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忧国哀民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忧国哀民的意思及解释

忧国忧民的诗句

1、王师北定百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陆游《示儿》

释义: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出自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释义: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度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3、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问回首,此意莫匆匆。——出自宋代: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释义: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回望这沦陷的故国,答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出自唐代:杜甫《春望》版

释义: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5、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出自唐代:罗隐《雪》

释义: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权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

1.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王师北定中原日,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商女不知亡道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安得广厦回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答

关于忧的成语

高枕无忧,无忧无知虑,饱经忧患,杞人忧天,排忧解难,忧心如焚,后顾之忧,内忧外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心忡忡,忧愤成疾,乐行忧违,乐以道忘忧,报喜不报忧,积忧成疾,宵旰忧勤版,季孙之忧,忧心如惔,忧劳成疾,忧民忧国,思深忧远,通忧共患权,忧国奉公,忧国忘私,漆女忧鲁,忧国忧民,忧国哀民,不测之忧,忧国忘身,

高枕无忧

无忧无虑

饱经忧患

杞人忧天

排忧解难

忧心如焚

后顾之忧

内忧外患

人无远虑,必有zd近忧

忧心忡忡

忧愤成疾

乐行忧违

乐以忘忧

报喜不报忧

积忧成疾

宵旰忧勤

季孙之忧

忧心如惔

忧劳成疾

忧民内忧国

思深忧远

通忧共患

忧国奉公

忧国忘私

漆女忧鲁

忧国忧民

忧国哀民容

不测之忧

忧国忘身

忧盛危明

杞国之忧

忧患余生

如有隐忧

忧心悄悄

忧能伤人

死无遗忧

不堪其忧

忧谗畏讥

同忧相救

鲁女忧葵

宿夕之忧

主忧臣辱

人生识字忧患始

喜半参忧

慢易生忧

先忧后喜

儿行千里母担忧

单忧极瘁

主忧臣劳

采薪之忧

杞人之忧

先忧后乐

嫠纬之忧

终身之忧

忧郁而终

复餗之忧

替古人担忧

还顾之忧

忧国恤民

顾内之忧

有关表现忧国忧民的古诗文名句

1.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7、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辛弃疾)

1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21.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辛弃疾

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

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济翁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岳飞)

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

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

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3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5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5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7、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辛弃疾)

1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1.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丸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忧国哀民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