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中华复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语文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中华复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1张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

语文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中华复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2张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意义:

与美国的霸道截然不同,中华复兴,与世界交接,存了自谨、勃发(“自谨”是以自己为根,“勃发”是以天地为体。这种思想的内核来自《易经》)的心态,还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心胸,踏踏实实开拓,水一般融汇,是中国在世界岛上建立共存根基的方法。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理解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心胸,如何阔开中国文化的波澜,引导中国人看待世界的视野,这是古人智慧在当代复杂世界上开出的新芽。一个青年的古音,活力喧腾的内在,视野不凡的心胸,从一首诗的江河里汇聚,一直滋润到现代人的智识的心田里。当代人读这首诗的意义,便是在古音和自我之间,得到一份重新结构自身重建世界的从容。

语文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中华复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3张

诗人简历:

叶嘉莹先生讲杜甫的《秋兴八首》时说,读小诗人的诗往往就诗论诗就可以,但读大诗人的诗,一定要了解他的人生历程,因为大诗人的诗不止是诗,他还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写诗,诗里渗透的,除了当时当地唤醒诗意的感受,还有这种感受里隐现的当时时代的景观,同时诗中还有诗人自己命运表达出的强烈个性的光芒,正是这样的诗,才会像星辰的光芒一样穿透并照亮时间的暗夜之河,为后来人感受到,并同声应答起来。

伟大诗人的命运纯粹是他精神的结晶,这样的结晶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宛如撞击暗夜,发出璀璨光芒的星辰。召唤一个文明的灵魂,正是每一个时代诗人肩负的神秘使命,执行这个使命,对诗人来说,最艰难处还不是和自己的灵魂交锋,维护灵魂的纯粹是诗人来自直觉的战力,也是他反抗世俗混沌的本能。当诗人蔑视现实的法则时,总会与现实激起剧烈的摩擦。大众所见的,是一个不断被生活的混沌打败的狼狈不堪的诗人,但彼岸的诗人并不认为自己现实中的不堪是生命价值的全部意义。诗人自然是毫不妥协的,毫不妥协正是诗人的宣言,他(她)在痛苦中煎熬,得以抖落凡尘的泥垢,在流浪和放逐中逐渐让生命意识淬炼至锋芒毕露,肉欲圆满、生活幸福的社会价值系统是诗人世界完成结晶的工具,他的灵魂如此明亮,太阳底下自然没有他的阴影,诗人的光彩让他总是黑暗的主人。在黑暗中找到点亮世界的烛火是诗人的狂喜,荒芜和奢靡的深渊是诗人世界的庄园。诗人总是骄傲地看着世界,一切的幸福,一切凄凉,都会让他觉得怜悯。看看那些第一流诗人的命运,在诱惑中遭遇破碎,时间和欲望让他苍老,同时又给予他年轻。在灵魂的战场,诗人不是悲剧的英雄,诗人像划过暗夜雄壮的火流星,黑暗(包括了一切赞美、嘲讽和咒骂)反衬着一个诗人灵魂的孤独,诗人焚身削骨时,他的诗才开始逐渐像水一样温润癫狂中追逐幸福圆满的人影。

王勃命运强烈的悲剧感(让我想到东汉作《楚辞章句》的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写《灵光殿赋》,令书法家蔡邕自愧弗如,20岁便溺水而亡的王延寿),正是诗人悲剧命运鲜明的一个标本。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这一年是唐高宗李治登基,开始唐王朝永徽之治的第二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家,家境富裕,世代书香,王勃祖父文中子王通,不热衷仕宦,隐居家乡讲学,河汾间称为当时儒学宗师,叔公王绩,是初唐五律的奠基人。这样的家庭自然给了年幼的王勃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和氛围。王勃六岁能作诗,九岁便作《汉书指瑕》十卷,十岁饱读六经,十二岁到十四岁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著《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著》、《大唐千岁历》,公元666年,刚到16岁,已经通过幽素科试及第,官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文献赋《乾元殿颂》唐高宗直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名号因此大震,与杨炯、卢照龄、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位列四杰之首。近代闻一多在《唐诗杂论》里列《四杰》一篇论初唐诗,讨论了王杨破旧与卢骆立新的关系。为这位失败英雄的诗人命运颇有同情和唏嘘。

神童成名太早的优点是光彩能很快光照当代,生命的价值能更早被时代所认同,缺点是养成了恃才傲物的通病,在复杂诡变的官场,不经意间以文才得罪人,甚至像王勃这样,差点犯了死罪。王勃第一次遭受打击,是因为他做朝散郎时,担任沛王李贤府上的修撰,沛王李贤和英王李哲斗鸡玩,王勃助兴,偏偏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有嫉妒好事者将文章传到唐高宗处,唐高宗看了大怒,认为王勃作为博士,不规劝主公,反而做檄文挑拨离间王子间不和,下令将王勃逐出长安。第二次打击,是在补缺虢州参军任上,出于恻隐之心窝藏了一个犯罪的官奴,又担心走漏风声,私自杀了官奴,因此犯了死罪。新旧《唐书》载,王勃窝藏官奴是受同僚诬陷。王勃幸运,正遇朝廷大赦,得以免除死罪,但仕途从此断绝。这次犯罪,还连累到他的父亲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黜到南方偏远的交趾(远至今越南)去做县令。这件事情对王勃的打击远超对他仕途断绝的惩罚。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之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言国谴,远在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王勃出狱后朝廷惜王勃之才,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但王勃对仕途已失去兴趣,没有接受。他挂念远在莽荒的父亲,于公元675年去交趾省亲,在公元676年在交趾见到了父亲贫穷窘迫的境况(有一种说法是他并未抵达交趾),同年夏季,王勃乘船踏上归途,遇上南海风高浪急,溺水身亡(也有说法是他愧疚父亲的贬黜而自杀)。

王勃的诗赋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诗风开阔明朗,雄浑壮美,展现唐朝初盛的壮美气象。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于他在长安任职时期,是中国送别诗的名作,明人顾璘《批点唐音》评此诗: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王勃虽然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诗文集目录记录有三十卷,一生著述作品应该不少。但留存下来的诗只余八十多首。选在《古文观止》里的《滕王阁序》,是中国赋作最具盛名的一首,创作过程颇多传奇,文中词句化为汉语精灵,影响更是深远。

语文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中华复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4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些选本中题为《杜少府之任蜀州》。题目可见王勃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某县去做县尉。唐代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称为“令”,县令下面设置一名县丞,处理文案,另设置一名县尉,处理武事。在公文上,常用“明府”尊称县令,以“赞府”尊称县丞,以“少府”尊称县尉。

诗的第一联“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点题,这是五律的标准写法。古人从京城外放,多有贬黜的意思,“城阙辅三秦”,以王勃的口气,带着一种安慰口吻说:“你到蜀州去做县尉,蜀州之地是辅助过三秦的好地方,你不必太多顾虑。你走之后,我就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想念你。”“城阙”的意思历来有纷争,一种指长安,因为长安才有宫阙,一种说法泛指有高楼的城墙,代指朋友去任职的蜀州也是城头有高楼的大城市。关于三秦,指陕西潼关以西,秦末,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这是三秦的最早由来。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后,关中被分为三郡:京兆、左冯(ping)翊、右扶风。现将陕西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大地。巴蜀历来是富庶的地方,自从战国时期开通秦蜀栈道,三秦人民的生活物资,便多靠巴蜀支援。陈子昂和杜甫都有蜀中兼济秦地的论述。所谓五津,指的是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州,

朋友远行,以作送别诗相赠,这是唐代知识分子的风俗。将近五万首《全唐诗》里送别诗的分量占了很大的分量。唐太宗有一篇《感旧赋》,其中两句:“地不改其城阙,时无异其风烟。”王勃此处用法,与太宗赋极为类似。“风烟”指的就是“风景”。风烟二字显然比风景二字更有滋味和妙趣,渡口的烟波,内含了作者对朋友思念的深情,如烟如雾,更有心绪波澜荡漾。这是用天地山水隐含人的情绪变化精彩诗句。

语文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中华复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5张

第二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古人外出求学,称游学,外出做官,称为宦游。这两句是简明的叙事,在诗中的作用是一种共情,就像通往辽阔世界的台阶,诗的叙事,虽然不像散文、小说中的过渡性叙事那样具体精细,但也不可缺少,如同音乐中的间奏。

语文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中华复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6张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正要说明“与君离别情”是怎样的一种“离别意”,朋友之间的共情却突然之间陡然奇峰耸立,被无限放大。这种共情,王勃以自己的生命感受作了一种深远辽阔的开拓,而这开拓,同时又成了初唐盛起自信庄严声息的反应。王勃劝慰朋友:“打开心胸,虽然朋友分别了,但也不要觉得寂寞,世界之大,你至少还有像我这样的知己,即便你在蜀中,也依然像在长安一样和你的心在一起。”这两句诗的共鸣之声如此巨大,即便在光彩夺目的全唐诗海里,依然是数一数二的名句,它由两个知心朋友不忍离别的心声,振荡起来整个初唐兴盛的声息,“海内”便成了盛唐的一份天下,然后,当盛唐的标记融进了中华文明的血脉,这“海内”又成了一代代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心胸。这份“知己”,是王勃对待友情的一份态度,它又深刻融汇到中国人待人处事的方法里,不是把别人当做敌人,而是存着一份友善,以友朋之心相待。这就同中国人以阴阳太极理解世界变化的大同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勾连。“天涯”同时是“海内”的一个镜像,海内是内在聚合的世界,天涯是外在分离的世界,但即便我们相隔万里,心依然在一起,心若比邻,便是生命共同体的核心概念了。这两句自然是这首五律的神髓,从地理意义上地域区隔的友情演绎,变成了心灵共情的生命演绎,由两个个体的别离情,升华为一个生命、一个文明对待世界的平衡和谐的态度,变成了人类在激变纷争的世界上如何保持平衡一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20世纪法国诗论家巴什拉在他的文论集《火的精神分析》一书中论述火与热的关系:“火在事物表面闪耀,而热则不断深入,深入到内在的意识中去,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至此,火升华到一个高度:深藏的热迸发出诚挚的爱,刻骨的恨,在火的运动中产生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就像这首诗的火焰内藏的热力,是这首诗迸发出无限创造力的原点。

当然,这两句诗并非是王勃首创,他是从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有比邻”的诗句中化用过来的,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打破并重构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和人心的框架,同时又重建了一种精神扩及四海的视野和心态。这两句好像脱口而出的诗,厚重深阔,从诗里,可以详细体会盛唐之所以繁盛的缘由,是包容并蓄又极显中华文化精华的一句。

第四联“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紧随第三联的情绪而写,从天地一下子又拉回眼前,从中可见王勃掌控整个诗意的自由的才华。相互离别时用手帕拭泪的情景,说明王勃与杜少府情谊之深,同时更层层叠叠,回应着第一联的劝慰,第二联的直陈胸臆,第三联的山海不阻,第四联“共沾巾”的共情,在写作技法上极好的收尾,让整首诗显得稳妥而真情闪烁。

和他的叔公王绩那首著名的《野望》相比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艺术性上显然更为高级。刘勰文心雕龙》里,将《野望》二、三句的对句称为“正对”,就是同一类型、词性、意义工整平稳的对仗,刘勰认为正对是写诗最常用最低级的对法,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第二句、第三句的对法是“流水对”,又称“十字格”,从字面结构上,看起来好像是并不工整平衡的对句,但内在情感和思想上却是不能分割的,就像流水之不能剪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联都属于流水对,即有诗的韵律,又有散文流畅自如的深情,不管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映照中华精神千古长存的心声,也是润泽当代中华复兴的心理指标。

语文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中华复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7张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语文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中华复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