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仁者见仁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仁者见仁的意思及解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什么意思?

常用义: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本义: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有如佛家明心见性,心中有仁者就从仁的角度去考察发掘事物仁的一面,智者就从智的一面去考察发掘事物智慧的一面。

周易·系辞·上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译文】天尊贵在上,地谦卑在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定了。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杂然并陈,《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有一定的常态,《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也就由是断定,断然可知了。天下人各以其道而以类相聚,物各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君子同于善的事物则吉,同于小人同于恶的事类,则凶就产生了。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而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由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了。所以宇宙间,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由是产生了宇宙万有。比如说,以雷霆之气,鼓动万物的生机,以风雨疏散润泽万物的气机,日月的运行就构成了人间的昼夜寒暑,乾为天为父为阳,是构成男性的象征,坤为地为母为阴,是构成女性的象征。乾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坤为地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乾为天昭然运行于上而昼夜攸分,是容易让人了解的,坤为地浑然化为万物,是以简易为其功能的。容易则易于知解,简易则容易遵从。容易使人了解则有人亲附,容易遵从,则行之有功。有人亲附则可以长久,有能成功则可以创造伟大的事业。可以长久的,是贤人的德泽;可以成为伟大的,是贤人的事业。《易经》的道理即是如此简易,而能包含天下的道理,能了知天下的道理,则能与天地同参,而成就不朽的名位了。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译文】 圣人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现象而设置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规范之,复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下各系以吉凶悔吝及有关卦爻象之文辞,而使人明白吉凶的趋向,《易经》中阳刚阴柔相与切摩推荡,而产生变化。所以《易经》中有“吉凶”,是成功或失败的现象。“悔吝”,是表示有忧虑顾虑的现象。“变化”,是前进或后退的现象。“刚柔”,即是昼夜,夜尽昼来,昼尽夜来的现象。六爻的动态,就是天地人才的道理。所以君子平居之时,能心安理得,这是因为能法象《易经》的文辞呀。所以君子平居之时就观察易象而探索玩味它的文辞;一有行动,则观察《易经》的变化,而玩味占筮的吉凶。所以能如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从上天祐助之,完全的吉而没有不利的。”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译文】“彖辞”是解释全卦的道理现象的。“爻辞”是说明每一爻的变化的。“吉凶”是说明其成功或失败的。“悔吝”是说明其小有弊病与过错的。“无咎”是要人善于补救其过失的意思。所以分出六爻贵贱的,就在于它所居的位置而定。齐一各卦所包含事理的大小,则在于各卦的卦象而知。辨别吉凶的,就在各卦各爻的文辞而知,忧虑于悔吝之来临者,则在于吉凶祸福义利善恶几微之间,谨慎小心。能从“无咎”之中变动而吉者,则在于能悔改。所以卦有小有大,小象征其阴,大象征其阳,卦爻之辞也有极危险的,如劓(yì)刖(yuè)征凶,也有极平易的,如利见大人,利涉大川。各卦爻之辞,皆各指各卦各爻之意旨趋向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译文】易理准则于天地,所以能包括统贯天地间一切的道理。上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则观察大地山河动植的理则,所以知道昼夜光明幽晦的道理。追原万事万物的始终,故知死生终始循环的道理。精神气质合则构成万物,灵魂是生命的泉源,它是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的,由是我们可以探知鬼神的情态。《易》与天地之道相似,故不违背自然规律之奥秘。能周知万物的情态,而其道义足以匡济天下,故能致用而不超过。能遍行天下而未有流弊,通易道者能乐行天道之所当然,知天命之造化,故无忧。安于所处之境,而敦行仁道,故能泛爱天下。能范围包括天地一切的变化,而不会有过失;能微曲成全万物,而不会有遗漏;能通明于昼夜、阴阳的道理,而尽知其道。所以神的奥妙难测,是无方所可推求的;易理的周知宇宙,也不可以一曲之体讨论的。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译文】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继续阴阳之道而产生宇宙万事万物的就是善,成就万事万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义。有仁德的人见此性此道,即认为是仁,聪明的人体察此性此道,就认为是智。百姓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性而各遂其生,而不知晓,所以君子之道能含盖万有,为万物之根,而知之者却很少呀!君子之道(即易道)显现之仁道,是可以见之于实行的。蕴藏之以致用,是可以舍之则藏的。能鼓动万物的生机,而不与得天子之位的圣人同其忧思,可以树立盛明的德行,伟大的事业是多么的完美呀!学问德行乃至天下万事万物的具足富有,就是伟大的事业了,日新又新,就具足了盛明的德行了。生生不息,变化前进不已,就是“易”,成就现象就是“乾”,效法而行就是“坤”,极尽数术的推演,知道将来的变化就是“占”,通达变化之道,就是“事”,能运用阴阳之道,至神奇奥妙,变化莫测的,就是“神”。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译文】易道真是广大呀,以论说其远,则无所止息;说到其近处,则很文静而又端端正正地放置在我们面前;以谈论于天地之间,就具足了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了。乾六画皆阳,纯阳刚健,当它静而不变之时,则专一而无他;当它动而变化之时,则直遂而不挠,所以广大的宇宙持此产生。坤卦六画都是阴,柔顺敦厚,当它静而不变之时,则收敛深藏;当它动而变化的时候,则广开展布,所以广大的万物皆由是产生。易理的广大,配合天地;变化通达,配合四时;阴阳之理,配合日月,易简的至善,配最高的德性。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译文】孔子说:《易经》的道理,是最伟大的呀,《易经》正是圣人用以崇高道德、广大事业的呀。知慧要求到崇高而后止,礼节则自谦卑入手,崇高效法天道,谦卑效法地道。天地既设位,《易经》之道也就行于天地之间了。成就此崇高广大的善性,当不停地蕴存之,存养之,这就是道义所由产生的门户了。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仁者见仁”具体是什么意思?

“仁者见仁”的意思百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仁者见仁

【成语】:仁者见仁

【拼音】:rénzhějiànrén

【解释】:仁者见它说度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常与智者见智连用,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举例造句】: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的问看法应该理解。

【近义词】:各执己见

【反义词】:异口同声

【用法】:作主语、分句;形容对某问题的答不同看法。

2、《易经·系辞上传》节选

《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内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容,阴阳不测之谓神。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什么意思?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思是: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仁者见到说它是仁,智者见到说它是智。

【例子】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对这些人的看法不管能不能接受,都应该允许。

【语法】复句式;作主语、分句

【近义词】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反义词】人云亦云、众口一词、异口同声

扩展资料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近义词

各抒己见

【解释】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明·北梦龙《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两人终日谈论,各抒己见,不相上下。

两人整天谈论,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例子】班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指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义词

人云亦云

【解释】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出处】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他日人云吾亦云。”

等到改天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例子】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的道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拼音:rénzhě来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

出处:《周易·系辞源上》:“仁者见百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典故: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度不同的看法。

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台长经常说,我讲的白话佛法,每一个人都能自己对症下药,每一个人都以为台长在说他,实际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每一个人都有麻烦,我们是人,很多的劣根性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叹菩萨太少,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变成菩萨。就像我们现在看见当今世界一样,马路上公用电话的电话线都被剪掉了,听筒也被拿掉了,很多公共场所被人糟蹋得一无是处,这是看着众生在犯罪,这就是因为菩萨太少。菩萨太少,是因为众生没有去做菩萨。公共场所坏人太多,那是因为坏人没有去学好人啊。如果大家都做好人,都学菩萨,这个世界也是充满着阳光的,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乌云,以为乌云就是从天上来的,有的人就以为乌云就是阳光,实际上,他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太阳,而是看到的乌云遮住了阳光。

大家知道,我们人有时候有很多的昏沉,大家知道什么叫昏沉吗?昏沉就是人昏昏沉沉的,就是今天不知道想干什么,明天也不知道想干什么,很多事情自己举棋不定,心有时候也搞不清楚到底会怎么样,在人间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好像就是稀里糊涂地过日子,胡思乱想。有时候,精神困乏,老觉得自己很疲倦,就是在我们东方电台做功德值班的那些佛友,他们有时候时间坐得长了,念经都会睡着。因为人的身心没有舒畅,所以他很容易睡着。

举个简单例子,当一个人精神很振作的时候,他对某一件事情特别感兴趣的时候,他的精神非常集中,他就不容易睡觉。而对某一件事情,他觉得很被动,他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就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样,他没有一种新鲜感,他没有一种我要为众生去做出更大的贡献的想法,就算坐在那里,脑子里也是稀里糊涂的,一个人过于疲倦,过于昏沉,又没有一个思维能够指导他的境界,所以,在那里接接电圝话,一会儿念念经,一会儿就稀里糊涂地睡着了。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是何种境界呢?这个就叫昏沉境界,也就是说你已经进入昏昏沉沉的境界。

大家知道,我们在家里就会经常这样。坐得久了,自己不觉得坐得久了,念经久了,自己不觉得念经久了,那么心神就会跑散,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个人在思维上才不会形成混乱。比方说,你正在烧饭的时候,因为你思想很集中,你知道水烧开后,水可能会满出,或者,你会觉得这个饭可能会烧焦,你的思想集中,你就不会睡觉。而有些事情,比如烧汤了,觉得要烧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那么人的思想就不往上去了,那个时候往边上一坐,去干其它事情了,把烧汤那个事情就忘得一干二净,连汤烧干了他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学佛念经,也应该懂得我们要用心啊。

你今天在这里做功德,你不要以为,我不是上班,因为我要用心回答人家问题,我要用心在念经,我今天在观音堂,我就要正念,因为菩萨就在我们边上,我们要懂得怎么样来转变,你如果坐在这儿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态平衡一点,为了觉得,我是在做功德了,我是在这儿接接电?话了,我是在这儿念经了,实际上,你非但境界错乱,你的神魂也是错乱,你稀里糊涂地念经,你稀里糊涂地做功德,最后你得不到很正的念头,你就会丢失功德,最后还是一个做善事的感觉。所以,台长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菩萨都在看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也是我们用心在做着。

学佛学法要用心,不用心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用了心,什么事情都能够解决。很多人不好好用心读书,结果考不上好学校;很多人不好好开车,不用心开车,最后撞车;很多人连吃饭都不用心吃,不好好吃饭,肠胃就坏了;很多人不好好用心来缕缕自己的思绪,跟他说什么话,讲出来都是稀里糊涂的。这就是不用心的效果,这就是心中空空洞洞,而没有一种境界,没有一种自己去追求的理念、佛理。这样的话,你只会得到一种利益之心。同样你稀里糊涂的,你一想到利益,你就会不稀里糊涂了,这样很容易会含上魔胎。大家知道什么叫魔胎吗?也就是说着魔。

当一个人不好好念经,做什么都是心不定的时候,而且觉得赚钱很累,上班很累,做什么事情都很累,这个时候他的心空空洞洞的,突然之间有个人告诉他说,“哎,你知道吗,你如果投资一点什么,你中奖了……”那个时候,魔胎就会到他身上,因为他平时就是空空洞洞的,他平时都不知道佛法、佛理,他平时就只知道好吃懒做,所以,一旦有魔上身的时候,人家告诉他,你中奖了,他真的会相信,他会被人家骗的。这就是为什么平时要多念经啊,要用心来念经啊,可以抵挡魔胎。

听众朋友们,我们举手投足都能做佛,因为佛菩萨于无量劫以前,就是观知;因为佛菩萨在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菩萨的。也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自己做任何事情,要看一看,你像不像菩萨,你走路像不像菩萨,你举手,你的表情,像不像菩萨,因为所有的众生都在观知,就是都在看着你呢。你说,你跟着台长一起学佛学法,但是做出来的动作样子呢,又不像佛菩萨。这里刚刚说,我跟台长好好地在念经,一转眼又开始骂人了,你说说看,这是佛吗?所以,我们要种善根啊,我们学佛就要变成佛,我们学菩萨,我们就要成为菩萨。

菩萨会不会做这件事情?菩萨会不会说这句话?菩萨会不会去想这件事情呢?这就叫举手投足都应成佛啊。而对佛菩萨多好,众生就得多少。你学菩萨越多,你所接触的众生就越多。你学佛菩萨越少,你的人缘,按照现代说法,就越少。想想看,菩萨是普度众生的,他以众生为上,而我们很多人,以自己的家庭为上,不愿意跟人家接圝触,不愿意多去帮助人家,试问一下,这样的人又能得到多少人缘,又能够得到多少人的帮助呢?

大家要明白,菩萨的一举一动,你如果成为像菩萨的样子了,实际上你就会得到很多众生对你的爱戴。台长如果不是这么多年一直跟大家弘扬佛法、救度众生,想想看,能够有这么多的众生跟着台长学佛修心吗?为什么菩萨少,而众生为什么滔滔皆是啊?因为在无量劫以前的众生,他们不知道学佛啊,他们不知道学菩萨啊。所以,他们到了今世,还是众生啊。而一个能够学菩萨的人,他可能来世就是佛菩萨。所以,当众生能够真正地从心里开始学佛后,他经过的无量劫之后,他慢慢地就知道,菩萨是何等的不容易。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维持着感情,如果你不懂得珍惜这些感情,很快就没有了。而当你能够忍辱,能够精进,能够懂得化解,你得到的就是你所拥有的。

听众朋友们,大家知道,佛菩萨少,众生多啊。所以叫佛菩萨多,众生少,佛菩萨少,众生多,大家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大家都学菩萨、学佛了,众生就会少了。如果大家都不学菩萨、不学佛,那么众生就多了。大家想一想,是众生多好,还是众生少好?同样,大家想一想,是佛菩萨多好,还是佛菩萨少好呢?因为众生在受苦,如果大家都是佛菩萨的话,这个世界将是无比的美好啊。因为菩萨不会吵架,因为菩萨不会做坏事,因为菩萨整天帮助人家。

如果我们活在一个佛国里面,都是菩萨和佛,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我们有什么可以悲伤和烦恼的呢?就像我们如果到了一个自家人住在一起的大楼里面,如果大家都是相互帮助,都是非常善良的,那你会有什么烦恼呢?你一有烦恼,大家都帮助你,然而,现在就是自家人都帮助不了你啊,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有罣碍,因为每个人都是只想着自己,没有想到人家啊。所以,这就是现在当今世界的众生多、菩萨少啊。因为菩萨都有愿力,因为菩萨都知道怎么样来救度众生。

台长经常说,我讲的白话佛法,每一个人都能自己对症下药,每一个人都以为台长在说他,实际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每一个人都有麻烦,我们是人,很多的劣根性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叹菩萨太少,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变成菩萨。就像我们现在看见当今世界一样,马路上公用电话的电话线都被剪掉了,听筒也被拿掉了,很多公共场所被人糟蹋得一无是处,这是看着众生在犯罪,这就是因为菩萨太少。菩萨太少,是因为众生没有去做菩萨。公共场所坏人太多,那是因为坏人没有去学好人啊。如果大家都做好人,都学菩萨,这个世界也是充满着阳光的,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乌云,以为乌云就是从天上来的,有的人就以为乌云就是阳光,实际上,他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太阳,而是看到的乌云遮住了阳光。

所以,他就以为这个天就是这么昏暗的,等到有一天,乌云散过之后,他看见了太阳,他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么的美好。就像我们众生一样,没有看见菩萨的时候,以为人都是这个样子的,每个人都是这么自私,每个人都是这么贪心,每个人都在做坏事,等到哪一天,当他看到菩萨的时候,他才觉得,哦,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好人啊,居然还有帮助人家的人啊,居然还有无私奉献的人。这就是他看见了阳光。台长希望我们学佛之人,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阳光,而不要以为乌云就是阳光。

我们每一个人不要以为看到人间人的生活百态,就以为人就是这么的丑陋,难怪有人会写书,说丑陋的某某人。实际上讲的就是他看到的片面的地方,他看到了乌云,他没有看到人真正的本性是这么的善良。台长今天说白话佛法就是要把人们善良的心激活,来激活我们上进的心,没有嫉妒的心,没有烦恼的心,让我们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的心。

就是要让众生看到阳光,而不要看到乌云。有了阳光,我们才会觉得大地这么的美好;有了阳光,我们才能感到阳光滋润着世界上的大地万物。而当你看到阴沉沉的乌云遮住阳光的时候,你的脸也是阴沉的,连你家里洗好的衣服都不能晒出去,这就是你感觉不到阳光。所以,希望大家看到阳光,抛弃乌云,看到前途,抛弃烦恼,我们每一天都是向着阳光在走近,而不是迎接着乌云。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仁者见仁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