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他山之石的下一句,《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鲁迅无疑是改行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他当年弃医从文估计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文学领域有如此大的地位,以致于影响了几代青年人。记得我当年上学时,鲁迅的文章是每学期必学内容,也是考试必考内容,每个学生都能说出几句鲁迅先生的经典语录。

那么,鲁迅敏锐的洞察、哲学的思想和文化的前沿,都是源于哪里呢?鲁迅自言;自己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些短篇小说其秘诀就是仰仗于在此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可以说这些是对他文学想象最大引领。

语文他山之石的下一句,《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1张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作业是一样,首先是知道怎么写,其次是如何把它写好,最后是能够随心所欲驾驭自己的作品。

周树人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日记体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之后,这个名字就被传播开来。

五四时期,倡导文化革命的新文化同人一时间被鲁迅的作品所感染,作为少数持有新观念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为能有像鲁迅这样敢于用笔当武器的人感到在欣喜和敬佩。鲁迅也迅速成为文化圈的名人。

语文他山之石的下一句,《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2张

并不是谁都具备将自己的想法,以虚拟的故事的形式透过纸媒传达给读者的小说家的潜质。鲁迅也是有一段自己的成长经历,他1902年4月至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学院研修语言,用时两年。也是从这个时期,他就开始接触外文读物;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他在仙台学习医学,用时一年半;1906年3月到1909年9月,他在东京从事文化运动,长达三年半之久,就是这段时间他阅读大量的外国经典作品,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鲁迅的《呐喊》、《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野草集》等等,这么多丰富犀利的作品,源于他对现实的敏锐捕捉,更源于他对以前知识的积累与吸收。

鲁迅的《祝福》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它与屠格涅夫的《叶尔古诺夫中尉的故事》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二者讲述的中心思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生可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思考如何去疗愈自己心理的创伤。祥林嫂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真正救赎她的人只能是她自己,别人只是一个旁观者仅是而已。

语文他山之石的下一句,《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3张

鲁迅收集的十篇俄国小说里有四篇是屠格涅夫的作品,可见他对屠格涅夫的喜好程度。不仅如此,鲁迅还喜欢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从其藏书中获悉,他还收有屠格涅夫50首散文诗的德国译本。

周树人曾说:我们当时很是佩服都介那夫,但不知为了什么缘故,却总是没有翻译他的小说,大约是因为钦佩的缘故,所以不太敢轻易出手。

周树人对屠格涅夫的主动选择和早期接受,对小说家鲁迅的诞生和成熟是影响深远的。在借鉴他人的作品上,鲁迅再加上对故土国民文化心理独有的见地,经过强化后的某种人性,成为自觉主动的新创造力,所以他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地关注。

语文他山之石的下一句,《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4张

屠格涅夫

另外,在《社戏》中,华夏江南水乡的少年们与《草场》中广袤原野上出现的少年们,虽然经历的命运完全不同,但结局都令人唏嘘。

不光是结局,在小说的出场,也同样是那青春洋溢的气息扑面而来。果戈里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的表达,一定令周树人深有感触,不然也不会在他的《社戏》寻到它的影子。

周树人笔下诞生了中华大地上的“精神之战士”,他是反抗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先驱人物,是新青年的启蒙者,是当时东方国度独特的呐喊。

语文他山之石的下一句,《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5张

文章最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总能获得比普通人更多的真知与卓见。鲁迅通过对百来篇外国作品的阅读,积累出创作能量不可小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鲁迅先生读过的书,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他山之石》是两代学者,经过三十多年的探寻,才理清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找出周树人成为鲁迅的原因,引述导读的部分写得很精彩,值得了解掌握。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归月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语文他山之石的下一句,《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