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议论作文:对黑格尔“主奴关系”的认识

对黑格尔“主奴关系”的认识  
--------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和自我意识谈起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广西师大政行学院2008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李圣雷)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摘要】 “主奴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关系,黑格尔先生在 “精神现象学”中,通过对“主奴”之间独立性与依赖性辩证关系的论述,主要是为了揭示主体自我意识是如何挣脱外在限制去获得无限内在自由进入理性状态的,本文结合所学略谈己见。  
【关键词】“主奴关系”;自我意识  
              引    言  
黑格尔认为主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本质,是潜藏在意识背后的东西,而且在起作用。用他的话说就是:“自我意识是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意思就是说意识自身未定时看不出来,一旦确定就会被发现。意识在经由感性确定性、知觉、力和知性(超感官世界)等不同发展阶段后,逐渐成长为自我意识的。“主奴关系”原本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控制与被控制的政治关系,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借用它来谈主体的自我意识,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不是想通过对“主奴关系”的论述来揭示主观精神获得解放经历了一个由不自由到陷入“苦恼意识”的囹圄、再到通过“劳动”挣脱外在限制去获得无限内在自由进入理性状态的漫长过程?笔者就此略谈拙识。  
一、 主体的意识是如何过渡到自我意识的  
人的思维意识从意识发展到自我意识也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不是直线式上升也不是圆周式运动,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由最初的感性确定性逐渐向知觉过渡,然后由知觉过渡到力和知性(超感官世界),最后由知性通过对对象意识而返回自身形成了自我意识。具体说来就是,作为意识的主体首先必须确定自我和对象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对象不是自我,自我不是对象,本质上自我和本质没有差别,这是意识产生的前提,没有意识到这点主体是没有意识的,更谈不上自我意识。确定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到了的东西我们才可深刻地感觉到它。尽管世界上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只存在尚未被人认识的事物,但是由于感性具体就像过眼云烟变幻莫测、飘忽不定,我们很难把握它们。当我们指着一个事物说这是什么的时候其实它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变的只有“这”这个抽象的语词,而具体的事物我们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鉴于此,黑格尔迎合西方“倒名为实”主流思想的潮流,看重“能指”而不屑于“所指”,有“得意忘言”之嫌。黑格尔认为感性本身是具体的可感的,是永恒的可以界定的概念、共相,只是感性所包含的内容是具体易变的不好把握,那么我们怎么去感受得到感性呢?这就需要把意识提高到知觉的程度上,我们知道感觉是一种外在的直观,是思维受外物刺激所引起的,而知觉不是直观,是一种对感性确定性的反思,是意识到了的感觉。黑格尔认为,知觉包含有对抽象共相的一种把握,从感性确定性中提取出隐藏在感性具体内容背后的共相,而意识到这种感性的东西就需要知觉。知觉所知觉到的都是物,我们把对象当作物来知觉。有一个物,我们已经知觉到它 ,是先感觉到的,当我在知觉的时候,我是把对象当一个共相来看待,同时也把自己当做一个共相,我和面对我的对象就成了对立的两极,知觉和感觉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自觉地把我和对象看做对立的双方。对象和我对立之后,我们之间可否发生什么联系?如果可以是通过什么起作用?我们靠什么去把握彼此之间的联系呢?读了黑格尔的哲学著作之后,我们会发现对象和我之间不是像康德所说的那样:“物自体”和“自在之物”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两极。即使我们的思维在先验统觉意识作用下可以把握“自在之物”的各种特性,但是对于“物自体”本身我们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康德先生便独断地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间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黑格尔认为我和对象之间以及不同的对象之间是可以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它们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关联性是因为有一种力在起作用,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靠什么去把握这种力呢?感觉不行,知觉也不行,这需要超越感官世界和知觉的知性,知性就是力,就是可以在任何事情中都可找到规律、找到原因、找到根据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方式,主体的思维意识由知性在对象意识那里返回自身而进入到了自我意识状态。  
二、 主体自我意识是如何挣脱外在限制而进入自由状态的  
要想弄个清楚这个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对自我意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此,我们对自我意识简单做一介绍。  
(一) 自我意识及其结构  
依照黑格尔的观点,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本质,我们一旦有了意识就会有自我意识,并非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还有孰先孰后之分,只是自我意识善于“潜伏”埋藏的更深些,人在清醒的时候,自我意识就埋藏在意识的背后,且在起着作用。故而自我意识是由意识所揭示出来的一个较为深刻的精神层次,套用黑格尔的话就是:自我意识是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人的意识当它没有被确定的时候难以被发现,一旦暴露被确定下来就无处可逃,意识的底层----自我意识在垫底起作用。自我意识有个显眼之处就是自我意识的结构和真理的结构类似,我们知道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哲学范畴,而自我意识是对象与自我的统一,自我意识和真理形如孪生兄妹。诚如黑格尔所言:“进入到自我意识我们就进入到真理和自家的王国。”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自我意识的对象不是外在于意识自身的对象,而是自我意识把自己一分为二所形成的对象,我们要认识外在于己的事物,首先认识我们自己,看看自己的意识和自己这个对象是不是一致,我对我自己有多了解,把握到什么程度,这在自我意识里都可以做到,我是不是正常的人,我的人格是否完整,自我意识都可以给出答案的,难怪在很久以前苏格拉底就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警世箴言,也许正是主体只有深刻认识了自己才有资格去认识对象的缘故吧!  
(二) 自我意识的特征  
知道了自我意识是自我和对象的统一后,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主体的自我意识里都有“七情六欲”的需要,都有对求生本能的渴求,有希望自己“子子孙孙无穷溃”的痴心狂想,这些想法看似跟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差别的,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动物的欲望只是出自本能,它们生活只是为了活着,我们人类活着是为了生活,为了高质量的生活,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动物对欲求对象只有消灭它占有它满足一时需要的本能动机,而人类有“客体主体化”的想法,同时,人还可以“主体客体化”把自己具备的各种才艺由自我意识作用于对象使对象向主体需要的方向转化,对于自己的同类人还有族类意识及类意识,当一个主体认识到自己生命有限之后,它可以通过繁衍后代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以致无限,这和普通动物也是有天渊之别的,人还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问题,把对象放在自己的位置当做自己的同类来看待。  
三、 自我意识自我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  
由于人的自我意识具有“分身术”可以把自己对象化,也可以把任何对象自我化,看作自己,看作和自己想通甚至可以等同的对象,那么自我意识可以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那样变化多端,可以把自己变成有生命的有机体,也可以把自己变为无生命的无机体。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自我意识变化为无机体像“山头”、“山腰”、“树身”等等之时,我们不用担心自我对象化的东西是否认可自己,然而要是有生命的人类就麻烦了,人类是有思维意识的,不同的人思维意识又是不一样的,想要得到另外一个对象对自己的承认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然而自我意识的结构要求自我意识和对象统一起来,只有那样才可算是真正的社会结构。尽管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想象成和我一样的人,但是要想驯服它们使得它们为我服务,按照我的意图行事,我必须对其进行占有和改造以求得到它们的认可。对于无生命事物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有生命的人类事情不是那么容易能做到的,要知道他人也是有自我意识的人,他可能有时承认我有时违逆我的想法,怎么办?这就需要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不是思想的争斗而是现实的豁出命的斗。为此,自我意识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便不惜牺牲生命去和另外的一个自我意识进行血拼,胜者成了王-----奴隶主,败者做了寇----奴隶,主奴关系慢慢由此而形成了。  
四、 主奴关系的确立与破裂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主人和奴隶出现后,主人是高高在上非常尊贵的,奴隶是地位低贱的,“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语)。主人和奴隶之间在政治关系上显然是不平等的,黑格尔在书中不是谈政治而是谈自我意识,主人和奴隶只是自我意识的两方面而已,只是这两方中,主奴间存有独立性和依赖性两种关系,形式上主人是独立的,奴隶是依赖于主人才可存活的,实际上奴隶面对自己劳动的对象时也是独立的,主人享受劳动的成果正是依赖于奴隶的辛苦劳作,奴隶主就像“寄生虫”是靠吸食奴隶的血液而存活的,离开奴隶奴隶主也难以生存,黑格尔认为奴隶主最初会爱惜奴隶,因为他需要奴隶的供养,实际上我们很少见到历史上有多少仁慈的“寄生虫”会存在,很多奴隶起义用马克思的话说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为斗争中保全生命一时甘心做奴隶主的奴婢服侍它,只是出于无奈,一旦真的在压迫和剥削到了极点的时候总会有“人”振臂一呼响着云集的。黑格尔认为奴隶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主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生杀予夺大权都在主人那里,这有一定道理,熟知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奴隶就像牲畜一样可以被自由买卖自由杀戮,主人死了奴隶陪葬的现象也很常见,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奴隶自己面对死亡是都会有恐惧感的,有想逃生的欲念,黑格尔认为是因为主人的手段极端残忍,曾经的危及生命的恐惧已经让身心颤抖,对自己的主子稍有不满和慢待随时都会身手异处的,因此,奴隶只有听从主人的安排服从命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了。黑格尔还认为正是在斗争中胜者一方为败者保留了生命没有杀死对象而使得对象甘心为奴认可胜者做了自己的主人,自己心悦诚服做主人的奴隶,主奴关系才获得了双方的认可,甚至可以像一种法律制度一样被双方都接受了,在什么情况下这种主奴关系会破裂甚至解体呢?黑格尔认为是在奴隶夜以继日的不辞劳作中逐渐觉醒,认识到其实自己才是高贵的值得自豪的,而奴隶主是不劳而获懒惰腐朽的“寄生虫”,是应该受到唾弃的,是鄙贱的。奴隶主战斗中的胜利只是因为他的力气大、有勇气、不怕死,这都是一时的,是建立在体力或偶然性上的,而自己通过劳动活动获得的高贵的自我意识不是建立在体力或偶然性上的而是建立在人格上的,“戴上枷锁,我还是自由人”。奴隶离开奴隶主自己仍然可以靠劳动创造活动而生活,但是奴隶主就不行了,他会慢慢死掉的。事实上,事情未必就会像黑格尔想象的那样,奴隶主既然有自我意识,我觉得就算一部分主人是傻瓜,但是绝对不会所有的都那样,很多奴隶主在历史上还都靠自己的智慧名垂史册了呢!不过,主人和奴隶之间因为是一对存在阶级矛盾的斗争性关系,当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奴隶的忍受范围的时候,当奴隶在劳动中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之时,奴隶们联合起来反抗奴隶主的新的斗争犹如雨后春笋一样而相继出现,奴隶和主人的关系在走向裂解新生的社会关系已经潜滋暗长了……自我意识由此就逐渐摆脱外在的限制进入自我意识的自由状态。  
五、主体自我意识的返璞归真:自我意识从自由状态进入理性状态  
主体的自我意识由自由状态进入理性状态不是一帆风顺的,还要经得住种种诱惑忍受住多重考验,我们知道人是有物质欲望和各种精神需求的动物,人的肉体和灵魂要想相安无事,必须同时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而实际上物质和精神之间是很难同步发展的,人的物质欲望获得满足了,精神需求因为缺乏也会产生痛苦的,人的精神需要获得了满足,但是没有物质支撑也是难以存活的持久的。所以,人就不断会被灵肉所烦恼,人的自我意识总是处以“苦恼的意识”阶段,人怎样才可使灵魂和肉体没有纠纷呢?斯多葛学派认为人可以“禁欲”,过苦行僧般的生活,伊壁鸠鲁学派推崇适度的享乐,重视感觉的幸福,而怀疑主义对前两者都不置可否,他们既不主张禁欲也不赞同享乐,而是“悬置”判断,这是最好的办法,感性和理性都是骗人的,黑格尔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在人类主观精神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失偏颇,出现重理性轻感性或重感性轻理性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认为灵与肉、物质和精神的矛盾最终的解决要靠理性,只有在理性阶段,这种对立性才可得到和解。这样,黑格尔认为人的自我意识进入理性状态获得了无限内在的自由,为客观精神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参考书目:  
【1】 邓晓芒著。邓晓芒讲黑格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次印刷。  
【2】 冒从虎,张庆荣,王勤田编著,欧洲哲学史(黑格尔部分),下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十八次印刷。  
【3】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黑格尔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北京第七次印刷。  
【4】 【美】威尔。杜兰特著,梁春译,西方哲学简史(黑格尔部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五次印刷。  
【5】 张一兵。 柯热夫:主奴辩证法中的欲望关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6】 冯晓峰。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及其意义【J】学术探索,2004年第六期。  
【7】 张典。黑格尔主奴关系辩证法述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四期。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一年级议论作文:对黑格尔“主奴关系”的认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