是说会遭致杀身之祸。从历史上看,许多忠贞不阿的诤臣,冒犯皇威,掉了脑袋,与这个“气”就有很大关系;那些奸臣、弄臣,深知“气”的不好,凡事明哲保身,以求安全。在民间,许多杀头坐牢的人,也多是犯了这个字。因而古人谆谆告戒我们,千万不要冒傻“气”。对于“气”,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慷慨赴义;是“气”的表现,这种崇高的气节与民族大义相结合,显示出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表现出了民族脊梁的伟大精神,十分宝贵,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愤怒或冲动。正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这种高尚品质,才使得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发扬光大。改革家商鞅、史学家司马迁,诗人屈原,苏轼、文天祥、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等,都是代表人物。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却是一个反面典型。这个反复无常的明将清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一个不足取的人物。说到这里,还有一位人物值得大书特书,他就是彭德怀。在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面对当时的放卫星、好大喜功、脱离实际、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现实,敢于站出来替亿万老百姓说话,给最高领袖上万言书,直至被打倒后的不叛逃、不自杀,所表现出来的何止是一个“气”字能够形容概括的精神,其人格魅力,光焰万丈,永照后人!对“气”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生气的气。酒、色、财他一样也得不着,故而有气,生别人也生自己的气。这虽是望文生义,倒也是一种有些道理的解释。这种解释比较具体,容易被人所领会。在现实社会中,见义勇为是不是“气”?是。路见不平,拔刀相相助,这是一种传统美德,不但值得肯定,而且还要大力宏扬。泼妇骂街是不是“气”?也是。但却有失文明,破坏市容风气,应当坚决反对。对于日本不愿承担二战责任,屡屡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和利益的举动,国人大声疾呼政府强硬、外交强硬、军事强硬,是不是“气”?是。无论表现方式如何,精神起码值得肯定和赞扬。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袖不畏霸权、针锋相,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匡扶正义,大义灭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我们应当汲取精华,剔除关于“气”的认识上的糟粕,让酒色财气回到它们本来的位置上去,在人的正确把握下,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显示出它们应有的光彩。

关于酒色财气的诗

西江月·遣兴

作者: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知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

喝醉了道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扩展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1]??,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内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容赠少师,谥号“忠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遣兴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白话文: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扩展资料

此词上片词人说忙着喝酒,醉里贪欢。

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子曾说过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

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

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

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

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

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

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

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

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

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

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

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

下片仅仅二十五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画,内容之丰富乃小令中少见。

“以手推松曰去”乃用散文句法入词,是辛弃疾豪放诗风的特色之一。

此词题目曰“遣兴”,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

全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辛弃疾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遣兴

抄酒色财气诗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酒袭

酒是杜康名传流,能和万事解千愁。成事坏事皆因酒,洞宾醉倒岳阳百楼。

李白贪酒江心死,刘伶大醉卧荒丘。盘古至今流于世,酒迷真性不回头。

色是浮云百宝妆,贪恋娇娥不久长。董卓贪色长安死,吕布贪色下度沛亡。

问纣王贪色江山失,幽王宠褒把命丧。世人都把美色爱,袖里藏刀暗损伤。

财是世上养命根,白银催动黑人心。答人为财死累世有,父子兄弟亲朋分。

邓通铸钱终饿死,石崇豪富范丹贫。劝君莫贪无义财,下山猛虎能杀人。

气是心中火一盆,惹祸根苗要记真。霸王别姬自刎死,周瑜因气亡了身。

三寸真气丹田守,长生延年可修心。劝君莫动无名火,百忍成金为圣人。

三杯能和万事,一醉善解千愁阴阳和颀喜相求,孤寡须知绝后。财乃润家之宝,气为造命之由,助人情性反为仇,持论何多差谬善聚庭前草,能开水上萍,惟闻千树吼,不见半分形。香甜美味酒为失,美貌芳年色更鲜,财积干佰称富贵,善调五气是真仙。”善助英雄壮胆,能添锦绣诗肠。神仙造下解愁方,雪月风花玩赏。……”好色能生疾病,贪杯总是请狂。八仙醉倒紫云乡,不羡公侯卿桐。”平帝丧身因酒毒,江边李白损其躯。劝君休饮无情水,醉后救人心意迷!”每羡鸳鸯交颈,又看连理花开。无知花乌动情怀,岂可人无欢爱。君干好速淑女,佳人贪恋多才,红罗帐里两和谐,一刻干金难买。”尾生桥下水涓涓,吴国西施事可怜。贪恋花枝终有祸,好姻缘是恶烟缘。”收尽三才权柄,荣华富贵从生。纵教好善圣贤心,空手难施德行。有我人皆钦敬,无我到处相轻。休因闲气斗和争,问我须知有命。有财有势是英雄,命若无时在用功。昔日石崇因宫死,铜山不助邓通穷。”一自混元开辟,阴阳二字成功。含为元气散为风,万物得之萌动。但看生身六尺,喉问三寸流通。财和酒色尽包笼,无气谁人享用?”霸王自刎在吴江,有智周瑜命不长。多少阵前雄猛将,皆因争气一身亡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无义之财君莫取,忍气侥人祸自消。

不知你说的是这个不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惊奇拍案,小说短篇,广为流传。

明冯梦龙,编纂三言,民间流传,口头白话,转为文学,文学史上,一座丰碑。

题材广泛,内容复杂,角度不同,反映当时,反映市民,生活面貌,思想情感。

二拍惊zd奇,凌蒙初编,描述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乐,资本萌芽,爱情平等。

故事总计,共二百篇,四百万言,文学地位,不逊金瓶,由于色情,常被禁锢。

语言通俗,故事曲折,描写准确,思想艺术,完美结合,古今中外,备受瞩目。

独占花魁,包公断案,错配鸳鸯,罗衫恩仇,重版会珍珠,悲杜十娘,遇巧洞庭。

谴责丑恶,封建官僚;赞扬德行,正直官吏;歌颂友谊,歌颂爱情,男女平等。

斥责背信,斥责负心;道德标准,宣扬歌颂;反对封建,传统观念,思想意识。

故事权完整,情节曲折,细节丰富,充满活力,发展繁荣,民族风格,已经形成。

世纪之初,选取精华,搬上影幕,精彩表演,风俗人情,精神魅力,引人入胜。

谁有《酒色财气疏》全文

酒色财气四箴疏

作者:雒于仁

《酒箴》:耽彼曲蘖,昕夕不辍,心志内懵,威仪外缺。神禹疏仪,夏治兴隆。进药陛下,酿醑勿祟。

《色箴》:艳彼妖姬,寝兴在侧,启宠纳侮.争妍误国。成汤不迩,享有遐寿。进药陛下,内嬖勿厚。

《财箴》:竞彼锣镣,锱铢必尽,公帑称盈,私家悬罄。武散鹿台,八百归心;隋炀剥利,天命难湛。进药陛下,贷贿勿侵。

《气箴》:逞彼忿怒,恣雎任情,法尚操切,政戾公平。虞舜温恭,和以致祥;秦皇暴戾,群怨孔彰。进药陛下,旧怨勿藏。

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

以皇上八珍在御,宜思德将无醉也,何日饮不足,继之长夜。甚则沉醉之后,持刀弄枪。

以皇上妃嫔在侧,宜思戒之在色也。夫何幸十俊以开骗门,溺爱郑氏,储位应建而未建。其病在恋色者也。

以皇上富有四海,宜思慎乃捡德也。夫何取银动至几十万两,索潞绸动至几千匹,略不知节。甚或拷索宦官,得银则喜,无银则怒而加杖。皇上无宜自解,何以信天下,而服沂之心耶!此其病在贪财也。

以皇上不怒而威畏,宜思有忿速惩也。夫何今日杖宫女,明日杖宦官,彼诚有罪,置以法律,责之逐之可也,不必杖之累百,而不计其数,竟使毙于杖下。此其病在尚气也。

皇上诚嗜酒矣,何以禁臣下之宴会;皇上诚贪财矣,何以惩臣下之饕餮;皇上诚尚气矣,何以劝臣下之和衷。

齐文宣帝高洋(529~559)北齐第一个皇帝。在位十年。字子进。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东)人。高欢次子。东魏武定七年(549),大将军高洋兄澄谋取代东魏,未及实现而死。高洋继掌朝政。次年,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同年五月,禅代称帝,国号齐,史称北齐。高洋统治时期,北齐与北周关系比较平稳,因而得以集中兵力、财力向北方和南方扩张。天保三年(552)以后连年出塞,伐库莫奚,俘获甚众。四年大败契丹,虏获十余万口,杂畜数百万头。又支持柔然攻突厥。五年击败山胡。五至六年连续大败柔然,筑长城自幽州至恒州九百余里。大量人口、牲畜的虏获有助于北齐国力的增强。南朝梁正当侯景之乱后,国势骤衰。三年,北齐兵锋南抵长江。六年,送降将、梁宗室萧渊明入建康即帝位,渊明后为陈霸先所废。齐军渡长江,占领石头城,为陈霸先击退。七年,齐军又南下,一度至建康附近。北齐疆土扩展至淮南,终与陈朝以江为界。高洋初即帝位时,比较谨慎,以法驭下,虽勋贵外戚也不宽容,政治清明,人得尽力。军国大政多独自决断,每临战阵身当矢石,所向有功。几年以后,开始以功业自傲,荒淫酗酒,肆为暴虐。以鲜卑族自居,太子殷好学,便嫌他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想要废掉。汉族士大夫杜弼以为治国当用汉人,称鲜卑为“车马客”,高洋认为讥讽自己,不久,便杀之。北齐一代出现对魏孝文帝以来汉化政策的反动,鲜卑化占优势,与高洋很有关系。但他虽昏虐而尚能任用汉人士族,如杨□为宰辅,“维持匡救,实有赖焉”。所以时有“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说法,北齐政权得以苟延下去。

解密万历:20年不理朝政如何成就太平盛世

在明代历史中,神宗经常被过度地描写成一个荒唐、好色、懒散的皇帝。从万历三大征看来,神宗绝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虽然,我们可以说他是好大喜功,但是不要忘了,他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始终强调朝鲜要力求自保的事实。实际上,神宗对于每一次军事行动,似乎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当然,神宗的荒怠、好色,也是不容否认的。晚年的神宗,对于朝政的兴趣,显然没有对敛财的兴趣浓厚。在他亲政的后20年,他基本上是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因此,万历后期朝政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朝军队在与努尔哈赤军队的萨尔浒一战中丧师10万,从而丧失了明军对后金军队的优势,间接导致了明代最终被清朝取代的结局。

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讲义》内称神宗晚期为“醉梦之期”,并说此期神宗的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那么,神宗是什么时候从一个立志有为的皇帝变成一个荒怠的皇帝呢?又是什么东西让皇帝堕落得如此厉害呢?虽然,按照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说法,神宗怠于临朝的原因,先是因为宠幸郑贵妃,后是因为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但是,学者们也以为,神宗之怠于临朝,还因为他的身体虚弱的原因。当然,身体虚弱的背后,是酒色财气的过度。

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评神宗纵情于酒、色、财、气,并献“四箴”。对皇帝私生活这样干涉,使神宗非常恼怒。幸好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婉转开导,说皇帝如果要处置雒于仁,无疑是承认雒于仁的批评是确有其事,外面的臣民会信以为真的。最后,雒于仁被革职为民。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神宗曾召见申时行等人于毓德宫中,“自辨甚悉”。神宗对内阁大学士们说:“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她独小心侍奉,委的勤劳。……朕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财皆朕之财。……人孰无气,且如先生每也有僮仆家人,难道更不责治?”看来,神宗根本不承认雒于仁的批评。的确,明末社会好酒成风。清初的学者张履祥记载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习:“朝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又无群饮之禁,至于今日,流滥已极。……饮者率数升,能者无量。……饮酒或终日夜。朝野上下,恒舞酣歌。”意思是说,明代后期对于酒不实行专卖制度,所以民间可以自己制造酒,又不禁止群饮,饮酒成风。喝酒少的能喝几升,多的无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神宗的好酒,不过是这种饮酒之风的体现罢了。神宗在17岁的时候,曾经因为醉酒杖责冯保的义子,差点被慈圣太后废掉帝位。这件事他倒是承认。至于说到好色,神宗虽然似乎不及他的祖父,但却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父亲。他在万历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竟然还玩起同性恋的勾当,即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定陵出土的刺绣百子女夹衣秀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开骗门”的批评。这一点,神宗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类似。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矿监、税监,到各地四处搜括。

酒色的过度,使神宗的身体极为虚弱。万历十四年(1586),24岁的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为病情加剧,召首辅沈一贯入阁嘱托后事。从这些现象看来,神宗的身体状况实是每况愈下。因此,神宗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神宗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所以,神宗荒怠的情形,还真有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定陵宝城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到十七世纪初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官员空缺的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南、北两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抚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12名,侍郎24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一月,南北两京缺尚书、侍郎14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时必须由一个县的知县兼任邻县的知县。由这样的情形,我们可以想见万历后期政府运作的效率。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整个政府陷于半瘫痪状态。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神宗的荒怠造成的。所以,《明史》对于明神宗的盖棺论定是这样表述的:“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钧病逝,十月葬于定陵。300多年以后,他的坟墓定陵被发掘。1958年,在考古学大师夏鼐的指挥下,神宗的梓宫(棺椁)被开启。在厚厚的龙袍下面,掩藏着神宗的尸骨。尸骨复原后的结论是:“万历帝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

齐文宣帝高洋(529~559)北齐第一个皇帝。在位十年。字子进。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东)人。高欢次子。东魏武定七年(549),大将军高洋兄澄谋取代东魏,未及实现而死。高洋继掌朝政。次年,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同年五月,禅代称帝,国号齐,史称北齐。高洋统治时期,北齐与北周关系比较平稳,因而得以集中兵力、财力向北方和南方扩张。天保三年(552)以后连年出塞,伐库莫奚,俘获甚众。四年大败契丹,虏获十余万口,杂畜数百万头。又支持柔然攻突厥。五年击败山胡。五至六年连续大败柔然,筑长城自幽州至恒州九百余里。大量人口、牲畜的虏获有助于北齐国力的增强。南朝梁正当侯景之乱后,国势骤衰。三年,北齐兵锋南抵长江。六年,送降将、梁宗室萧渊明入建康即帝位,渊明后为陈霸先所废。齐军渡长江,占领石头城,为陈霸先击退。七年,齐军又南下,一度至建康附近。北齐疆土扩展至淮南,终与陈朝以江为界。高洋初即帝位时,比较谨慎,以法驭下,虽勋贵外戚也不宽容,政治清明,人得尽力。军国大政多独自决断,每临战阵身当矢石,所向有功。几年以后,开始以功业自傲,荒淫酗酒,肆为暴虐。以鲜卑族自居,太子殷好学,便嫌他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想要废掉。汉族士大夫杜弼以为治国当用汉人,称鲜卑为“车马客”,高洋认为讥讽自己,不久,便杀之。北齐一代出现对魏孝文帝以来汉化政策的反动,鲜卑化占优势,与高洋很有关系。但他虽昏虐而尚能任用汉人士族,如杨□为宰辅,“维持匡救,实有赖焉”。所以时有“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说法,北齐政权得以苟延下去。

解密万历:20年不理朝政如何成就太平盛世

在明代历史中,神宗经常被过度地描写成一个荒唐、好色、懒散的皇帝。从万历三大征看来,神宗绝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虽然,我们可以说他是好大喜功,但是不要忘了,他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始终强调朝鲜要力求自保的事实。实际上,神宗对于每一次军事行动,似乎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当然,神宗的荒怠、好色,也是不容否认的。晚年的神宗,对于朝政的兴趣,显然没有对敛财的兴趣浓厚。在他亲政的后20年,他基本上是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因此,万历后期朝政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朝军队在与努尔哈赤军队的萨尔浒一战中丧师10万,从而丧失了明军对后金军队的优势,间接导致了明代最终被清朝取代的结局。

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讲义》内称神宗晚期为“醉梦之期”,并说此期神宗的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那么,神宗是什么时候从一个立志有为的皇帝变成一个荒怠的皇帝呢?又是什么东西让皇帝堕落得如此厉害呢?虽然,按照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说法,神宗怠于临朝的原因,先是因为宠幸郑贵妃,后是因为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但是,学者们也以为,神宗之怠于临朝,还因为他的身体虚弱的原因。当然,身体虚弱的背后,是酒色财气的过度。

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评神宗纵情于酒、色、财、气,并献“四箴”。对皇帝私生活这样干涉,使神宗非常恼怒。幸好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婉转开导,说皇帝如果要处置雒于仁,无疑是承认雒于仁的批评是确有其事,外面的臣民会信以为真的。最后,雒于仁被革职为民。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神宗曾召见申时行等人于毓德宫中,“自辨甚悉”。神宗对内阁大学士们说:“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她独小心侍奉,委的勤劳。……朕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财皆朕之财。……人孰无气,且如先生每也有僮仆家人,难道更不责治?”看来,神宗根本不承认雒于仁的批评。的确,明末社会好酒成风。清初的学者张履祥记载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习:“朝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又无群饮之禁,至于今日,流滥已极。……饮者率数升,能者无量。……饮酒或终日夜。朝野上下,恒舞酣歌。”意思是说,明代后期对于酒不实行专卖制度,所以民间可以自己制造酒,又不禁止群饮,饮酒成风。喝酒少的能喝几升,多的无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神宗的好酒,不过是这种饮酒之风的体现罢了。神宗在17岁的时候,曾经因为醉酒杖责冯保的义子,差点被慈圣太后废掉帝位。这件事他倒是承认。至于说到好色,神宗虽然似乎不及他的祖父,但却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父亲。他在万历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竟然还玩起同性恋的勾当,即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定陵出土的刺绣百子女夹衣秀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开骗门”的批评。这一点,神宗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类似。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矿监、税监,到各地四处搜括。

酒色的过度,使神宗的身体极为虚弱。万历十四年(1586),24岁的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为病情加剧,召首辅沈一贯入阁嘱托后事。从这些现象看来,神宗的身体状况实是每况愈下。因此,神宗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神宗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所以,神宗荒怠的情形,还真有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定陵宝城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到十七世纪初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官员空缺的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南、北两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抚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12名,侍郎24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一月,南北两京缺尚书、侍郎14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时必须由一个县的知县兼任邻县的知县。由这样的情形,我们可以想见万历后期政府运作的效率。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整个政府陷于半瘫痪状态。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神宗的荒怠造成的。所以,《明史》对于明神宗的盖棺论定是这样表述的:“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钧病逝,十月葬于定陵。300多年以后,他的坟墓定陵被发掘。1958年,在考古学大师夏鼐的指挥下,神宗的梓宫(棺椁)被开启。在厚厚的龙袍下面,掩藏着神宗的尸骨。尸骨复原后的结论是:“万历帝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酒色财气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